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水域牧场鲢放流后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被引量:2
1
作者 英士娟 陶怡曦 +4 位作者 胡颖雄 杨帆 段必成 王军红 李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3,共5页
为了解人工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流后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应激响应和适应过程,将池塘养殖鲢放流至三峡水库水域牧场后,测定鲢血清和肝胰脏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放流后鲢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为了解人工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流后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应激响应和适应过程,将池塘养殖鲢放流至三峡水库水域牧场后,测定鲢血清和肝胰脏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放流后鲢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OD、ALP、ALT、AST和LDH活性及TP、TC和TBIL含量在5 d时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TG含量在28 d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CAT活性在14 d显著高于放流前活性。在放流68 d肝胰脏SOD、CAT、ALP、ALT、AST、LDH活性及TP和TBIL含量与放流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鲢放流后5~14 d内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肝胰脏受到氧化应激损伤,各项指标在14~28 d之后逐渐下降,放流后60~68 d恢复到放流前水平或达新的稳态。结果表明,鲢从池塘养殖环境转换到天然水体后,会产生短期氧化应激反应,需要1-2月的生理适应期各项机能才能调节至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放流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环境应激 生理适应
下载PDF
梯级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12
2
作者 屈霄 郭传波 +3 位作者 熊芳园 辛未 陈宇顺 苏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6,共11页
通过分析处于不同水电开发程度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在梯级水电开发下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金沙江下游相关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和管理建议提供理论支撑。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至向家坝... 通过分析处于不同水电开发程度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在梯级水电开发下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金沙江下游相关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和管理建议提供理论支撑。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至向家坝水电站坝下江段,应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进行鱼类群落定量研究,分析鱼类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鱼类调查结果表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与溪洛渡、向家坝江段鱼类群落有明显差异:保持峡谷激流型生境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江段鱼类组成以土著特有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喜流水的圆口铜鱼(C.guichenoti)、泉水鱼(P.procheilus)、犁头鳅(L.fimbriata);已成库区生境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江段鱼类组成多为长江中下游常见种类,优势种为喜静水缓流的歺又鱼(H.leucisculus)、飘鱼(P.sinensis)、似鱎(T.wwinhonis)。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水深、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pH和水温等。溪洛渡、向家坝江段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生境差异显著,表现为溪洛渡、向家坝江段平均流速显著低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而平均水深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梯级电站 鱼类群落 环境驱动因子
下载PDF
自然水体中超声波标记鱼游动轨迹精密确定算法
3
作者 侯轶群 邹璇 +2 位作者 姜伟 陈亮 朱佳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188,共7页
针对鱼类关键生境位置确定的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自然水体的超声波标记鱼定位算法,解决了标记鱼定位以及存在粗差观测值,即水听器记录的超声波信号接收时间存在错误情况下算法的抗干扰性。宜昌黄柏河的实测结果表明,基于现有1... 针对鱼类关键生境位置确定的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自然水体的超声波标记鱼定位算法,解决了标记鱼定位以及存在粗差观测值,即水听器记录的超声波信号接收时间存在错误情况下算法的抗干扰性。宜昌黄柏河的实测结果表明,基于现有1 ms级精度的水听器,可在自然水体中获得2.15 m精度的信号标记鱼三维游动轨迹。如因气泡、遮挡等因素对水听器观测数据引入粗差,当粗差量级在10 m以上,该方法可接近100%探测出是否存在粗差。当粗差观测值在3个以内时,该方法的探测成功率可达84.3%以上,3个以上时粗差探测成功率明显下降,5个及以上,即粗差观测值个数占观测值总数的比例大于31.25%时,基本只能探测出观测数据中存在粗差而无法有效确定粗差。该研究可为渔业增殖、鱼类栖息地保护、鱼类洄游通道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确定 超声波 算法 自然水体 距离交汇 游动轨迹 粗差探测
下载PDF
不同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下拦鱼电栅对鲢的阻拦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晓龙 白艳勤 +7 位作者 姜伟 林枫 伍遇普 解立辉 李卫东 王慧琳 张金玉 石小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76-2183,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下拦鱼电栅对鲢(平均体长为21.05 cm)的阻拦效果和安全性,在静水条件下,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电极布置方式、脉冲电压、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等因素对拦鱼电栅阻拦效果和实验鱼受伤尾... 为了探究不同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下拦鱼电栅对鲢(平均体长为21.05 cm)的阻拦效果和安全性,在静水条件下,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电极布置方式、脉冲电压、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等因素对拦鱼电栅阻拦效果和实验鱼受伤尾数的影响;在进水口流速分别为0.3和0.5 m·s^(-1)的条件下,采用已获取的最佳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重复放鱼实验,探究拦鱼电栅在不同流速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静水条件下,工况二(电极布置方式1且脉冲电压为80 V、脉冲频率为10 Hz、脉冲宽度为30 ms)的阻拦效果最好,阻拦率为100%,各影响因素由主到次的顺序为脉冲电压、脉冲宽度、电极布置方式、脉冲频率;静水条件下,同一因素不同水平的平均阻拦率无显著性差异;采用静水条件下的最佳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当进水口流速为0.3 m·s^(-1)时,拦鱼电栅的平均阻拦率与静水条件下相同,当进水口流速为0.5 m·s^(-1)时,拦鱼电栅的平均阻拦率下降至97.92%,与静水条件下无显著性差异;电极布置方式和流速能够显著影响实验鱼平均受伤尾数,且实验鱼的平均尝试次数和平均受伤尾数随流速的变化规律具有高度相似性。本实验结果可为拦鱼电栅的设计优化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驱鱼 脉冲直流电 电极布置方式 电学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