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大鼠模型实施治疗性血浆输血后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皓莹 张军 李玖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4期1461-1465,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大鼠模型实施治疗性血浆输血后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量的关系。方法取4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用于实验研究,将其中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和血浆治疗组(n=10),剩余20只用于制备血液制品。对... 目的探讨创伤大鼠模型实施治疗性血浆输血后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量的关系。方法取4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用于实验研究,将其中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和血浆治疗组(n=10),剩余20只用于制备血液制品。对照组在颈静脉导管中接受5 mL磷酸盐缓冲液,血浆治疗组大鼠接受血浆输血治疗,输血速度设定为8.0 mL/h,平均动脉压达到60 mmHg 5 min后,停止输血。评估两组大鼠伤后60 min腹膜出血量,分别在输血后15、30、45、60 min评估大鼠的动脉血气。通过旋转血栓弹力图测量大鼠凝血参数。通过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大鼠凝血酶原生成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并取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通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对组织病理学进行评估,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输血后15 min两组大鼠腹膜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0、45、60 min,血浆治疗组腹膜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输血后15、30、45、60 min,血浆治疗组大鼠血压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治疗组最大凝块硬度和α角较对照组增加,血浆治疗组凝血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治疗组白细胞较对照组升高,IL-6、IL-8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治疗组凝血酶原生成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治疗组肝损伤评分、肺损伤评分和肾损伤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作为创伤大鼠复苏的辅助手段可以提高血小板驱动的止血效果,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炎症反应,同时不会加重器官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大鼠 血浆输血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血清HMGB1、IL-33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杜叶子 杨皓莹 段璠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6期1949-1952,1957,共5页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IL)-33水平及其与病情、细胞免疫障碍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0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作为...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IL)-33水平及其与病情、细胞免疫障碍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0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42例、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60例)。根据患儿治疗后有无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n=38)与未发生组(n=64)。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且无感染性或血液性疾病的7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HMGB1、IL-33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L-3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HMGB1高于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IL-33、血小板计数(PLT)、巨核细胞计数(MK)均低于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PLT、MK呈负相关(r=-0.441、-3.885,P<0.05),血清IL-33与PLT、MK呈正相关(r=0.510、0.486,P<0.05)。发生组血清HMGB1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血清IL-33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MGB1、IL-33及血清HMGB1联合IL-33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771、0.906。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HMGB1水平升高,IL-33水平降低,且二者水平与病情、细胞免疫障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脓毒症病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局部柠檬酸钠抗凝与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皓莹 李玖平 +1 位作者 路舒婷 王成立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635-636,639,共3页
目的比较脓毒症病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局部柠檬酸钠抗凝与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05~2019-02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对照组采用低... 目的比较脓毒症病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局部柠檬酸钠抗凝与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05~2019-02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组应用局部柠檬酸钠抗凝,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液净化效果尿素氮(BUN)、肌酐(Scr)、pH值、滤器使用寿命、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较对照组短,而FI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UN、Scr低于对照组,滤器使用寿命较对照组延长(P<0.05),两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病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局部柠檬酸钠抗凝较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更好,前者可明显改善病人凝血功能,提高血液净化效果,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延长滤器使用寿命,且出血事件风险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连续血液净化 局部柠檬酸钠抗凝 低分子肝素抗凝
下载PDF
对比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蕾 《黑龙江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来自本市各医院的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其母亲血液标本各一份,总共600份,检测新生儿与母亲血型是否相同,将ABO-HDN患者血液标本均分为两份,标记为传统检测...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与传统试管法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来自本市各医院的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及其母亲血液标本各一份,总共600份,检测新生儿与母亲血型是否相同,将ABO-HDN患者血液标本均分为两份,标记为传统检测组及凝胶技术组,每组各包含新生儿血液标本共295份,然后对传统检测组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传统试管法检测;凝胶技术组则进行微柱凝胶技术法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检测效果。结果:血型检测结果为300例患儿中ABO-HDN295例(98.33%),RH-HDN4例(1.33%),其他新生儿溶血病患者1例(0.33%);传统检测组295例标本中有197例(66.78%)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低于凝胶技术组221例(74.92%);传统检测组中改良Coombs试验阳性44例(14.92%)低于凝胶技术组68例(23.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50例(16.95%)低于凝胶技术组110例(37.29%),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97例(66.78%)低于凝胶技术组221例(74.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检测效果较传统试管法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 微柱凝胶技术 传统试管法 比较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与血糖状态分布特征及其潜在交互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段璠 杨皓莹 杜叶子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目的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糖状态分布特征及其潜在交互作用展开研究。方法研究随机选取三二○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且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收集其社会人口学信息、病史、治疗史等,并检测... 目的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糖状态分布特征及其潜在交互作用展开研究。方法研究随机选取三二○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且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收集其社会人口学信息、病史、治疗史等,并检测患者血尿酸和血糖水平。分析描述入组受试者基本特征及血尿酸、血糖状态的分布,并讨论其潜在交互作用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05例受试者,包含108例男性和97例女性,平均年龄70.94岁,平均BMI为23.19 kg/m^(2)。研究期平均血压水平控制在SBP 151.34±10.96 mmHg,DBP 96.24±9.87 mmHg状态,血压控制优良比例达到89.27%。受试者的血尿酸水平均随患者年龄增长体重指数增加而升高(P<0.05),血糖仅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升高(P<0.001)。BMI偏高、舒张压偏高、有高血压家族史、血尿酸水平偏高以及有糖尿病现病史为高血压等级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舒张压、高体重指数、高血尿酸水平和糖尿病现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是其危险因素,以此制定有益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尿酸 血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