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安命”对腹部手术病人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黎君友 田惠民 +1 位作者 马秀岩 张鑫奎 《氨基酸杂志》 1990年第4期21-22,18,共3页
1989年,我们应用西南制药三厂生产的18—氨基酸注射液(普氨命)作为对腹部手术病人静脉营养的氮源,观察了23例术后,全禁食病人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普氨命 腹部手术 血浆氨基酸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4 位作者 姚咏明 陆连荣 梁延杰 于燕 孙小庆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病理、血淀粉酶、TNFα、IL1β、肠通透性和内毒素的变化。结果:ANP后8小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56.16±17.75)ng/L和(155.14±93.83)ng/L,P<0.01〕,IL1ra使TNFα水平明显下降〔(21.73±4.86)ng/L,P<0.01〕。伴随血浆D乳酸在ANP早期升高,血浆内毒素浓度增加〔8小时时(449±164)EU/L,P<0.01〕,TNFMcAb和IL1ra干预使D乳酸和内毒素的升高得到了抑制〔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74±110)EU/L和(229±76)EU/L,P<0.05和P<0.01〕,胰腺炎组织学评分降低。结论:TNFα和IL1β是ANP时炎性介质级联反应中的核心因子,在ANP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坏死性 急性 细胞因子 免疫干预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屏障损害及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2 位作者 陆连荣 梁延杰 孙小庆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肠粘膜屏障的改变和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假手术组 (n =30 )和ANP组(n =39)。采用人工胆汁胰管逆行灌注法制作ANP模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肠粘膜屏障的改变和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假手术组 (n =30 )和ANP组(n =39)。采用人工胆汁胰管逆行灌注法制作ANP模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 (冷冻蚀刻电镜 )变化 ,动态测定血浆D -乳酸、内毒素水平 ,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ANP后小肠粘膜损伤 ,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甚至消失 ,血浆D -乳酸水平上升 ,发病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 ;ANP发生后 72h脏器细菌移位率达到5 9 .5 %。结论 ANP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导致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病理生理学 肠粘膜 乳酸盐类 血液 内毒素
下载PDF
猪内毒素休克外周与内脏微循环灌注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谢平初 陆家齐 +3 位作者 孙大铭 陆连荣 焦华波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12期718-720,共3页
目的:通过对脓毒性休克时全身血流动力学及内脏微循环改变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小型猪20只,随机分为4 组:①正常对照组(C组):仅给生理盐水;②内毒素组(L组):单纯持续泵入内毒素;③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 目的:通过对脓毒性休克时全身血流动力学及内脏微循环改变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小型猪20只,随机分为4 组:①正常对照组(C组):仅给生理盐水;②内毒素组(L组):单纯持续泵入内毒素;③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 NAME)治疗组(LN 组):泵入内毒素后1 小时持续泵入L NAME;④L NAME对照组(N 组):仅给L NAME。结果:内毒素持续泵入后1小时,外周(骨骼肌)微循环灌注增高,至4小时末上升约70% ;肝、胃、肠等内脏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下降,至4 小时末下降约60% (P< 0.05);门静脉血流量也相应下降。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 NAME后,血浆一氧化氮(NO)明显下降,NOS活性明显减弱,内脏微循环灌注进一步下降。结论:内毒素休克时外周与内脏微循环灌注是不平衡的,内脏微循环灌注急剧下降,血流淤滞为其重要特征。NOS抑制剂L NAME能提高血压,但不能改善内脏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微循环 血流动力学 一氧化氮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乔治 黎沾良 +5 位作者 李基业 林洪远 邓群 陆连荣 吕艺 黎君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全血中细菌DNA,进行血细菌培养,检测血浆D乳酸及脂多糖(LPS)水平。所有患者均观察30d以监测感染并发症。检测63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D乳酸和LPS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严重多发伤后2h即可从血中检测出细菌DNA,共有10例患者细菌DNA检测PCR阳性(62.50%)。PCR阳性者脓毒症发病率为100.00%,PCR阴性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100.00%,无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中70.00%发现有明确部位的感染并发症,无脓毒症患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现感染灶的患者全部PCR阳性。血细菌培养阳性率18.75%,显著低于PCR阳性率(62.50%,P<0.01)。所有PCR阳性结果中大肠杆菌DNA阳性率占70.00%(7/10例)。所有患者血浆D乳酸及LPS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早期(伤后2h)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以大肠杆菌为主。PCR方法检测血中细菌DNA能准确反映肠道细菌移位并预告感染和脓毒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肠道细菌移位 聚合酶链反应 脓毒症 临床研究 脂多糖 大肠杆菌
