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华 王磊 +2 位作者 苏越 张琴 刘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541-544,548,共5页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证候 兼夹证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小鼠生育的影响及肉苁蓉干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颉 黄迪 何立群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研究使用不同时间和剂量的雷公藤多甙(GTW)对昆明小鼠怀孕率的影响及肉苁蓉干预和停用GTW后的自愈倾向。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CMC)溶液;GTW各组分别给予45.0、30.0、22.5、1... 目的:研究使用不同时间和剂量的雷公藤多甙(GTW)对昆明小鼠怀孕率的影响及肉苁蓉干预和停用GTW后的自愈倾向。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CMC)溶液;GTW各组分别给予45.0、30.0、22.5、15.0、7.5mg/(kg·d)GTW混悬液;肉苁蓉各组分别给予30.0、7.5mg/(kg·d)GTW混悬液;停药组给予30.0mg/(kg·d)GTW混悬液。以上各组先灌胃20d,20d后与成年雌鼠1∶2合笼7d。第28d起GTW各组按原剂量继续给药;肉苁蓉各组给原剂量GTW混悬液的同时分别给10.0、2.5g/(kg·d)肉苁蓉煎液;停药组停GTW,改为1%CMC溶液。20d后再次合笼7d。每次合笼后观察雌鼠怀孕率。结果:随着GTW给药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雌鼠怀孕率呈下降趋势。GTW45.0mg/(kg·d)组给药40d后怀孕率降为0%(P<0.01)。肉苁蓉10.0g/(kg·d)组怀孕率由20d时的25%上升到40d时的55%。停药组怀孕率由25%上升到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TW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肉苁蓉可以改善GTW对雄鼠生殖系统的抑制作用,提高雌鼠的怀孕率。停用GTW20d,怀孕率可以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肉苁蓉 生育 小鼠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杨泽民 陈蔚文 王颖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80-1187,共8页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情况,从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5年3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例,其中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各4例,取两组胃黏膜进行DNA芯片实验,利用BRBArrayTools和IPA软件对DNA芯片双通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且表达倍数>2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56个,其中上调基因11个,下调基因45个。其中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基因有CRLS1、LRP11、FUT9、GPCPD1、PIGL、SULT1A4、B3GNT1、ST8SIA4和ACADVL,主要涉及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和糖脂的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SR-GL1、AARSD1、EBNA1BP2、PUM2、MRPL52、C120RF65、PSMB8、PSME2、UBA7、RNF11、FBXO44、ZFYVE26、CHMP2A、SSR4、SNX4、RAB3B、RABL2A、GOLGA2、KDELR1、PHPT1、ACPP、PTPRF、CRKL、HDAC7、ADPRHL2、B3GNT1、ST8SIA4、DDOST和FUT9,主要涉及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泛素化、靶向输送和翻译后修饰过程;与核酸代谢相关的基因有DFFB、FLJ35220、TOP2A、SF3A3、CREB3、CRTC2、NR1D2、MED6、GTF2IRD1、C1ORF83、ZNF773和ZMYND11,主要涉及DNA复制与修复,转录调节等;与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GL、B3GNT1、FUT9、ST8SIA4、SULT1A4、DDOST和PIGL,主要涉及糖原的分解和糖复合物的合成;与微量元素代谢相关的基因有COMMD1、SLC39A6、FTL、CHRFAM7A、SCGN和S100A6,主要涉及铜离子、锌离子、铁离子和钙离子代谢;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K3和COX7B,涉及线粒体结构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结论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导致脾虚证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虚证 湿热证 DNA芯片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下载PDF
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尿木糖排泄率及肠黏膜ATP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高小玲 郭文峰 +1 位作者 李茹柳 陈蔚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一般状态、尿D-木糖排泄率、小肠黏膜ATP含量的影响。方法: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四君子汤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生物发光法测定小肠黏膜ATP含量,并分析尿木糖排...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一般状态、尿D-木糖排泄率、小肠黏膜ATP含量的影响。方法: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四君子汤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生物发光法测定小肠黏膜ATP含量,并分析尿木糖排泄率与小肠黏膜ATP含量改变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大鼠体质量和尿D-木糖排泄率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四君子汤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提高(P<0.05);造模后大鼠小肠黏膜AT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尿木糖排泄率改变与小肠黏膜ATP含量改变呈正相关。结论:四君子汤能改善脾虚大鼠木糖吸收功能,但对小肠能量代谢指标ATP含量无明显影响;脾虚大鼠尿木糖排泄率降低可伴随小肠黏膜ATP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君子汤 脾虚证 吸收 D-木糖排泄率 ATP
