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学术研究意识结构及其整体生成——基于教育研究哲学的视角
1
作者 刘炎欣 陈理宣 +1 位作者 王靖玉 杨西军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探索世界的原点。教师学术研究意识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意向性,蕴含着积极的思维和心理信念。就教育研究哲学视角而言,教师学术研究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学理意识、逻辑意识、结构意识、方法... 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探索世界的原点。教师学术研究意识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意向性,蕴含着积极的思维和心理信念。就教育研究哲学视角而言,教师学术研究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学理意识、逻辑意识、结构意识、方法意识、时代意识和整体意识等,进而形成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的认知结构及其解决问题的学术思维。教育学术研究意识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教师生成整体性的意识结构。教师学术研究意识结构的整体生成需要教师做到:夯实理论根基,奠定认识教育问题和探索教育问题的基础;善于发现问题,养成直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惯习,聚焦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形成研究主题;学会分析问题,通过推理、判断、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运用辩证、实证以及实验等方法,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提出科学假设,建立研究方向和目标;在仔细求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回到实践场域进行验证检验,以确保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学术研究 意识结构 意向性 研究策略
下载PDF
乡村家庭教育风险的纾解路径
2
作者 戴红宇 张雪雯 朱钰颖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2-99,共8页
乡村家庭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以学业成就来衡量教育风险,以调整投资来应对教育风险均是对教育风险的误解。基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乡村家庭面临的教育风险来源于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作用有限两方面。要纾解... 乡村家庭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以学业成就来衡量教育风险,以调整投资来应对教育风险均是对教育风险的误解。基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乡村家庭面临的教育风险来源于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作用有限两方面。要纾解乡村家庭面临的教育风险,一是乡村家庭需要提升对教育风险的认知,避免片面地理解家庭教育投入与子女学业产出的对应关系;二是社会和学校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趋势,关注教育的职业属性而非文凭价值;三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为乡村家庭参与子女教育给予支持,改善其家庭教育环境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风险 乡村家庭 “投入-产出” 社会化 教育制度化
下载PDF
论基于“行动”的教育实践何以可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炎欣 修丽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行动”意识之于教育实践的根本旨趣在于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还教育以创造生成的本性。基于行动理论的内涵,反思教育行动的发生机制——行动与实践是“互感”的人类创始性活动,教育行动与教育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将教... “行动”意识之于教育实践的根本旨趣在于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还教育以创造生成的本性。基于行动理论的内涵,反思教育行动的发生机制——行动与实践是“互感”的人类创始性活动,教育行动与教育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将教育实践统合于行动的“范畴”,从而打破教育实践的唯理论惯性,将教育实践看作是人与人直面相对、相互影响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动过程。同时,教育行动兼具主体性、交往性、生成性和公共性等属性,因此,基于“行动”的教育实践的建构策略在于以批判反思、探究创新和智慧建构行动规约,凸显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行动
下载PDF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君诚 龚兵丽 +1 位作者 卓增蓉 许明春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第3期54-57,69,共5页
认证背景下的师范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实习工作,提出“教育实习+”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教育实习+身份认同”“教育实习+教师招考”“教育实习+专业建设”三个工作模块建设... 认证背景下的师范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实习工作,提出“教育实习+”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教育实习+身份认同”“教育实习+教师招考”“教育实习+专业建设”三个工作模块建设,打造师范生职场准备力、职场门槛跨越力和师范专业校地合作力,有效破除传统教育实习内容机械化与窄域化,增强师范生与师范专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地方性,以此进一步提高教育实习工作容量与质量,提升师范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习+ 模式 师范专业 地方院校
下载PDF
立德树人语境下教学文化的话语嬗变与实践路径
5
作者 刘炎欣 王靖玉 杨西军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9,共5页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学文化嬗变的价值遵循和精神主旨。学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文化育人的教学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文化的精神内蕴要回归育人原点,立足德育文化生态建设,培育生...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学文化嬗变的价值遵循和精神主旨。学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文化育人的教学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文化的精神内蕴要回归育人原点,立足德育文化生态建设,培育生命自觉意识;重视人文情怀和价值引领,培育核心素养;以爱祖国、爱学习和爱劳动为核心,重视自我发展;教学方式要注重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教学文化 文化育人
下载PDF
充盈、澄明与生成: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境界--基于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炎欣 陈振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7-42,共6页
现象学将“生活世界”作为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凸显实践的本体价值;以“回到实事本身”的方法论关照教育实践,还教育以动态生成的实践理念。从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视角思考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理意义不断明晰:“充盈”意味着教... 现象学将“生活世界”作为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凸显实践的本体价值;以“回到实事本身”的方法论关照教育实践,还教育以动态生成的实践理念。从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视角思考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理意义不断明晰:“充盈”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意向性开启与专业经验的渐次丰富,其实质是教师的主体性不断弘扬的意向;“澄明”即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建构意识和探究行动,是教师专业发展从遮蔽之困向澄明之境的探求行动,是意义被激活,完成鲜活的、生动的实践取向的发展过程;“生成”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外在嵌入转向内在需求,不仅需要发展主体不断增强专业意识,进行自我建构,更需要发展主体不断增强反思意识,总结提升,将专业发展看作是自觉的生命超越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教师专业发展 充盈 澄明 生成