下载PDF
肿瘤切除加放疗治疗较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结果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基业 涂柳果 +1 位作者 蒋彦永 于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831-832,共2页
肿瘤切除加放疗治疗较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结果李基业,涂柳果,蒋彦永,于果北京解放军三○四医院普外科(北京市100037)采用肿瘤切除(Lumpectomy)加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已在欧美诸国广泛开展10余年,目前已积累了大... 肿瘤切除加放疗治疗较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结果李基业,涂柳果,蒋彦永,于果北京解放军三○四医院普外科(北京市100037)采用肿瘤切除(Lumpectomy)加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已在欧美诸国广泛开展10余年,目前已积累了大量临床治疗经验。而国内仅见个别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切除 放射疗法
下载PDF
脾切除及大肠杆菌内毒素攻击对大鼠血浆内毒素、TNF和NO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焦华波 陆家齐 +3 位作者 陆连荣 俞建奇 王世斌 李基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8-82,共5页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大鼠脾切除及粗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攻击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NO-2/NO-3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脾切除组较假手术组血浆上述因子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和单纯腹腔注射...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大鼠脾切除及粗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攻击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NO-2/NO-3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脾切除组较假手术组血浆上述因子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和单纯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所引起的改变非常类似。注射内毒素后,切脾前后血浆上述因子无明显差异,但均处在较高水平上,秩相关分析表明:血浆NO-2/NO-3与内毒素及TNF水平有一定相关性(rs分别为0422及0721,P均<001),其中与TNF高度相关。作者认为: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肠道细菌或毒素移位,诱导产生TNF等细胞因子,并协同激活体内Larg:NO通路。这也可能是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PSI)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 内毒素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两种生物材料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组织学反应
8
作者 李基业 邓群 黎沾良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3932-3933,T002,共3页
目的:观察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复合材料(Polypropylene+ex-pandedPolytetrafluoroethylene,PP+ePTFE)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组织学反应,客观地评价两种材料的特点,以便为临床选用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分为PP全... 目的:观察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复合材料(Polypropylene+ex-pandedPolytetrafluoroethylene,PP+ePTFE)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组织学反应,客观地评价两种材料的特点,以便为临床选用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分为PP全层修补(PP-T)组、PP保留腹膜(PP-PR)组和PP+ePTFE全层修补(PP+ePTFE-T)组。切除1.5cm(2.0cm的前腹壁,分别以相同面积的两种补片修补缺损,于术后14,30,60和120d进行腹腔内粘连评分及组织学检查。结果:PP+ePTFE组动物术后各期腹腔粘连明显轻于PP+T组(分别P<0.05)。PP+PR组动物腹腔无粘连。术后14d,两种材料周围均以炎性反应为主,但PP+ePTFE组腹腔面反应很轻。30d后,在PP和PP+ePTFE非腹腔面周围成纤维细胞和胶原逐渐增加。PP+ePTFE材料的腹腔面逐渐形成一间皮层。结论:PP材料与组织掺和好,但与腹腔粘连重。PP+ePTFE材料既有组织掺和好,又具有抗腹腔粘连作用。腹膜是防止PP材料与腹腔脏器粘连的最好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大鼠 腹壁缺损 组织学 疝修补 聚丙烯类 聚四氟乙烯
下载PDF
三苯氧胺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周期动力学影响
9
作者 李基业 檀华 +2 位作者 蒋彦永 魏文 张双喜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47-349,共3页
