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4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万福 李熹微 王有功 彭贤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0,共14页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为“双断-双向滑脱-背倾半地堑”结构,南部为“多断-单向滑脱-复式半地堑”结构;冀中坳陷南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大致分为基底演化(中生代)、初始裂陷演化(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强裂陷演化(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弱裂陷演化(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及后裂陷演化(馆陶组沉积时期以来)5个阶段;冀中坳陷南部经历了基底NNE向构造体系向新生代NE向构造体系的转换,区域中—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变化是冀中坳陷多方位复杂构造形成的原因;冀中坳陷南部构造转换作用通过影响洼槽迁移进而影响有效烃源岩分布,通过控制砂体入盆通道影响储层砂体展布,构造变换过程中主干断层位移梯度变化导致横向背斜形成指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构造体制转换形成的不同规模变换构造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断层活动性 构造转换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付晓飞 宋宪强 +3 位作者 王海学 刘海涛 汪顺宇 孟令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定断层圈闭形成时间有效性。基于歧口凹陷歧南地区已知油藏“断层泥比率-过断层压力差”定量关系求得断层侧向封闭临界断层泥比率为20%,构建基于“断距-砂地比与烃柱高度”关系定量评价图版。基于油藏精细解剖和储集层定量荧光示踪测试结果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盖层适用于泥岩涂抹系数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泥岩涂抹系数临界值为3.5;古近系东营组二段盖层适用于断接厚度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临界断接厚度为70~80 m。综合断层圈闭空间解释有效性、形成时间有效性、侧向封闭有效性、垂向封闭有效性等4个因素,建立歧口凹陷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图版,是断层圈闭风险性评价的依据。图15表1参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分段生长 封闭机理 再活动断层 有效性评价 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下载PDF
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及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付晓飞 吕丁友 +4 位作者 黄江波 王改卫 孟令东 王海学 贾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砂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碎裂岩和泥岩涂抹,破碎带内发育变形带,断层封闭类型为断层岩;致密火山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无内聚力角砾岩,破碎带内发育裂缝,断层封闭类型为岩性对接。(2)断层封闭油气具有“漏水桶短板原理”,断层岩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最小断层泥含量分布位置及封闭能力;岩性对接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圈闭范围内最大断距和最小断距之差,具有统一油水界面。(3)致密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块状油气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上升盘,且受区域性盖层控制;常规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层状油气藏,受局部性盖层和断层联合控制即可成藏。结论认为,断—盖耦合封闭机理的认识和油气聚集模式的建立,为不同类型储层断控型油气藏勘探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储层 致密储层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断层圈闭 断裂带内部结构 断裂—盖层耦合封闭 油气聚集模式
下载PDF
长岭断陷断层活动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琦 张万福 +3 位作者 孙永河 王有功 付晓飞 孙立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2-1191,I0009,共11页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气藏类型多样,其分布特点与断层活动息息相关。为此,基于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利用伸展正断层生长指数(EI)、断层垂直断距—埋深(T-Z)曲线、反转断层反转率(RI)和滑移距离曲线分析断裂活动时期和活动强度,划分断层类型,分...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气藏类型多样,其分布特点与断层活动息息相关。