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取象自然 超越自然——谈罗宾森·杰弗斯的《岩和鹰》
被引量:
1
1
作者
龙彼德
《写作(中)》
1995年第8期15-16,共2页
美,是发现,是一种业已存在但尚未被认识或被隐蔽着的东西,诗(乃至于文学)的作用就是将它绽露出来,从面目不清的原生状态到逐渐清晰化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美是一种创造,亦是一种发明。
关键词
超现实主义
清晰化
神秘主义
原生状态
超越自然
十字架
地震
思想
树生长
象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境与禅境的融合——评洛夫《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
被引量:
1
2
作者
龙彼德
《写作(中)》
1994年第6期11-12,共2页
经营结构,追求张力的目的是什么?洛夫的回答是:“境界。”据我的理解,境界也就是某些诗评家提到的“感情空间”、“审美场”,亦即克罗齐所说的“情趣”,瓦雷里所说的“一个宇宙全然的觉醒”。境界在洛夫的诗中,以两种形态体现:一是诗境...
经营结构,追求张力的目的是什么?洛夫的回答是:“境界。”据我的理解,境界也就是某些诗评家提到的“感情空间”、“审美场”,亦即克罗齐所说的“情趣”,瓦雷里所说的“一个宇宙全然的觉醒”。境界在洛夫的诗中,以两种形态体现:一是诗境,二是禅境。就其数量而言,诗境多于禅境;就其质量而言,洛夫以为禅境高于诗境,这倒不一定。正像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说明审美主体生成而达到境界的两条途径,并不能比较出二者的高下一样,对于诗的艺术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禅境
入山
瓦雷里
诗评家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石室之死亡
超以象外
鸟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殊的体察与感悟——洛夫诗艺探析
3
作者
龙彼德
《写作(中)》
1995年第3期22-22,共1页
没有体察就没有特点,没有感悟就没有深度。感悟要仰仗体察,体察须激活感悟。无论体察,还是感悟,都必须是只属于诗人的、个别的、特殊的,如《雨中过辛亥隧道》,洛夫抓住的是入洞出洞的一种感觉:“入洞/出洞/这头曾是切肤的寒风/那头又遇...
没有体察就没有特点,没有感悟就没有深度。感悟要仰仗体察,体察须激活感悟。无论体察,还是感悟,都必须是只属于诗人的、个别的、特殊的,如《雨中过辛亥隧道》,洛夫抓住的是入洞出洞的一种感觉:“入洞/出洞/这头曾是切肤的寒风/那头又遇彻骨的冷雨/而中间梗塞着/一小截尴尬的黑暗/辛亥那年/一排子弹穿胸而过的黑暗”“入洞/出洞/我们是一群鱼鹰被逼出/时间的子宫/终站不是龙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悟
洛夫
隧道
出洞
特殊
辛亥革命
黑暗
子宫
特点
梗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的戏剧性——评洛夫《与李贺共饮》
4
作者
龙彼德
《写作(中)》
1994年第3期12-13,共2页
艾略特主张,把诗的人物放在戏剧性场景中,不仅让说话者滔滔不绝地自我表现,还写出听者的反应和思想;诗人的笔墨只用在有重要意义的片断上,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艾略特的诗中,场景、台词、潜台词都不着痕迹地混为一体,艾略特并...
艾略特主张,把诗的人物放在戏剧性场景中,不仅让说话者滔滔不绝地自我表现,还写出听者的反应和思想;诗人的笔墨只用在有重要意义的片断上,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艾略特的诗中,场景、台词、潜台词都不着痕迹地混为一体,艾略特并不点明三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奉礼郎
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诗史
秦王饮酒
李长吉
李商隐
浙江省文联
李凭
《唐诗三百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下与过去
5
作者
王彪
《南方文坛》
1997年第3期18-18,共1页
如果这个话题仅仅局限于写作,我想我大约是生活在过去的人。 过去对我来说主要是童年和少年,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未必那么美妙。但奇怪的事就这样发生了。有时候,我简直怀疑自己到了迟暮的晚年,要靠回忆的微火来取暖。 我的偏好和想法...