下载PDF
栀子水提液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治疗及肝毒性作用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庆勋 徐列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有肝毒性的栀子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时会否加重肝损伤和健脾保肝方是否有助于栀子的药效。方法:c57bl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栀子组、健脾保肝组、栀子合健脾保肝方组。正常组小鼠灌胃饮用水,其余小鼠均以相应... 目的:观察有肝毒性的栀子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时会否加重肝损伤和健脾保肝方是否有助于栀子的药效。方法:c57bl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栀子组、健脾保肝组、栀子合健脾保肝方组。正常组小鼠灌胃饮用水,其余小鼠均以相应药物灌胃,连续5天。第6天,除正常组小鼠,其余各组小鼠给予0.5%CCl4/橄榄油溶液,0.01mL·g-1腹腔注射,17h后处死。标本作病理和生化检测。结果:模型组肝细胞普遍变性,有散在的点状或灶状的坏死及炎细胞浸润;栀子组肝细胞损伤情况较模型组轻;健脾保肝组的变性肝细胞更少;栀子合健脾保肝组肝细胞的变性为4组中最轻者,未见肝细胞坏死。生化检测示栀子组和栀子合健脾保肝组的ALT活性明显较模型组轻[(597.89±364.17)、(466.90±222.26)vs(1008.30±460.73)U·L-1,P<0.05,P<0.01],栀子组、健脾保肝组、栀子合健脾保肝方组的AST活性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974.56±146.55)、(1033.13±137.01)和(721.33±127.2)vs(1238.7±260.51)IU·L-1,P<0.01或P<0.05]。结论:相当于临床成人剂量18g的栀子能够减轻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健脾保肝方与栀子配伍,增效或减毒,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栀子 肝毒性 急性肝损伤 治疗
下载PDF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的意义及中药干预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红山 冯琴 +4 位作者 胡义扬 陈少东 彭景华 李雪梅 许丽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26-830,共5页
目的研究脂联素(ADP)及其脂联素受体2(AdipoR2)在脂肪肝病理变化中的意义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高脂模型组)和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复合模型组)的两组大鼠脂肪肝模型,各随机分为正常组... 目的研究脂联素(ADP)及其脂联素受体2(AdipoR2)在脂肪肝病理变化中的意义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高脂模型组)和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复合模型组)的两组大鼠脂肪肝模型,各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高脂模型组大鼠造模10周,其中药组在第7周起予以中药(祛湿化瘀方)灌胃干预4周;复合模型组大鼠造模4周,其中药组在第3周起予中药干预2周。观察项目:(1)肝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变化;(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AdipoR2含量及血清ADP含量;(3)肝组织TG、FFA、AdipoR2、血清ADP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q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1)在两个模型大鼠实验中,模型组肝组织均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组织TG、FFA含量均显著升高,高脂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3.2倍和3.5倍,q值分别为16.00和8.10,P值均〈0.01;复合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3.8倍和3.6倍,q值分别为10.10和10.87,P值均〈0.01。血清ADP与肝组织AdipoR2均显著降低,高脂模型组分别为正常组的56.1%和56.0%,q值分别为10.19和9.03,P值均〈0.01;复合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55.6%和71.1%,q值分别为5.48和7.16,P值均〈0.01;在两个模型中,中药干预组的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ADP、AdipoR2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2)肝脏TG、FFA含量与血清ADP含量、肝组织AdipoR2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血清ADP和肝AdipoR2水平均显著低下,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有重要意义。(2)中药祛湿化瘀方可显著提高脂肪肝大鼠的ADP、AdipoR2水平,这可能为该方防治脂肪肝作用的重要药理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中草药 干预性研究 脂联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