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龄前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袁飒 应艳红 张敏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79-381,400,共4页
目的探讨学龄前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学龄前脑瘫儿童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部运动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电针治疗,... 目的探讨学龄前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学龄前脑瘫儿童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部运动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电针治疗,观察记录患儿治疗1个月的预后。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治疗后两组的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wes cale,FMFM)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ystolic peak velocity,Vs)和舒张末血流速度(diastulic velocity,Vd)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电针疗法结合口部运动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语言障碍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运动状况和语言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口部运动疗法 学龄前儿童 语言障碍 脑瘫
下载PDF
合并脑损伤高危因素小于胎龄儿的生后早期运动发育特点
2
作者 简茹 张慧平 +2 位作者 卜婧愉 袁飒 陈艳妮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讨合并脑损伤高危因素的小于胎龄儿的早期运动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10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随访门诊随访,合并脑损伤高危因素且在校正年龄(corrected age,CA)2~5周或CA14~17周随访并完成一次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es... 目的探讨合并脑损伤高危因素的小于胎龄儿的早期运动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10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随访门诊随访,合并脑损伤高危因素且在校正年龄(corrected age,CA)2~5周或CA14~17周随访并完成一次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TIMP)的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共81例。CA2~5周随访到SGA 17例(SGA组),AGA 24例(AGA组);CA14~17周随访到SGA 20例(SGA组),AGA 20例(AGA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比较组间的人口学特征、脑损伤高危因素及TIMP各项评分的差异。结果CA2~5周和CA14~17周,SGA组的出生体重均低于AGA组[(1817.1±440.3)与(2630.0±560.9)g,t=-4.98;(1752.0±434.4)与(2226.3±699.8)g,t=-2.58;P值均<0.05],但2组的出生胎龄、脑损伤高危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CA2~5周:SGA组TIMP原始总分[(71.6±13.7)与(80.5±11.5)分,t=-2.26,P=0.029]、引出项评分[61.0分(41.0~85.0分)与69.1分(49.0~96.0分),Z=-2.15,P=0.037]和坐位[8.8分(3.0~19.0分)与11.2分(5.0~22.0分),Z=-2.07,P=0.038]、俯卧位评分[(9.8±3.1)与(12.3±3.1)分,t=-2.19,P=0.034]均低于AGA组。(2)CA14~17周:SGA组患儿的TIMP站立位评分低于AGA组[6.5分(4.0~11.0分)与7.7分(2.0~11.0分),Z=-2.05,P=0.040],但原始总分及坐位、仰卧位、俯卧位、翻身、侧方位各体位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5月龄前,SGA的早期运动能力较AGA低,在CA2~5周主要表现为头控能力相对落后,在CA14~17周时头控能力落后延续至站立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婴儿 小于胎龄 胎儿生长迟缓 神经发育障碍 运动技能
原文传递
高危儿随访情况分析及其父母生命质量调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袁飒 陈艳妮 +2 位作者 应艳红 吴琳 翟明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3期549-552,531,共5页
目的:了解高危儿随访情况并对其父母生命质量进行调查。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400例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400例高危儿的高危因素,统计随访次数,分析随访次数1~2次的高... 目的:了解高危儿随访情况并对其父母生命质量进行调查。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400例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400例高危儿的高危因素,统计随访次数,分析随访次数1~2次的高危儿的失访原因,同时采用SF-36量表评估高危儿父母与正常儿父母的生命质量。结果: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400例高危儿的高危因素分别为早产、低出生体重、高胆红素血症、窒息和(或)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母亲高危因素、吸入性肺炎及其他,占比分别为74.00%、18.50%、13.25%、6.75%、2.75%、2.50%、1.25%、2.00%。400例高危儿中随访次数1~2次183例,占比45.75%,3~5次57例,占比14.25%,≥6次人数160例,占比40.00%。183例随访次数1~2次高危儿失访原因主要是有问题再来医院、孩子正常、不了解随访重要性、自己有育儿经验、孩子小,不方便等。高危儿父母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低于正常儿父母(均P<0.05)。结论:高危儿的随访失访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父母的主观意识有关,此外,高危儿父母生命质量降低,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加强高危儿系统管理以及对高危儿父母的宣教力度,从而降低失访率,提高高危儿父母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儿 随访 失访原因 生命质量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婴儿运动能力测试在早产儿发育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袁飒 周豪钦 +3 位作者 张慧平 应海燕 简茹 陈艳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通过运用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方法评估不同孕周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及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根据TIMP测试结果制定个体化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在三二〇一医院出生并随访的43名足月健康儿和77名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 目的通过运用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方法评估不同孕周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及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根据TIMP测试结果制定个体化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在三二〇一医院出生并随访的43名足月健康儿和77名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早产儿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期早产组(39例)和晚期早产组(38例),分别在胎龄40周及出生矫正年龄16周进行TIMP测评,足月健康组出生16周龄行TIMP测评,组间差异行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胎龄40周[(65.74±6.52)分比(66.96±8.51)分]和矫正年龄16周[(101±10)分比(104±8)分]时TIMP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矫正年龄16周时足月组TIMP值[(108±10)分],与早期和晚期早产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早产组和晚期早产组的观察、仰卧位、仰卧位翻身3部分TIMP评分较足月组降低(均P<0.05),立位部分值较足月组升高(P<0.05);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胎龄40周与矫正年龄16周TIMP值均呈正相关(r=0.565、0.302,均P<0.01)。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与足月儿运动发育特点存在差异,对早期干预有指导意义,英文版TIMP测评对我国早产儿随访个性化评估及早期干预工作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婴儿运动能力测试 早期早产儿 晚期早产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