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家书屋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娄炜利 马嘉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4,共4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文化惠农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农村新风尚、促进乡村两个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运行情况来看,其传播框架还不尽合理。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应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文化惠农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农村新风尚、促进乡村两个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运行情况来看,其传播框架还不尽合理。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应有的传播功能,需要转变观念,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突出特色,建构便捷合理的乡村文化传播框架,使书刊“活”起来、文化“动”起来,使农家书屋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生活之家”“文化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书屋 乡村文化传播 功能重塑
下载PDF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峥 《新闻世界》 2022年第8期3-6,共4页
共情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一种重要沟通机制,新闻报道中运用共情传播策略能有效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情感共振,达到传播活动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本文对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作品中共情传播的特点,以期... 共情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一种重要沟通机制,新闻报道中运用共情传播策略能有效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情感共振,达到传播活动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本文对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作品中共情传播的特点,以期为主流媒体创作优秀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提供有益的经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传播 短视频新闻 主流媒体
下载PDF
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及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峥 《新闻世界》 2022年第12期28-31,共4页
Vlog与时政新闻报道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制作模式,赋予了报道更强的表现力和接近性,迎合了大众口味,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时政新闻传播样态。本文从叙事视角、报道内容、表达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分析了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并... Vlog与时政新闻报道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制作模式,赋予了报道更强的表现力和接近性,迎合了大众口味,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时政新闻传播样态。本文从叙事视角、报道内容、表达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分析了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og 时政新闻 传播优势
下载PDF
从“媒体平台”到“关系网络”--综合门户网站的经营现状与模式转型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朝钦 钟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2,共7页
本文基于对四大门户网站十余年财务数据的纵向、横向比较,剖析了门户网站的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互联网代际更替规律的把握,提出门户由"媒体平台"模式向"关系网络"模式转型的必要与可能。同时,文章还结合&... 本文基于对四大门户网站十余年财务数据的纵向、横向比较,剖析了门户网站的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互联网代际更替规律的把握,提出门户由"媒体平台"模式向"关系网络"模式转型的必要与可能。同时,文章还结合"网众传播"理论及信息传播新格局,探讨了这一转型对于整个新媒体产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户网站 经营现状 模式转型 媒体平台 关系网络
下载PDF
新闻“得咎”:专业失准还是道德失范?
5
作者 夏德元 闻学峰 王宇 《传媒评论》 2015年第3期80-82,共3页
夏德元:2015年的跨年夜如期而至,在上海,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热情高涨地商讨着各种出游的计划,微信朋友圈里的庆祝与晒图也是此起彼伏。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几小时前备受推崇的外滩亮灯仪式却成了新年夜跨不过的阴影。很快,有关上海外滩... 夏德元:2015年的跨年夜如期而至,在上海,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热情高涨地商讨着各种出游的计划,微信朋友圈里的庆祝与晒图也是此起彼伏。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几小时前备受推崇的外滩亮灯仪式却成了新年夜跨不过的阴影。很快,有关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新闻陆续出现,伤亡人数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失范 伤亡人数 德元 报道者 上海外滩 职业操守 踩踏事件 传播流程 新媒体技术 传播过程
下载PDF
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选择——从三起新闻事件看记者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淳戈 《新闻实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2-33,共2页
在新闻记者从事职业行为时,经常会遇到新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冲突.这既事关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关系到新闻的价值取向问题.笔者以三起相关事件为例,经过分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记者首先是社会人,应该先尽社会责任.但在不少情况下,社会责任... 在新闻记者从事职业行为时,经常会遇到新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冲突.这既事关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关系到新闻的价值取向问题.笔者以三起相关事件为例,经过分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记者首先是社会人,应该先尽社会责任.但在不少情况下,社会责任与新闻责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经过妥善处理,能得到既尽社会责任又尽新闻责任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精神 社会责任 新闻事件 新闻记者 新闻责任
下载PDF
“得到”APP知识付费平台传播问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娄炜利 陈琳 《今传媒》 2020年第11期123-126,共4页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无形之中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知识付费领域飞速崛起,“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知名知识付费平台蓬勃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针对知识...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无形之中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知识付费领域飞速崛起,“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知名知识付费平台蓬勃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针对知识付费领域相关应用的传播方面的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由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无论在用户数量上,还是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居于知识付费平台前列。本文在分析“得到”APP内容生产和平台宣传推广两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知识付费类平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到”APP 知识付费 “信息茧房”
下载PDF
OBE理念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峥 《新闻传播》 2021年第11期58-60,63,共4页
社会对传媒人才能力的需求使得新闻实务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新闻实务类课程引入OBE教育理念的价值,阐明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实现OBE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改革实践案例阐释了OBE理念... 社会对传媒人才能力的需求使得新闻实务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新闻实务类课程引入OBE教育理念的价值,阐明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实现OBE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改革实践案例阐释了OBE理念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策略,为高校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混合式教学 新闻实务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下载PDF
主流媒体抖音号杭州亚运会短视频传播策略
9
作者 陈雨昕 黄峥 《新闻世界》 2024年第11期44-46,共3页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2023年我国举办的一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本研究对主流媒体抖音号发布的杭州亚运会相关短视频作品进行分析,发现主流媒体抖音号在节点化发布、情感化叙事、主题式报道、立体化传播、活泼化用语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同时...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2023年我国举办的一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本研究对主流媒体抖音号发布的杭州亚运会相关短视频作品进行分析,发现主流媒体抖音号在节点化发布、情感化叙事、主题式报道、立体化传播、活泼化用语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同时也存在着视频在场感欠缺、用户针对性缺乏、品牌打造度不足等问题。主流媒体抖音号可从打造沉浸式观赛场景、提升个性化观赛服务、建设符号化城市形象等角度优化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媒体 抖音号 杭州亚运会 短视频
下载PDF
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大公报》的兴衰
10
作者 陈岑 《青年记者》 2011年第12期92-93,共2页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一个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媒介特点和历史地位,可以见证中国媒介环境的变迁。
关键词 中国新闻史 《大公报》 媒介环境 环境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兴衰 华文传媒 发展经历
下载PDF
“空间与地方”理论视角下的宁波县级融媒体建设实践考察
11
作者 邬晶晶 《传媒评论》 2022年第10期31-33,共3页
一、“空间与地方”与县级融媒体建设之间的关系著名华裔学者段义孚作为人文地理学之父,他的“空间与地方”理论影响深远,对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颇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段义孚认为,人认识世界是从调动各个感官去感知环境开始的,由此,... 一、“空间与地方”与县级融媒体建设之间的关系著名华裔学者段义孚作为人文地理学之父,他的“空间与地方”理论影响深远,对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颇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段义孚认为,人认识世界是从调动各个感官去感知环境开始的,由此,形成空间(space)与地方(place)的概念。空间意味着自由,地方意味着安全。人都希望既有安全,又有自由。人的身体被他的感官与环境联系在一起,成为地方;他的思想,从这种感官联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空间。这种既在场又不在场的本领,会造成与他人和所在地方的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段义孚 人文地理学 华裔学者 感知环境 实践考察 在场 理论视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