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驱动报纸变革的三股力量
1
作者 陆扶民 《传媒》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32,共2页
在这世界上,目前还没找到一种死亡的媒介,就像电视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将会被淘汰,有谁会料到“汽车社会”的出现令广播生机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清晨,报纸依然飘着墨香摆放在餐桌上。因此,考察报纸生存... 在这世界上,目前还没找到一种死亡的媒介,就像电视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将会被淘汰,有谁会料到“汽车社会”的出现令广播生机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清晨,报纸依然飘着墨香摆放在餐桌上。因此,考察报纸生存环境的变化,辨别当前报纸变革的方向和驱动力,对推动报业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纸 变革 力量 汽车社会 报业发展 驱动力 广播 媒介
下载PDF
张莘夫事件与二战后初期的中苏国共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瑜 李应华 《冷战国际史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共18页
1946年1月16日,国民政府东北工矿接收特派员张莘夫及随从搭乘火车返回沈阳途中,在抚顺附近的李石寨车站遇害.国民党报纸以此事发生在苏占区为由大做文章,对苏联和中共口诛笔伐.中共则以报刊媒体为工具针锋相对地揭露了国民党报纸煽动群... 1946年1月16日,国民政府东北工矿接收特派员张莘夫及随从搭乘火车返回沈阳途中,在抚顺附近的李石寨车站遇害.国民党报纸以此事发生在苏占区为由大做文章,对苏联和中共口诛笔伐.中共则以报刊媒体为工具针锋相对地揭露了国民党报纸煽动群众进行反苏反共示威游行的事实真相.张莘夫遇害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中苏、国共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冲突.由于美苏冷战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双重压力,迫使苏联从东北撤军.而中共则利用国民党与苏联关系的恶化,通过舆论和外交的双重途径,使苏联加大了对中共的援助力度,为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莘夫事件 中苏关系 国共关系 冷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