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临床路径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龙桃 雷云宏 田飞 《巴楚医学》 2019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路径(CP)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8例膝关节ACL重建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路径(CP)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8例膝关节ACL重建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按照护理CP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和6月进行本体感觉测试和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膝关节预设角度重现(30°、90°、150°)、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CP有助于膝关节ACL重建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护理临床路径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在修复头皮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陶齐林 陈垦 +1 位作者 秦平 周纳新 《巴楚医学》 2018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在修复头皮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2018年1月应用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15例头皮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3例头皮鳞状细胞癌均合并感染,并伴有骨膜侵犯(颅骨外板破坏10例,颅...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在修复头皮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2018年1月应用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15例头皮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3例头皮鳞状细胞癌均合并感染,并伴有骨膜侵犯(颅骨外板破坏10例,颅骨内板破坏3例)。根据头皮肿瘤面积及切除范围设计和切开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并保留足够长的血管蒂。断蒂后将皮瓣移植于头皮缺损区。结果:本组15例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3例伤口合并表浅感染,经换药后逐渐愈合。术后随访2~48个月,均无复发,移植皮瓣颜色、质地好,无色素沉着,5例皮瓣稍臃肿。供区9例直接缝合,6例全厚皮片植皮覆盖,伤口愈合佳,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游离股前外穿支皮瓣是修复头皮肿瘤术后组织大面积缺损伴骨外露的理想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穿支皮瓣 头皮肿瘤 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泪滴角在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恒山 寿康全 朱长谋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689-693,共5页
目的 探讨泪滴角(TDA)在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3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患者根据术后TDA大小分为TDA≥50°组(27例)和TDA<50°组(10例)。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 目的 探讨泪滴角(TDA)在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3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患者根据术后TDA大小分为TDA≥50°组(27例)和TDA<50°组(10例)。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及前臂活动度,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骨痂生成和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移位、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前臂旋转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优良率TDA≥50°组均优于TDA<50°组(P<0.05);腕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中间柱骨折,术中应尽量恢复TDA,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泪滴角
下载PDF
腰肌质量参数对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融合器下沉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杨子健 吴宇 +3 位作者 伍伟飞 史大伟 梁杰 张帆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421-427,共7页
目的评估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腰肌质量参数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融合器下沉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接受单节段PLIF的16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5例,女90例,年龄为(65.02±8.55)岁。随访12个月以上,45例... 目的评估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腰肌质量参数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融合器下沉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接受单节段PLIF的16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5例,女90例,年龄为(65.02±8.55)岁。随访12个月以上,45例(27.3%)发生融合器沉降,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融合器沉降分为沉降组(45例)与非沉降组(120例)。术前在MRI上测量腰肌指数(PMI)和腰肌质量评分(Goutallier分级),以及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终板骨质量(endplate bone quality,EBQ);基于CT,测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骨密度值。比较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节段、PMI、Goutallier分级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融合器下沉的影响因素;PMI、Goutallier分级分别与融合器沉降高度、QCT骨密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节段中的PMI、Goutallier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沉降组与非沉降组的年龄、性别、BMI、Goutallier分级、PMI、VBQ、EB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QCT骨密度值、VBQ、PMI、Goutallier分级是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I与融合器沉降高度呈显著负相关(r=-0.402,P<0.05),与QCT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3.390,P<0.05);Goutallier分级与融合器沉降高度呈正相关(r=0.289,P<0.05),与QCT骨密度值呈负相关(r=-0.286,P<0.05),与PMI呈负相关(r=-0.462,P<0.05)。PMI的AUC为0.826(95%CI:0.756,0.896),最佳沉降边界为6.94 cm^(2)/m^(2),Goutallier分级的AUC为0.786(95%CI:0.719,0.854),最佳沉降边界1.5级。结论PMI和Goutallier分级可能是PLI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肌 肌肉指数 腰椎融合术 融合器沉降 磁共振成像 评估方法
下载PDF
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关节镜下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体会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宜 舒世琼 鲍同柱 《骨科》 CAS 2012年第4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2年2月,对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腓骨短肌腱外侧韧带重建合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患者年龄17.0~59.0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 目的评价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2年2月,对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腓骨短肌腱外侧韧带重建合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患者年龄17.0~59.0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5.0~37.0个月,平均13.0个月。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史,术前影像学提示分别不同程度合并有关节滑膜增生、骨赘,前、后踝撞击症,关节软骨损伤等。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弧形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结果 13例得到随访,患者术后随访3.0~25.0个月,平均13.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43~71分,平均(50.2±2.5)分;术后79~93分,平均(86.9±4.1)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韧带 关节镜 踝关节 骨重建 治疗
下载PDF
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股骨前倾角增大的复发性髌骨脱位1例
6
作者 张恒 寿康全 +3 位作者 杨华瑞 龚春龙 明兵杰 鲍同柱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2期1339-1342,共4页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由膝关节发育不良或外伤造成内侧髌股韧带损伤,产生髌骨外向不稳以及反复脱位,从而影响髌股关节功能。患者常合并股骨前倾角增大、胫骨外旋、膝外翻畸形、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胫骨结节-股骨滑车(Tibial tubercle-trochle...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由膝关节发育不良或外伤造成内侧髌股韧带损伤,产生髌骨外向不稳以及反复脱位,从而影响髌股关节功能。患者常合并股骨前倾角增大、胫骨外旋、膝外翻畸形、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胫骨结节-股骨滑车(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增大等骨性结构异常^([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股骨前倾角 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
原文传递
改良腕管位透视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恒山 寿康全 朱高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6-980,共5页
目的 探讨改良腕管位透视(improved carpal shoot through view,ICSTV)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7例;年... 目的 探讨改良腕管位透视(improved carpal shoot through view,ICSTV)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7例;年龄18~75岁,平均53.6岁。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B型25例,C型4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3.8 d。术中行双皮质钻孔,植入螺钉长度较测深尺测量值短1~2 mm;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完毕后行标准正侧位(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AAL)透视和ICSTV透视,若检测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穿出给予更换短钉再次行ICSTV透视,至无螺钉穿出为止;比较AAL透视和ICSTV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检出率。术后行CT检查确认有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结果 术中AAL透视发现4例患者(6.0%)5枚螺钉穿出背侧皮质,ICSTV透视发现包含上述4例患者在内的15例患者(22.4%)19枚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67(0.084,0.845),P=0.018];15例患者术中均更换为短钉。同时ICSTV透视检测出2例(3.0%)2枚螺钉穿入下尺桡关节,并且在AAL透视中未发现,均给予调整螺钉方向并更换螺钉。所有患者术后3 d内复查腕关节CT均未发现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穿入下尺桡关节。6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3个月。2例术后3个月发生伸肌腱激惹症状,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伸肌腱断裂发生。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8周;无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为0~15分,平均5.6分。结论ICSTV透视可以有效检测出AAL透视无法显示的隐匿性桡骨远端螺钉穿出背侧皮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内固定 改良腕管位透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