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烈祝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1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约稿函 尊敬的各位专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自2005年更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约稿函 尊敬的各位专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自2005年更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鉴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特向各位专家约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建筑科学 学报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 学术质量 专家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约稿函
2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自2005年更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鉴于《建筑科... 尊敬的各位专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自2005年更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鉴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特向各位专家约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建筑科学 学报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 学术质量 教育部 专家
下载PDF
中国工程院第二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纪要
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2014年5月17~18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庆大学、长安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学部承办,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重庆大... 2014年5月17~18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庆大学、长安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学部承办,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工程院第二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重庆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周绪红、杜彦良、龚晓南、何镜堂、刘加平、缪昌文、聂建国、沈世钊、王梦恕、肖绪文、张锦秋、杨永斌、郑颖人13位院士,《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长安大学副校长刘伯权教授以及全国30余位著名专家扫140余位土木建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了此次论坛。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旨在打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协同参与建设的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此次创新论坛为中国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高端人才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 建筑科学 论坛 创新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约稿函
4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2,共1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 尊敬的各位专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建筑科学 学报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 结构工程 桥梁工程 岩土工程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约稿函
5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9-9,共1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自2005年更名以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本刊有了快速发展,目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影响因子居于行业首位,并于2008年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成为中国科技期刊300强之一。
关键词 建筑科学 学报 工程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专家 中国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征订通知
6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0-1720,共1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来源期刊,主要报道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来源期刊,主要报道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订通知 工程实践总结 长安大学 研究成果 桥梁工程 市政工程 基础工程 邮发代号 HTTP 科研人员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约稿函
7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自2005年更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鉴于《建筑科... 尊敬的各位专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自2005年更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期刊得到了快速发展,鉴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特向各位专家约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建筑科学 学报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 学术质量 教育部 专家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筹备会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会议纪要
8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共3页
2012年9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的"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筹备会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长安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 2012年9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的"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筹备会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长安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分别派代表到会并致辞。周绪红院士、董石麟院士、沈世钊院士、周福霖院士、杨永斌院士、缪昌文院士、刘加平院士,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长安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筹备会。长安大学副校长刘伯权教授主持了论坛筹备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对论坛和《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将给予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筹备会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圆满闭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 建筑科学 编委会 论坛 学报 创新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下载PDF
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纪要
9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是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为核心团队创立的一个品牌论坛,旨在为国内外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不断吸纳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研人...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是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为核心团队创立的一个品牌论坛,旨在为国内外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不断吸纳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广泛参与,探索和总结建筑科学发展规律,展示土木工程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展望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技术创新未来,推动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协同创新和发展,服务行业建设。2016年11月12~13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山东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主办,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济南召开。本届论坛是2012年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创新论坛和2014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创新论坛的延续,是土木工程领域高端人才的又一次盛大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王梦恕、崔俊芝、杜彦良、聂建国、郑健龙、王复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长安大学副校长刘伯权,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等土木建筑领域近150位专家学者出席本届论坛。论坛分开幕式和主题报告2个阶段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科学 土木工程 技术创新 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研究院 长安大学
下载PDF
第四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纪要
10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共10页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周绪红教授发起的一个高端学术论坛,旨在逐渐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引领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周绪红教授发起的一个高端学术论坛,旨在逐渐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引领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行业技术创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协同参与建设的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本次论坛是第四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于2017年9月22~24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湖南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主办,由湖南大学承办,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张杰、王景全、周福霖、马克俭、聂建国、陈政清、郑健龙、王复明以及22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50余家单位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论坛期间召开了创新论坛理事会和《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论坛 建筑钢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 马克俭 土木工程 长安大学 重大关键技术 建筑工程学 国际工程
