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丽娜 叶祖兴 何林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0例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输血患者进行研究(2019年1月—2020年12月),按非同周期法分为观察组(n=100,2019年1—12月,采用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对照组(n=100,2020... 目的探讨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0例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输血患者进行研究(2019年1月—2020年12月),按非同周期法分为观察组(n=100,2019年1—12月,采用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对照组(n=100,2020年1—12月,采用优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质量控制评分、输血满意度、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结果(1)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4.00%)低于对照组(15.00%),χ^(2)=7.0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输血质量控制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观察组(1.00%)低于对照组(10.00%),χ^(2)=7.7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过程中加强血站及输血科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有重要作用,亦可提高输血质控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不良反应 安全事故 质量控制评分 满意度 标本采集
下载PDF
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
2
作者 廖丽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31期121-122,共2页
目的对照分析凝聚胺技术应用于输血检验时具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5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凝聚胺技术检验法与盐水检验法,比对两组患者输血检验阳性率、准确度、灵敏度。结果观察... 目的对照分析凝聚胺技术应用于输血检验时具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5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凝聚胺技术检验法与盐水检验法,比对两组患者输血检验阳性率、准确度、灵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检验阳性检出率、准确度、灵敏度分别为14.93%、96.00%、95.07%,均高于对照组的4.27%、86.00%、82.00%(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时,应用凝聚胺技术的准确度高于盐水检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检验 凝聚胺技术 盐水检验法 血型匹配
下载PDF
特定比例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苏华萍 蔡燕琴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1081-1082,共2页
目的探讨特定比例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参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参照组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研究组采用特定比例大剂量成分... 目的探讨特定比例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参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参照组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研究组采用特定比例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比较两组的输血相关指标、凝血功能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冰冻血浆输入量、红细胞输入量及血小板输入量低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输血24 h后的PT、APTT长于参考组,FIB水平高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低于参照组的25.00%(P<0.05)。结论特定比例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节约血液资源,减轻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急重症 全血输血 成分输血 抢救效果
下载PDF
日立7600-010型生化分析仪故障检修2例
4
作者 朱红梅 肖文海 林丽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6年第6期248-248,共1页
关键词 生化分析仪 故障 检修
下载PDF
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起 毛建玉 +1 位作者 魏恩钲 邓丽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33期121-122,共2页
目的观察多次进行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常规参数发生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多次献血的100名献血者,设其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三明市中心血站首次献血的100名献血者,设其为对照组。在每次机采血小板后给予血... 目的观察多次进行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常规参数发生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多次献血的100名献血者,设其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三明市中心血站首次献血的100名献血者,设其为对照组。在每次机采血小板后给予血常规检查,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后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以及研究组献血者首次和末次献血后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献血后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者首次和末次献血后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机采血小板并不会给献血者的血常规参数动态变化带来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献血 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