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促进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琳 韩春俐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7期2677-2679,共3页
目的探讨等级医院评审对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医院等级评审中领会评审条款的内涵,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将等级评审内容及标准进行指标管理,应用戴明环(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输血质量持续改... 目的探讨等级医院评审对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医院等级评审中领会评审条款的内涵,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将等级评审内容及标准进行指标管理,应用戴明环(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收集改进前后的相关资料,对临床输血管理的质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等级评审后各项管理指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临床用血申请单合格率从65.3%提高至82.8%,输血病历规范率从70.7%提高至92.3%,自体输血率从12.7%提高至20.7%,临床用血合理率从71.95%提高至92.57%。结论该院以评审为契机,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有效提高该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水平及临床用血的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 临床输血管理 质控指标
下载PDF
2013~2014年输血前感染性相关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2期3325-3327,共3页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状况,探讨感染性指标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 350例患者输血前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HCV)抗体(抗-...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状况,探讨感染性指标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 350例患者输血前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HCV)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0 350例患者中HBsAg阳性938例,阳性率9.060%,抗-HCV阳性125例,阳性率1.200%,抗-TP阳性315例,阳性率3.100%,抗-HCV阳性2例,阳性率0.019%。结论了解患者经血源传播疾病感染性标志物表达情况,有助于医务人员加强职业防护,预防血源传播疾病的医源性感染,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梅毒 艾滋病
下载PDF
妊娠晚期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晓峰 杜飞 +4 位作者 蔡毅 祝伶俐 黄友 关伟东 舒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7期2537-2538,2541,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三峡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35例Rh(D)阴性妊娠晚期孕妇进行研究,在分娩前1~3周采集自体血液200~400mL,储存在储血冰箱待分娩后回输,比较采血前后及输血前后...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三峡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35例Rh(D)阴性妊娠晚期孕妇进行研究,在分娩前1~3周采集自体血液200~400mL,储存在储血冰箱待分娩后回输,比较采血前后及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变化情况,以及新生儿结局、采血与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35例孕妇均顺利采血,采血过程中2例孕妇伴有轻微头晕症状,其余孕妇无不良反应。胎心监护未发现胎儿不良反应。采血后孕妇RBC、Hb、Hct水平下降,PLT水平增高,但采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孕妇进行血液回输,无异体输血孕妇。回输前后孕妇RBC、Hb、Hct及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过程中未发生过敏、发热及畏寒等不良反应。新生儿体质量2.53~4.08kg,平均(3.27±0.54)kg。Apgar评分10分26例,9分9例,平均(9.74±0.27)分。结论储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妊娠晚期孕妇中应用安全、有效,可缓解血源紧张,推广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储存式 妊娠晚期 RH(D)阴性
下载PDF
PDCA循环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书写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春俐 陈琳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6期621-622,共2页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改进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提高临床输血管理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输血科基于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前后开具的458份与285份输血申请单,分析实施前后输血申请单的合格率的差异。结果与运用PDCA循环...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改进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提高临床输血管理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输血科基于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前后开具的458份与285份输血申请单,分析实施前后输血申请单的合格率的差异。结果与运用PDCA循环的CQI实施前比较,实施后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明显提高,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率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率下降,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改进临床输血管理质量,促进科学化、合理化用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输血申请单 输血管理质量
下载PDF
硼替佐米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病人IL-6、CRP和β2-MG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童勇 孙志强 +6 位作者 朱华民 凌宇 郝丹 周婴 包世杰 冯春 杜飞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966-969,共4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0例老年MM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化...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对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0例老年MM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IL-6、CRP、β2-MG、M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瘤细胞比例的变化,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IL-6、CRP、β2-MG、M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瘤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组IL-6、CRP、β2-MG、M蛋白水平和骨髓瘤细胞比例低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 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 00%)(P<0. 05)。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联用硼替佐米治疗老年MM,能有效降低炎性应激反应,增强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HCV RNA载量及HCV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晓峰 黄少军 刘曾 《肝脏》 2015年第6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病毒载量和抗HCV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相对数量,与2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应用实时...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病毒载量和抗HCV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相对数量,与2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其外周血HCV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分为3组进行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HCV水平,分2组进行比较分析。另外,分析HCV RNA载量及抗HCV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低于正常人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正常人组;随着HCV RNA载量的增高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比例逐渐降低,CD8+T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增高。随着抗HCV水平的增高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比例逐渐降低,CD8+T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增高。结论 C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存在着较严重的失调,随着HCV病毒复制和机体抗体水平的增高,患者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均越受到抑制,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越弱,导致病毒不能有效的被清除,使病情反复迁延,造成HCV病毒持续感染,从而促进了HCV感染的慢性化及疾病的进展,少部分患者甚至发生了恶变导致肝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HCV RNA HCV抗体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ECLIA和ELISA检测HIV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韩春俐 贺红 陈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探究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进行血检的血液样本10 260份,对样本同时进行ECLIA和ELISA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抗HIV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 ... 目的探究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进行血检的血液样本10 260份,对样本同时进行ECLIA和ELISA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抗HIV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 ECLIA检出阳性27份,检测阳性率为0.263%,ELISA检出阳性29份,检测阳性率0.283%,两种方法检测出的29份阳性血样经确证中心检测确证有27份为阳性血样,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符合率均为100%。ECLIA的临界值(CO)分布以150~220临界指数最多,在阳性血样中占63.0%;ELISA以1.35~1.80临界指数最多,在阳性血样中占5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LIA在HIV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操作方法简便、快速,自动化程度高,应用价值高于ELI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特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