下载PDF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征订通知
11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1-371,共1页
下载PDF
Crack propagation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different lithologies 被引量:3
12
作者 Hou Zhen-Kun Cheng Han-Lie +3 位作者 Sun Shu-Wei Chen Jun Qi Dian-Qing Liu Zhi-Bo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243-251,255,共10页
We simulated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different lithologic rocks in the horizontal drilling by using the true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and large rock specimens, carried out the real-time dynamic monitoring with adding... We simulated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different lithologic rocks in the horizontal drilling by using the true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and large rock specimens, carried out the real-time dynamic monitoring with adding tracer and then did post-fracturing cutting and so on. Based on this monitoring results, we compared and assess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expansion in shale, shell limestone, and tight sandstone and the fracture expansion in these rocks. In shale, the reformed reservoir volume is the highest, fracture network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fracturing. In tight sandstone, the fracture surface boundaries are curved, and the fracture surface area accounts for 25–50% of the entire specimen. In shell limestone, the complexity of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is between shale and tight sandstone, but no fracture network is developed. Brittleness controls the fracture surface area. In highly brittle rocks, the fracture surface area is high. Fracture toughness mainly affects th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s. A fracture network is formed only if bedding planes are present and are more weaker than their corresponding matrix. The horizontal in situ deviatoric stress affects the crack propagation direction, and different lithologies have different horizontal in situ deviatoric stress thresholds. Low f luid injection rate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cracks, whereas high fluid injection rate favors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s. Fluid injection weakly controls the complexity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low-brittleness rocks, whereas lowviscosity fracturing fluids favor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cracks owing to easy enter microcracks and micro-pore. Displacement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high brittle rocks than low brittl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LIMESTONE sandstone:hydraulic fracturing crack propagation rock mechanics
下载PDF
Shape characterization of sand particles based o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被引量:3
13
作者 Zhou Xinwen Liu Jianzhong +2 位作者 Zhu Jiang Mao Yonglin Liu Jiaping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20年第3期313-321,共9页
To characterize the shape of sand particles for concrete,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known as the DIP method).By analyzing sand particles projection,the length,width and thickness of san... To characterize the shape of sand particles for concrete,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known as the DIP method).By analyzing sand particles projection,the length,width and thickness of sand were measured to characterize particle form.The area and perimeter were measured to characterize particle angularity.The results of the DIP method and Vernier caliper were compared to examine the accuracy of the DIP method.The sample size test was conducted to show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shape results measured by the DIP method.The practicality of the DIP method was verified by instanc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aspect ratios and roundness measured by the DIP method are equal to ones by the Vernier caliper.Results by DIP are dependent on the sand particle number,and at least 350 particles should be measured to represent the overall shape property of san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P method is able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hape of sand particles.It achieves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sand particle thickness,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of sand aspect ratios and roundness are accurate,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practical.Therefore,the DIP method is suitable for sand particle shape charact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shape SAND FORM ANGULARIT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properties of mortars with admixtures and recycled fine aggregates from demolished concretes 被引量:1
14
作者 Mi Renjie Pan Ganghua +1 位作者 Li Yang Lu Xiaojun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8年第3期371-376,共6页
In order to expan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recycle aggregate mortars (RAM) with aggregates from demolished concretes, the models for the properties of RAM and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these recycled fine aggr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recycle aggregate mortars (RAM) with aggregates from demolished concretes, the models for the properties of RAM and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these recycled fine aggregates were proposed. First, different kinds of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basic properties (compressive strength, water retention rate, and consistency loss) of RAM with two kinds of admixtures, thickening powders (TP) and self-made powdery admixtures (SSCT) designed for RAM, and the replacement rates were established, while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s and relative standard errors of these models were calculated. Additionally, the models and their error analyses for the curves of drying shrinkage and curing time of RAM + SSCT at different replacement rates we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lynomial functions should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RAM + TP and RAM + SSCT at different replacement rates. In addition, polynonfial functions are the most optimal models for the sharp shrinkage sections in the curves of drying shrinkage-curing time of RAM + SSCT, while exponential functions should be used as the models for the slow shrinkage sections and steady shrinkage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olished concrete recycled fine aggregates ADMIXTURES recycled aggregate mortars mathematical model
下载PDF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院庆专刊刊首语——60年的创新与发展
15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共1页