本实验观察了三苯氧胺对雌激素受体阳性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指数生长期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计(Flow Cytometry FCM)分析了三苯氧胺对细胞周期动力学作用。结果表明,三苯氧胺对MCF-7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主要抑制机理为阻止... 本实验观察了三苯氧胺对雌激素受体阳性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指数生长期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计(Flow Cytometry FCM)分析了三苯氧胺对细胞周期动力学作用。结果表明,三苯氧胺对MCF-7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主要抑制机理为阻止细胞自G^0/G^1期向S期转化。三苯氧胺对MCF-7细胞的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氧胺 乳腺癌 细胞周期 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机理及防治研究
10
作者 吴承堂 黎沾良 《医学研究通讯》 2001年第6期21-22,共2页
虽然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监护、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胰腺继发性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学者注意到从感染胰腺中培养出来的细菌与肠道细菌相一致,提出继发性胰腺感染可能为肠道细菌移位所致,肠道是胰腺感... 虽然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监护、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胰腺继发性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学者注意到从感染胰腺中培养出来的细菌与肠道细菌相一致,提出继发性胰腺感染可能为肠道细菌移位所致,肠道是胰腺感染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继发感染 机理 防治
下载PDF
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长岐 陆家齐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79-279,共1页
关键词 脾切除 凶险性感染 外伤性脾破裂
下载PDF
创伤后营养与肠道免疫功能(文献综述)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涛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71-274,共4页
创伤引起肠道免疫抑制,TPN更加重这种抑制,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和肠源性感染。刨伤后尽早恢复经肠营养或TPN液添加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肠道免疫功能。
关键词 创伤 营养 免疫功能 肠道 谷氨酰胺
下载PDF
选择性消化道灭菌对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熊德鑫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1-363,366,共4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 (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 (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 ) ,记录发病 72小时组...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 (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60只 ,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 (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 ) ,记录发病 72小时组织学、血清TNFα、IL 1β、肠道菌群、血浆D 乳酸 (肠通透性指标 )和内毒素含量及病死率。结果 SDD使ANP胰腺和小肠病理改变减轻 ,TNFα水平下降 (P<0 .0 1)。ANP时肠道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 ,双歧杆菌数量减少 ,SDD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 ,双歧杆菌数量不变 ,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比值 (B/E值 )回升 (P<0 .0 1)。SDD组血浆D 乳酸由 ( 8.0 5 ±3.0 5 )mg/L降至 ( 3.95±1.83)mg/L(P <0 .0 1) ,门静脉内毒素由 ( 0 .42 3±0 .15 5 )EU/ml下降至 ( 0 .2 2 7±0 .0 84)EU/ml(P<0 .0 1)。ANP组 72小时病死率为 5 8.8% ,SDD组为 14 .3% (P=0 .0 0 5 )。结论 SDD可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含量 ,保护正常菌群 ,维护肠屏障 ,减轻了ANP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有助于提高ANP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选择性肠道灭菌 SDD
下载PDF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病)1例
14
作者 乔治 焦华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36-736,共1页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s病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盆腔清扫治疗侵犯盆腔脏器的直肠癌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涛 袁石初 陆家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4-5,共2页
