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水泉 李玲 +1 位作者 黄如训 黄东锋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3期2482-2483,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和6d后的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并与在24h内采用改良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strokescale,SSS)...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和6d后的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并与在24h内采用改良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strokescale,SSS)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20d后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independentmeasure,FIM)的评定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清谷氨酸(24h)的水平和SSS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8782,P<0.001),和FIM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4859,P<0.001)。将24h测量的血清谷氨酸浓度与6d后血清谷氨酸浓度值比较,分为持续增高组与降低组,两组20d后的FIM平均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8,P<0.01),血清谷氨酸浓度持续增高组的FIM得分犤(66.82±23.01)分犦远远低于谷氨酸浓度降低组犤(94.13±8.32)分犦。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可影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并参与继发性的脑损伤,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清 兴奋性氨基酸 神经功能恢复 谷氨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康复期死亡26例分析
2
作者 杨水泉 李玲 +1 位作者 黄如训 高筱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13-215,共3页
目的 分析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0年至2003年死于康复期的26例住院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住院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的死亡原因:12例心血管系统并... 目的 分析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0年至2003年死于康复期的26例住院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住院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的死亡原因:12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5例继发性感染,5例食物窒息,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2例肺栓塞,与急性期死亡原因有明显不同。 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期死亡常见危险因素应有充分认识,积极预防和早期处理,可有效地减少死亡的发生,避免医疗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康复期 死亡原因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早期大量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水泉 马海生 +1 位作者 邓之驹 廖浩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9-380,共2页
目的 观察不同置换量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大量脑脊液置换组 ) 30例、B组 (小量脑脊液置换组 ) 30例、C组 (保守治疗组 ) 30例。对A、B组腰椎穿刺用三通管行脑脊液置换 ,... 目的 观察不同置换量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大量脑脊液置换组 ) 30例、B组 (小量脑脊液置换组 ) 30例、C组 (保守治疗组 ) 30例。对A、B组腰椎穿刺用三通管行脑脊液置换 ,置换总量A组 5 0~ 70mL/次 ,B组 2 0~ 4 0mL/次。结果 头痛缓解时间A组 <B组 <C组 (P <0 .0 1) ;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A组 <B组 <C组 (P <0 .0 5 ) ,但再出血的发生率 3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总有效率A组 >B组 >C组 (P <0 .0 5 )。结论 早期大量脑脊液置换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安全、有效手段 ,效果优于小量脑脊液置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腰穿后低颅压性头痛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水泉 马海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年第01B期84-85,共2页
目的 探讨腰穿后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近10年来住院行腰穿检查425例患者的头痛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腰穿后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率为20.9%。用9号穿刺针头痛发生率(34.8%)高于7... 目的 探讨腰穿后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近10年来住院行腰穿检查425例患者的头痛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腰穿后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率为20.9%。用9号穿刺针头痛发生率(34.8%)高于7号(14.6%)和5号穿刺针(10.5%)(P<0.01);穿刺多针成功者头痛发生率(31.3%)高于穿刺1针成功者(16.3%)(P<0.05);一次性放脑脊液量少于3ml者头痛发生率(15.8%)低于超过3ml者(34.8%)(P<0.01);术后去枕平卧2小时组头痛发生率(32.2%)高于平卧4小时(21.2%)和6小时组(15.6%)(P<0.05)。结论 低颅压性头痛是腰穿后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发生率达20.9%,主要是由穿刺针口径过粗、穿刺操作不当,一次性引流脑脊液过多、术后去枕平卧时间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穿刺 低颅压性头痛 发生率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水泉 李玲 +1 位作者 黄如训 黄东锋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与其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和6d后的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并与24h内采用改良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20d后功能独...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与其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和6d后的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并与24h内采用改良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20d后功能独立性量表的评定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h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和改良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8782,P<0.001),而与功能独立性量表的得分呈负相关(r=-0.4859,P<0.001)。将24h测量的血清谷氨酸浓度与6d浓度值比较,分为增高组与降低组,两组20d后的改良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平均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增高组的得分远远低于降低组。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可影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参与继发性的脑损伤,并影响患者脑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谷氨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 功能独立性量表
原文传递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水泉 李玲 +1 位作者 黄如训 利玉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性半侧舞蹈症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 2 9例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2 9例半侧舞蹈症中脑梗死 16例 ,脑出血 13例。基底节病变 19例 ,丘脑 5例。脑... 目的 :探讨血管性半侧舞蹈症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 2 9例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2 9例半侧舞蹈症中脑梗死 16例 ,脑出血 13例。基底节病变 19例 ,丘脑 5例。脑卒中 2 4h内出现舞蹈症状 2 1例 ,7d内 8例。应用氟哌啶醇治疗症状消失 2 3例 ( 79 3% )。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已成为半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灶部位以基底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侧舞蹈 氟哌啶醇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水泉 李玲 黎锦如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 ,18例经置换后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出血量大 ,出血聚...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及其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 ,18例经置换后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出血量大 ,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结论 对于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脑沟表面形成血块者 ,应慎行脑脊液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
原文传递
不同置换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水泉 马海生 +1 位作者 邓之驹 廖浩峰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11期1552-1553,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置换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大量脑脊液置换组)30例、B组(小量脑脊液置换组)30例。对A、B组腰椎穿刺用三通管行脑脊液置换,置换总量A组50-70 ml/次,B组10~30 ml/次。结果头... 目的观察不同置换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大量脑脊液置换组)30例、B组(小量脑脊液置换组)30例。对A、B组腰椎穿刺用三通管行脑脊液置换,置换总量A组50-70 ml/次,B组10~30 ml/次。结果头痛缓解时间A组<B组(P<0.01);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A组<B组(P<0.05),但再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总有效率A组>B组(P<0.05)。结论早期大量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优于小量脑脊液置换,但都不能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髓液置换 置换量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