今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60年前的今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一切百废待兴而又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年代,1953年10月,建筑工业部决定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当时以建筑工业部设计院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建... 今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60年前的今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一切百废待兴而又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年代,1953年10月,建筑工业部决定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当时以建筑工业部设计院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建,1953年12月16日建筑工业部决定正式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以此,标志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成立与诞生,开始了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发展进程。1955年“建筑技术研究所”整体迁到当时北京市的北郊安外小黄庄,从1956年5月1日起改由建工部技术司领导并正式命名为“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院”这一名称在以后稍有变动,始称为“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再称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从1979年开始就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直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技术 创新 建筑工业 研究所 建筑材料 新中国 试验室
原文传递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院庆专刊刊首语——60年的创新与发展
16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共1页
今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6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是百废待兴而又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年代。1953年10月,建筑工业部决定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当时以建筑工业部设计院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建,1953年12... 今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6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是百废待兴而又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年代。1953年10月,建筑工业部决定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当时以建筑工业部设计院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建,1953年12月16日建筑工业部决定正式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以此,标志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成立与诞生,开始了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发展进程。1955年“建筑技术研究所”整体迁到当时北京市的北郊安外小黄庄,从1956年5月1日起改由建工部技术司领导并正式命名为“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院”这一名称在以后稍有变动,始称为“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再称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从1979年开始就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直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技术 创新 建筑工业 研究所 建筑材料 新中国 试验室
原文传递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所加入APP国际合作计划
17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70-70,共1页
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Asia—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 Climate)是由美国于2005年提出的多边合作计划,并于2006年1月举行了部长级启动会宣布计划成立。该计划主张提高能源效率、
关键词 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空气调节 APP CLEAN 能源效率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study on axial compressive behaviors of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thermal insulation walls after single-side fire exposure
18
作者 Fu Qian Zhu Xiaojun +4 位作者 Liang Shuting Yang Jian Li Xiangmin Xu Qingfeng Gao Mingzhu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8年第2期220-228,共9页
The axial bearing capacity of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walls composed of inner and outer concrete wythes,expandable polystyrene(EPS)boards and steel sleeve connectors is investigated.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xial ... The axial bearing capacity of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walls composed of inner and outer concrete wythes,expandable polystyrene(EPS)boards and steel sleeve connectors is investigated.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xi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ur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walls after fire treatment is carried out.Two of the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walls are normal-temperature specimens,and the others are treated with fire.The damage modes and crack development are observed,and the axial bearing capacity,lateral deformation of the specimens,and the concrete and reinforcing bar strain are tes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pecimens after a fire is less than that of normal-temperature specimens;when the insulation board thicknesses are 40 mm and 60 mm,the decrease amplitudes are 20.8%and 16.8%,respectively.The maximum lateral deformation of specimens after a fir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normal-temperature specimens,and under the same level of load,the lateral deformation increases as the insulation board thickness increases.Moreover,the strain values of the concrete and reinforcing bars of specimens after a fire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normal-temperature specimens,and the strain values increase as the thickness of insulation board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thermal insulation walls expandable polystyrene board fire exposure insulation layer post-re axial compressive behavior
下载PDF
Damping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of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glass cenospheres
19
作者 Kai SUN Lin WANG +5 位作者 Hang SU Jia-yi GENG Qiang ZHANG Bo MENG Zeng-yan WEI Gao-hui W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2024年第9期2743-2755,共13页
The damping properties were improved by preparing Al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glass cenospheres through the pressure infiltration metho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 The damping properties were improved by preparing Al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glass cenospheres through the pressure infiltration metho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s.The low-frequency damping properties were examined by using a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zer,aiming at explor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mping capacity with strain,temperature,and frequency.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amping value rose as temperature and strain increased,with a maximum value of 0.15.Additionally,the damping value decreased when the frequency increased.Dislocation damping under strain and interfacial damping under temperature served as the two primary damping mechanisms.The increase in the density of dislocation strong pinning points following heat treatment reduced the damping value,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heat treatment enhancement of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force of the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ss cenospheres Al matrix composites microstructure low-frequency damping properties
下载PDF
“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20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57,共1页
2007年3月26~28日,在中国政府和国内外业内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届博览会主题为“推广绿色建筑——从建材、结构到评估标准的整体创新”,议题主要... 2007年3月26~28日,在中国政府和国内外业内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届博览会主题为“推广绿色建筑——从建材、结构到评估标准的整体创新”,议题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生态专项技术;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新型外墙外保温材料与技术;供热体制改革与建筑节能。在此次大会的综合论坛上,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发表了主题演讲,题目是“中国建筑节能的主要障碍与基本对策”,并对当前节能利用的10大问题和障碍发表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智能化 绿色建筑 建筑节能 博览会 技术 国际 北京 产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