为此,基于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利用伸展正断层生长指数(EI)、断层垂直断距—埋深(T-Z)曲线、反转断层反转率(RI)和滑移距离曲线分析断裂活动时期和活动强度,划分断层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断层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长岭断陷发育断陷期活动、断陷期—拗陷期活动和长期活动(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持续活动)的弱反转、强反转四种类型断层;(2)断陷期断层控制沙河子组烃源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分布;(3)断陷期—拗陷期断层不仅控制烃源岩及火山岩储层的分布,还可在源内作为中、下部气藏组合的油气输导断层;(4)长期活动弱反转断层断陷期控制烃源岩分布,在拗陷期可作为油气输导断层,反转期控制浅层圈闭的形成并对气藏进行调整;(5)长期活动强反转断层对拗陷期形成的天然气藏具有破坏作用,该类断层附近难以形成规模天然气聚集。该成果对于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断层活动特征 断层分类 控藏作用
下载PDF
冀中坳陷孙虎潜山带裂缝发育特征及定量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穆燕 曹兰柱 +5 位作者 高帅 李熹微 郑荣华 陈再贺 杨晓霄 郭柳汐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为了明确冀中坳陷孙虎潜山带裂缝发育特征,通过地震、岩心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归纳裂缝类型,对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表征,分析裂缝主控因素并定量预测裂缝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 为了明确冀中坳陷孙虎潜山带裂缝发育特征,通过地震、岩心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归纳裂缝类型,对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表征,分析裂缝主控因素并定量预测裂缝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充填程度较弱有效性高。单井线密度分布在1.0~6.8条/m,裂缝高度主要分布在10~40 cm。构造变形强度大、断层发育程度高的部位裂缝的发育程度越高;白云岩中平均裂缝密度为0.68条/m,裂缝最为发育;埋藏深度越低,裂缝发育强度越大,厘定出风化壳控制优质储层厚度为50~160 m。通过建立分形生长模型预测孙虎潜山带裂缝分布规律,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虎潜山带 潜山储层 构造裂缝 优质储层厚度 定量预测
下载PDF
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时间序列调度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杜睿山 陈雨欣 孟令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94-3200,共7页
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时间序列调度性能过差会增加平台传输能耗和运营成本,降低多源大数据利用率,为使平台内数据能根据任务目标合理完成时间序列调度工作,提出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时间序列调度算法,该方法首先构建混沌时间序... 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时间序列调度性能过差会增加平台传输能耗和运营成本,降低多源大数据利用率,为使平台内数据能根据任务目标合理完成时间序列调度工作,提出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时间序列调度算法,该方法首先构建混沌时间序列模型挖掘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并利用小波阈值降噪方法优化多源大数据,然后将优化后的多源大数据与海量并行贝叶斯因子化分解方法相结合,根据该方法输出的时间序列调度策略,实现可信云计算平台多源大数据时间序列调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加速比最高为97.2%,资源调度总功率仅为2300 kW,负载均衡离差不超过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信云计算平台 多源大数据 混沌时间序列模型 小波阈值降噪 贝叶斯算法 调度策略
原文传递
异常高压枯竭气藏型储气库地质体四维地质力学分析——以西南X储气库为例
7
作者 杨军伟 贾善坡 +4 位作者 付晓飞 徐萌 张广权 王者超 伍国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189-4203,共15页
异常高压气藏开发阶段压力变化幅度较大,且其改建储气库后交变注采阶段上限压力无法达到原始地层压力,在其地质力学问题评价时,常规方法不适用,缺乏系统的评价技术。为了更好地保障异常高压气藏型储气库安全、高效的运行,以X异常高压枯... 异常高压气藏开发阶段压力变化幅度较大,且其改建储气库后交变注采阶段上限压力无法达到原始地层压力,在其地质力学问题评价时,常规方法不适用,缺乏系统的评价技术。为了更好地保障异常高压气藏型储气库安全、高效的运行,以X异常高压枯竭气藏为对象,选取开发末期储层压力场和地质力学数值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场进行数据交互传递,建立圈闭地应力-储层渗流动态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差分与有限元结合的方法,以储气库圈闭为基本评价单元,系统、准确地评价圈闭地质体的四维地质力学问题,形成异常高压枯竭气藏型储气库圈闭地质体四维地质力学问题评价技术,为同类气藏改建储气库后的地质力学问题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存 异常高压枯竭气藏型储气库 交变应力 圈闭地应力-储层渗流动态耦合模型 四维地质力学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及断裂带成因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钰凯 孙永河 +2 位作者 马妍 姜文亚 孙旭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6-539,共14页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裂陷Ⅱ幕,歧口凹陷呈断-坳结构,先存NNE向、NWW向、NE向断裂再活动,EW向断层为新生断层;后裂陷期,歧口凹陷呈坳陷结构,多期斜向伸展变形叠加形成现今不同类型的断裂带。