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放创新 推动高校科技新发展——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 被引量:6
1
作者 薛娇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4年第1期7-9,共3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提出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对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提出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对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年伊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经过3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高校科研取得了长足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发展 教育部 创新 主任 高校 市场化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下载PDF
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 被引量:10
2
作者 薛娇 陈礼达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7期4-6,共3页
自去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以来,"协同创新"备受各方关注。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教育部一直在认真谋划、积极部署协同创新工作。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自去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以来,"协同创新"备受各方关注。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教育部一直在认真谋划、积极部署协同创新工作。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标志着"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已经从理念宣传转入贯彻实施阶段。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认为,抓好协同创新工作首先要正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和需求引领,既要协调好校内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又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校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科技大学 创新能力 党委书记 协同 高校 创新型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支撑
下载PDF
对科技评价和“2011计划”的建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 被引量:3
3
作者 薛娇 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 2013年第3期4-5,9,共3页
“科技评价体系体现丁国家意志,它是国家的指挥棒,代表国家指引科学研究的发展,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用数量代替质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学风浮躁... “科技评价体系体现丁国家意志,它是国家的指挥棒,代表国家指引科学研究的发展,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用数量代替质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一语道破科技评价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要害。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出,“质量是科技评价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只有注重对科研质量、学术水平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评价 评价体系 科学研究 学术水平 国家意志 科技发展
下载PDF
创新驱动发展 实现高校科技发展方式的转变——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薛娇 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 2013年第1期4-5,8,共3页
2012年12月18~19日,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多位科技委委员及学部委员参加了大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科技委主任钟掘、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年12月18~19日,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多位科技委委员及学部委员参加了大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科技委主任钟掘、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四所高校分别就“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工作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委员会 创新能力 教育部 科技 驱动 年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综述
下载PDF
大学要做“明天”的科技——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先生访谈 被引量:3
5
作者 薛娇 马海泉 胡秀荣 《中国高校科技》 2013年第1期6-8,共3页
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这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直在争论的话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争辩。当前,高校中存在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相互分离的问题。这一方面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 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这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直在争论的话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争辩。当前,高校中存在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相互分离的问题。这一方面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应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培养出创新人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兼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作出了回答。作为执掌中英名牌大学的教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科技 创新人才 教育发展 高等学校 记者采访
下载PDF
高校发展应赋予科学研究更大的担当 被引量:3
6
作者 韩水法 马海泉 郝永林 《中国高校科技》 2013年第7期7-10,共4页
教学和研究并重是大学存在之必需。在中国,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似乎已十分清楚,各自承担的任务也十分明确,两者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从规模还是水平都有质的飞跃,但在大学人才... 教学和研究并重是大学存在之必需。在中国,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似乎已十分清楚,各自承担的任务也十分明确,两者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从规模还是水平都有质的飞跃,但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科教分离”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面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仍然面临着很多无法破解的难题。尽管,国家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出台了各种“计划”,进行了大面积的试点,并不断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但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从事科研和投身教学都是教师职业之本分。但在科教分离体制中,评价教师科研和评价教师教学的效果是不平衡的,带给教师的收益是不同的,而大学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从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汲取更多的资源,科学技术前沿、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仍然不能及时融入人才培养中去。问题出在哪里?最近,就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北京大学教授韩水法与《中国高校科技》执行总编马海泉编审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他们用哲学和物理学的思维,共同探讨了科教融合体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 高校 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教学 创新型人才 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 北京大学
下载PDF
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以开放的思维迎接新的教育革新--对话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淑芳 薛娇 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11期6-10,共5页
自今年国家发布实施“2011计划”以来,围绕“协同创新”,如何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形成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最热门话题。高校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研究如何支撑高等教育发... 自今年国家发布实施“2011计划”以来,围绕“协同创新”,如何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形成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最热门话题。高校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研究如何支撑高等教育发展重点的转移,推动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大突破,使中国最终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洋大学 创新能力 教育质量 协同 科学研究能力 校长 对话 科教
下载PDF
建设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科学决策——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4年第4期12-14,共3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智库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最近启动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简称《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智库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最近启动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简称《推进计划》),提出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品牌,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围绕《推进计划》的出台,最近,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接受本刊专访,对《推进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大学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有更大的担当,要科学定位高校智库,使高校智库建设在推动大学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导向作用,使高校智库为国家发展科学决策贡献更多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科学决策 服务能力 教育部 高校 中国特色 国家发展 决策咨询
下载PDF
对科教融合的几点认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访谈 被引量:15
9
作者 马海泉 胡秀荣 薛娇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12期10-13,共4页
“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是落实“2011计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关键,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 “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是落实“2011计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关键,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解决如何通过观念和机制更新,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资源,推动科学研究真正融入高等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针对这些问题,近一年多来,本刊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学研究如何支撑和引领高等教育,并组织开展了“科教融合”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近,就“科教融合”育人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我国著名的超导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 科教 创新型人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下载PDF
协同创新 构建科学研究引领支撑教学机制——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海泉 薛娇 《中国高校科技》 2013年第5期7-9,共3页