本文报告10例用一般方法难以切除的晚期或术后复发的直肠癌。男性施行全盆腔清扫回肠代膀胱,女性施行后盆腔清扫或扩大的后盆腔清扫。10例中有3例目前已存活5年以上,7例死亡病人,存活18个月~40个月,平均28.9个月。疗效良好。我们认为... 本文报告10例用一般方法难以切除的晚期或术后复发的直肠癌。男性施行全盆腔清扫回肠代膀胱,女性施行后盆腔清扫或扩大的后盆腔清扫。10例中有3例目前已存活5年以上,7例死亡病人,存活18个月~40个月,平均28.9个月。疗效良好。我们认为对此类病人不能放弃手术,接受上述手术对病人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手术治疗 全盆腔清扫 后盆腔清扫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防治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邓群 吴承堂 +4 位作者 黎沾良 熊德鑫 梁延杰 陆连荣 孙小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625-629,共5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 方法 用胰管逆行注入法复制犬和大鼠ANP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和中药、微生态、导泻、选择性肠道脱污染 (SDD)和生长抑素 5个治疗组 ,观察胰、肠组织学、肠...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 方法 用胰管逆行注入法复制犬和大鼠ANP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和中药、微生态、导泻、选择性肠道脱污染 (SDD)和生长抑素 5个治疗组 ,观察胰、肠组织学、肠上皮细胞间连接结构、肠通透性、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病死率的变化。 结果 中药清胰汤、双歧杆菌合剂和SDD能明显改善肠道屏障的变化 ,维护肠通透性 ,减轻细菌移位 ,降低病死率。单纯导泻效果不佳。生长抑素从多方面显示出其有益的作用 ,但主要发挥于ANP的早期。 结论 中药清胰汤、微生态调理、SDD和生长抑素是防治ANP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感染 并发症 防治 ANP
原文传递
进展期胃癌DNA含量与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基业 陆连荣 +1 位作者 张双喜 曹希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35-137,共3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7例进展期胃癌细胞DNA倍体及S期细胞比,并就DNA倍体及S期细胞比,与病理学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二倍体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二倍体癌(P<0.05)。S期细胞低比者多为...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7例进展期胃癌细胞DNA倍体及S期细胞比,并就DNA倍体及S期细胞比,与病理学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二倍体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二倍体癌(P<0.05)。S期细胞低比者多为Ⅱ期、淋巴结转移阴性、呈膨胀性生长和未侵及浆膜的癌(分别P<0.05)。DNA倍体对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影响不明显(P>0.05)。低S期细胞比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期细胞比者(P<0.01)。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S期细胞比为最佳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流式细胞仪 预后 DNA
原文传递
耻骨上切口疝六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基业 邓群 黎沾良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耻骨上切口疝 临床表现 疝修补术 诊断 人工合成材料
原文传递
钙蛋白酶与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基业 Weglinski Kupiec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肝在不同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活性变化 ,以及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离体灌注肝功能及原位肝移植大鼠生存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共 5个实验部分 :(1)冷缺血实验 ;(2 )冷缺血后复温实验 ;(3)冷缺血后再灌注实验 ... 目的 探讨大鼠肝在不同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活性变化 ,以及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离体灌注肝功能及原位肝移植大鼠生存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共 5个实验部分 :(1)冷缺血实验 ;(2 )冷缺血后复温实验 ;(3)冷缺血后再灌注实验 ;(4)钙蛋白酶抑制剂实验 ;(5 )原位肝移植实验。结果 冷缺血 12h始 ,肝组织中钙蛋白酶活力明显增加 ,并随着冷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增加 (P <0 0 1)。冷缺血复温 30min始 ,肝组织中钙蛋白酶活力明显增加 ,并随着复温时间延长而逐渐明显增加 (P <0 0 1)。肝组织冷缺血 0和 12h再灌注 6 0min钙蛋白酶明显增加 (P <0 0 5 )。而冷缺血 2 4h再灌注 30min钙蛋白酶便明显增加 (P <0 0 5 )。钙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地降低离体灌注肝AST水平及增加胆汁量 (分别P <0 0 1)。结论 肝移植冷缺血期、复温期及再灌注期钙蛋白酶均明显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钙蛋白酶 大鼠 肝缺血 肝移植术
原文传递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对老年人创伤反应介质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李基业 杜俊东 黎沾良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1-351,共1页
关键词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老年人 创伤反应介质 细胞免疫功能 外周血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