断裂带可划分为5种类型:第1类多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2类变换-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WW向变换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3类单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古近系伸展断层形成;第4类伸展-变换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变换变形而成;第5类横向背斜型断裂带受新近系横向背斜控制而发育。在各演化阶段,主干断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与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夹角共同控制了歧口凹陷中洼陷的形成、规模与迁移特征。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对其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及油气运移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构造演化 斜向伸展 断裂带 叠加变形 新生界构造
原文传递
高孔砂岩断层内部微观结构及渗透性变化规律物理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姜明明 付晓飞 +7 位作者 石磊 李坚达 王皆明 靳叶军 朱华银 王海学 杜睿山 孟令东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05-1818,共14页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对于小位移断层分隔油水封闭能力的控制因素研究尚浅,野外也难以获得不同变形过程的断层带结构及其渗透性变化规律.因此,以高孔隙度纯净砂岩人造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压-低速环形剪切装置”开展实验,实...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对于小位移断层分隔油水封闭能力的控制因素研究尚浅,野外也难以获得不同变形过程的断层带结构及其渗透性变化规律.因此,以高孔隙度纯净砂岩人造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压-低速环形剪切装置”开展实验,实验后样品取心分别进行覆压孔渗测试、纳米CT扫描、铸体薄片分析等分析测试.以有效正应力和断层位移为实验变量开展了多组环剪实验,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上断层面上可观察到明显擦痕与粉末状碎裂岩,微观上确定了断层带内碎裂作用导致的颗粒粒度降低与颗粒的定向排列是孔渗降低的主要原因,断层带渗透率小于10 mD,较母岩降低2~3个数量级.随着断层有效正应力或断层滑动位移增加,断层带碎裂程度增大且粒径和孔径减小,断层带厚度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逐渐减小.这一结果可为小位移断层侧向封闭能力与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孔隙砂岩 环形剪切 变形机制 碎裂作用 断层带结构 渗透性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底辟和非底辟区天然水力破裂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靳叶军 范彩伟 +5 位作者 王雯娟 邓广君 贾茹 孟令东 付晓飞 许马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4-977,共14页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富集区大断层不发育,底辟作用和天然水力破裂作用是油气纵向分布差异的核心控制因素.本文在地应力评价的基础之上以保持力为表征参数对典型区块浅层和中深层不同气组顶部盖层进行了水力破裂风险性分析,并结合...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富集区大断层不发育,底辟作用和天然水力破裂作用是油气纵向分布差异的核心控制因素.本文在地应力评价的基础之上以保持力为表征参数对典型区块浅层和中深层不同气组顶部盖层进行了水力破裂风险性分析,并结合底辟区和非底辟区气藏分布的差异性,明确了超压型盆地天然水力破裂作用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认为在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底辟区具有更强的疏导油气的能力,而在非底辟区,油气只能以水力破裂的方式运移.研究结果表明:底辟区浅层气组保持力均大于0,中深层气组保持力大多小于0;而在非底辟区的中深层,气组保持力大多大于0.浅部地层超压程度相对较小,油气无法以水力破裂的方式在浅层运移,大部分通过底辟作用运移到底辟顶部成藏,浅层气藏主要集中在底辟顶部及底辟作用波及区域;中深层超压程度很高,烃源岩及砂体之间均可以通过水力破裂作用进行疏导油气,但在底辟区油气的疏导具有底辟和水力破裂双重作用:底辟活动期,底辟上拱形成张性伴生裂缝进行疏导油气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水力破裂的临界压力;底辟静止期,由于有先存伴生裂缝的存在而更容易发生水力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超压 盖层风险性 天然水力破裂 天然气成藏 莺歌海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