如果这个话题仅仅局限于写作,我想我大约是生活在过去的人。 过去对我来说主要是童年和少年,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未必那么美妙。但奇怪的事就这样发生了。有时候,我简直怀疑自己到了迟暮的晚年,要靠回忆的微火来取暖。 我的偏好和想法无疑是自私的,也多少显示了我的局限。有什么办法呢?当下只会让我眼花缭乱又摸不着头脑,而记忆和流逝的时光倒可以使我放纵一点想象,像个胆大妄为之徒去做些稀奇古怪的事。谁都明白,我们不必对过去负什么了不得的责任,我大可自由,甚至任性的。 我承认我的想法陈旧,一点也不“新状态”。说白了,连我的野心也是循规蹈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状态
纳博科夫
文学月刊
摸不着
发出声音
少年
东海
微暗
作家
原文传递
题名
取象自然 超越自然——谈罗宾森·杰弗斯的《岩和鹰》
被引量:
1
1
作者
龙彼德
机构
浙江省文艺研究室 主任
《东海》文学月刊
主编
出处
《写作(中)》
1995年第8期15-16,共2页
文摘
美,是发现,是一种业已存在但尚未被认识或被隐蔽着的东西,诗(乃至于文学)的作用就是将它绽露出来,从面目不清的原生状态到逐渐清晰化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美是一种创造,亦是一种发明。
关键词
超现实主义
清晰化
神秘主义
原生状态
超越自然
十字架
地震
思想
树生长
象征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境与禅境的融合——评洛夫《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
被引量:
1
2
作者
龙彼德
机构
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 主任
《东海》文学月刊
主编
出处
《写作(中)》
1994年第6期11-12,共2页
文摘
经营结构,追求张力的目的是什么?洛夫的回答是:“境界。”据我的理解,境界也就是某些诗评家提到的“感情空间”、“审美场”,亦即克罗齐所说的“情趣”,瓦雷里所说的“一个宇宙全然的觉醒”。境界在洛夫的诗中,以两种形态体现:一是诗境,二是禅境。就其数量而言,诗境多于禅境;就其质量而言,洛夫以为禅境高于诗境,这倒不一定。正像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说明审美主体生成而达到境界的两条途径,并不能比较出二者的高下一样,对于诗的艺术而言。
关键词
洛夫
禅境
入山
瓦雷里
诗评家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石室之死亡
超以象外
鸟声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殊的体察与感悟——洛夫诗艺探析
3
作者
龙彼德
机构
《东海》文学月刊
主编
出处
《写作(中)》
1995年第3期22-22,共1页
文摘
没有体察就没有特点,没有感悟就没有深度。感悟要仰仗体察,体察须激活感悟。无论体察,还是感悟,都必须是只属于诗人的、个别的、特殊的,如《雨中过辛亥隧道》,洛夫抓住的是入洞出洞的一种感觉:“入洞/出洞/这头曾是切肤的寒风/那头又遇彻骨的冷雨/而中间梗塞着/一小截尴尬的黑暗/辛亥那年/一排子弹穿胸而过的黑暗”“入洞/出洞/我们是一群鱼鹰被逼出/时间的子宫/终站不是龙门/
关键词
感悟
洛夫
隧道
出洞
特殊
辛亥革命
黑暗
子宫
特点
梗塞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的戏剧性——评洛夫《与李贺共饮》
4
作者
龙彼德
机构
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 主任、
《东海》文学月刊
主编
出处
《写作(中)》
1994年第3期12-13,共2页
文摘
艾略特主张,把诗的人物放在戏剧性场景中,不仅让说话者滔滔不绝地自我表现,还写出听者的反应和思想;诗人的笔墨只用在有重要意义的片断上,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艾略特的诗中,场景、台词、潜台词都不着痕迹地混为一体,艾略特并不点明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
洛夫
奉礼郎
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诗史
秦王饮酒
李长吉
李商隐
浙江省文联
李凭
《唐诗三百首》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下与过去
5
作者
王彪
机构
《东海》文学月刊
社
出处
《南方文坛》
1997年第3期18-18,共1页
文摘
如果这个话题仅仅局限于写作,我想我大约是生活在过去的人。 过去对我来说主要是童年和少年,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未必那么美妙。但奇怪的事就这样发生了。有时候,我简直怀疑自己到了迟暮的晚年,要靠回忆的微火来取暖。 我的偏好和想法无疑是自私的,也多少显示了我的局限。有什么办法呢?当下只会让我眼花缭乱又摸不着头脑,而记忆和流逝的时光倒可以使我放纵一点想象,像个胆大妄为之徒去做些稀奇古怪的事。谁都明白,我们不必对过去负什么了不得的责任,我大可自由,甚至任性的。 我承认我的想法陈旧,一点也不“新状态”。说白了,连我的野心也是循规蹈矩的。
关键词
新状态
纳博科夫
文学月刊
摸不着
发出声音
少年
东海
微暗
作家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取象自然 超越自然——谈罗宾森·杰弗斯的《岩和鹰》
龙彼德
《写作(中)》
199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诗境与禅境的融合——评洛夫《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
龙彼德
《写作(中)》
199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特殊的体察与感悟——洛夫诗艺探析
龙彼德
《写作(中)》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诗的戏剧性——评洛夫《与李贺共饮》
龙彼德
《写作(中)》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当下与过去
王彪
《南方文坛》
199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