下载PDF
论生成性教育实践及其培养路径:实践哲学的视角
7
作者 刘炎欣 王靖玉 杨西军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马克思实践哲学以降,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转向生活实践论,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基于实践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实践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行动,需要确立生成性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 马克思实践哲学以降,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转向生活实践论,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基于实践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实践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行动,需要确立生成性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生成的过程,既指向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生成,也指向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建构,根本的是指向人的生命生成,这是教育生成人的立足点;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人的意识的生成,以面向“实事本身”为实践基础,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来思考实践问题,为教育生成人的实践机制提出了生活实践图景和发展路径。生成性教育实践的培养路径在于回到教育本身,意味着要回到人本身。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以创造性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启迪智慧,培育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人的存在的优先性来建构基于主体间性关系的交往实践,培养合作、分享的公共意识和交往实践能力;形成以意义生成为指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思想培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机制,促进学生的整体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哲学 生成性教育实践观 现象学教育学 人的生成机制
下载PDF
消费文化背景下教师的精神世界何以不断“充盈”——兼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炎欣 修丽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40-44,共5页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蕴,表现为教师是人类精神的引领者、道德的示范者、学生发展的影响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然而,消费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精神不断式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由于工具理性的桎梏、日常生活的...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蕴,表现为教师是人类精神的引领者、道德的示范者、学生发展的影响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然而,消费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精神不断式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由于工具理性的桎梏、日常生活的压力、职业倦怠以及专业责任弱化,使得教师的专业精神消减,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盈精神世界,培育专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新时期教师的文化精神,形成教师专业认同的文化力量;立足主体自觉,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赋权增能,夯实教师的专业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责任能力;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消费文化 教师专业精神 文化精神 专业意识 专业责任 专业满意度
下载PDF
以治理文化建设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治理创新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炎欣 杨西军 陈理宣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3年第5期18-23,共6页
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大学治理的关键在于建构基于自身发展定位的治理文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大学治理文化建设要以服务于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治理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以内涵... 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大学治理的关键在于建构基于自身发展定位的治理文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大学治理文化建设要以服务于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治理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加强文化建设,使大学发展回归文化本原;以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推动学校机构的效能优化;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和发展机制,构建大学治理文化建设的协同效应;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文化 高质量发展 大学建制 治理创新
下载PDF
论人的“公共性”品质培养的时代诉求及路径思考——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炎欣 修丽萍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第3期64-70,F0003,共8页
以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思考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内涵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思考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其内涵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思想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的培养赋予了新理念: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个体性,弘扬主体性,但更要培养人的公共性,塑造人的合作品质和共享、包容意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品质的培养,超越以往教育中个体性和主体性的过度弘扬而产生的对公共意识的遮蔽,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确立“仁爱相遇”的他者思维,建构“生命互涉”的共存品质和“命运与共”的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合作共赢和共享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人的“公共性”品质 培养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