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方针
1
作者 B·C·谢苗诺夫 文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85年第3期49-54,共6页
党号召社会科学工作者更积极地深入生活,进行勇敢的科学探索,揭示各种现象的内在意义和相互联系,发现和分析新产生的趋势,指出解决业已成熟问题的途径。 一、加快社会发展 在完善苏联建成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现阶段的最重要的... 党号召社会科学工作者更积极地深入生活,进行勇敢的科学探索,揭示各种现象的内在意义和相互联系,发现和分析新产生的趋势,指出解决业已成熟问题的途径。 一、加快社会发展 在完善苏联建成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作到大大加快社会的社会经济进步。在当前条件下,这由什么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进步 社会发展 相互联系 主客观 社会科学工作者 苏联 内在意义 深入生活
下载PDF
德国哲学的危机 被引量:6
2
作者 J.庸格 彭列汉(译) 周勇杰(译) 《世界哲学》 CSSCI 2008年第1期44-50,共7页
德国人曾经在哲学上演奏过第一小提琴,然而,今天的德国哲学已经失去了它的声望,创造力、幻想和丰富的思考严重缺乏。将杰出人物耗费巨大精力的、复杂的思维过程用简单而又与时俱进的语言转化过来,就可以获得好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获得... 德国人曾经在哲学上演奏过第一小提琴,然而,今天的德国哲学已经失去了它的声望,创造力、幻想和丰富的思考严重缺乏。将杰出人物耗费巨大精力的、复杂的思维过程用简单而又与时俱进的语言转化过来,就可以获得好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获得通常又只需要最少的工作,这成为学术研究的规则;哲学教授们正在使用的哲学专业术语,与其说是在表达思想,不如说是通过对这些术语的使用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守的哲学教育,学生对导师事业的继承变成了对其思想的维持,失去了质疑和反对的能力;哲学为大学所垄断,远离生活,远离民众。德国哲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走向生活、注重实效,也许会给危机中的德国哲学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哲学 危机
原文传递
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 被引量:3
3
作者 M.马尔科维奇 张伯霖 《世界哲学》 1981年第1期22-28,8,共8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沿着两条对立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有少数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新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接受了下来,他们从未偏离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统模式,即苏联哲学界所认识的模式。其他人则认为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沿着两条对立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有少数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新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接受了下来,他们从未偏离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统模式,即苏联哲学界所认识的模式。其他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最能符合他们建设一个确实比较自由、比较人道的社会的计划,他们极力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作用和实践作用,强调它还将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南斯拉夫 马克思主义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家 官方意识形态 实践作用 教条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国家
原文传递
智能革命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成素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6-202,共7页
智能革命将会把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推进到智能文明时代。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智能革命会把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技术环境"转向"人文环境",把人机关系从"对立关系"转向"合作关系"。智能革命的... 智能革命将会把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推进到智能文明时代。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智能革命会把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技术环境"转向"人文环境",把人机关系从"对立关系"转向"合作关系"。智能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人类不断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超越对物的依赖提供了物质前提与实践保障。围绕人机合作关系展开的商业活动会导致第三次商业浪潮,并有可能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路径。智能革命在未来还有可能把人机关系从"合作关系"转向"融合关系",把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人文环境"转向"超人文环境",并改变人类演化的轨道。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关于人类未来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环境 人机关系 人的解放 个人的全面发展
原文传递
“原意性阐释”还是“理论性阐释”——关于阐释边界的对话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江 奥特弗莱德 赫费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13,共9页
文本是自在的,自身蕴含着有限的确定意义;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可进行合理的阐释与发挥。但是,确定的意义不能代替开放的理解,理解的开放不能超越合理的规约。是否逾越具体的历史的边界,是衡量阐释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纵观百年以来中外学术... 文本是自在的,自身蕴含着有限的确定意义;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可进行合理的阐释与发挥。但是,确定的意义不能代替开放的理解,理解的开放不能超越合理的规约。是否逾越具体的历史的边界,是衡量阐释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纵观百年以来中外学术史,特别是哲学和文学的学术发展史,阐释有无边界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阐释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并由此展现出两条不同的阐释路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就这一问题与当代德国哲学家奥特弗莱德·赫费教授进行了对话。本刊现摘要发表此次对话的部分内容,期待更多学者能够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意义 索福克勒斯 文学文本 阐释学 理论性 《安提戈涅》 哲学文本 经典文本 亚里士多德 基本理论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
6
作者 刘奔 《探索与争鸣》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为了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任务及其深远意义,有必要首先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文明建设 社会文明
原文传递
论美的本质和特性问题
7
作者 А.Г.哈尔切夫 胡平 《世界哲学》 1962年第Z1期34-40,共7页
美和审美感知问题是美学科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才有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社会越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群众的审美教育工作越是具有重大意义和广... 美和审美感知问题是美学科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才有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社会越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群众的审美教育工作越是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规模,则实践对美学理论提出的要求也就越多。在苏共第二十次、第二十一次、特别是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历史性决议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问题 美的本质 美学理论 社会发展规律 教育工作 十二次 思维规律 审美趣味 自然客体 审美关系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