“高速铁路”是国人的自豪,也是国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协同创新最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动力学”是研究运动物体最基础的学科。而“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研究运动的列车与固定的轨道二者之间... “高速铁路”是国人的自豪,也是国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协同创新最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动力学”是研究运动物体最基础的学科。而“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研究运动的列车与固定的轨道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为研究高速列车在轨道结构上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 教学机制 科学研究 创新 协同 耦合动力学 支撑
下载PDF
办大学力戒浮躁 创一流先正学风——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礼达 庞海芍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4年第10期4-6,共3页
"大学建设既讲求创新,更需要积累,所作所为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校长胡海岩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 "大学建设既讲求创新,更需要积累,所作所为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校长胡海岩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进入综合改革的深水区。一方面,大学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岩 校长 学风 改革开放 西方国家 高等教育
下载PDF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专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骊君 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4期4-6,10,共4页
2012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的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 2012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的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请他围绕"一号文件",谈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总体形势的认识,以及高等农业院校应如何在"一号文件"的指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 党委书记 保障能力 “三农” 服务 高等农业院校 协同
下载PDF
加快理念变革 推动创新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杨凤田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秀荣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4年第4期8-11,共4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高等学校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简称"沈航")紧紧围绕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服务,通过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机...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高等学校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简称"沈航")紧紧围绕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服务,通过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学校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在面向国家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转型发展,沈航的做法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创新 航空航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学 沈阳 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经济发展 校长
下载PDF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大有可为——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礼达 马海泉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12期6-9,共4页
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实施多年,大学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关系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我国科技、教育、经济三者疏离和分立的态势依然严峻,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两张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性的解决。推动... 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实施多年,大学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关系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我国科技、教育、经济三者疏离和分立的态势依然严峻,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两张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性的解决。推动高校科学研究在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定位,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支撑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 党委书记 大学 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以科学文化新理念推进科学、文化和教育——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
15
作者 马海泉 薛娇 《中国高校科技》 2013年第6期9-12,共4页
谈到科学和文化,许多人会认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不仅有较为清晰的界限,而且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科学有其深刻的... 谈到科学和文化,许多人会认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不仅有较为清晰的界限,而且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科学有其深刻的文化本性。但由于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科学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知识层面的和功利层面的形而下的部分,而忽略了科学中包含的精神内容,即文化层面的形而上的部分,再加上人们通常以为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在谈到文化时更多地会想到是人文社科的东西,结果,科学文化的问题通常被大家所忽视。孟教授认为,科学的精髓是文化。当前我们不仅需要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和传播,更需要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引导,要让科学的灵魂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发挥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追求科学文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学文化 人文 大学 教育 文化层面 创新驱动 科学知识
下载PDF
科教融合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访谈录 被引量:33
16
作者 马海泉 任焕霞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5期4-6,11,共4页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优势。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一个核心优势,如何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引起了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最近,在(《教育部关于全...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优势。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一个核心优势,如何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引起了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最近,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发布实施之际,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他认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质量 校长 访谈录 科教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创新能力
下载PDF
基础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活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访谈录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礼达 《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2015年第5期4-7,共4页
据科技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约1.34万亿元,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还很少。科技创新如何适... 据科技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约1.34万亿元,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还很少。科技创新如何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使科研项目和经费配置进一步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制度,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新年伊始,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经费预算 科技创新力 项目申请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发达国家 科研单位 科研经费
下载PDF
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访谈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海泉 任焕霞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8期4-6,13,共4页
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话题在高等教育界日渐升温。最近,本刊就此访问了天津大学校... 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话题在高等教育界日渐升温。最近,本刊就此访问了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教授。科教融合、体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天津大学 教育质量 校长 协同 抓手 高等学校 有机融合
下载PDF
教科文融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赵沁平教授访谈 被引量:16
19
作者 马海泉 薛娇 《中国高校科技》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大学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强调大学的文化作用实际上是回归了高等教育的本来规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科研和文化的协同配合,共同支撑。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注重教科文融合培养人才。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科... 大学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强调大学的文化作用实际上是回归了高等教育的本来规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科研和文化的协同配合,共同支撑。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注重教科文融合培养人才。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建设和发展。大学科研工作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问题。产学研结合,是协同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协同创新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除了提倡"创新文化",更要强调"求真"文化,创新只是一种手段,"求真"才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文融合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高校
下载PDF
育人是大学科研的重要任务——访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 被引量:7
20
作者 薛娇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13,共3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和...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高校科研应如何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副校长 科研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人才 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 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