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内镜荧光强度分析法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振华 殷泙 +2 位作者 黄傲霜 史琲 毛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9-1321,共3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vs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荧光成像 白光内镜 荧光强度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的胃镜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振华 孙波 +2 位作者 黄傲霜 史琲 殷泙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胃镜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4月—8月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CAG的347例患者,利用胃镜对黏膜萎缩范围和黏膜形态特征以及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CA...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胃镜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4月—8月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CAG的347例患者,利用胃镜对黏膜萎缩范围和黏膜形态特征以及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CAG中医各证型胃镜及病理结果的差异性,探讨与中医各证型的相关性。结果:CAG各中医证型萎缩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闭合型萎缩为主。CAG中医证型在单纯萎缩、胆汁反流、平坦糜烂及隆起糜烂等黏膜形态特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肠化生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证型在萎缩程度、Hp感染率和异型增生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中医证型与内镜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微观辨证可以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以此提高CAG的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中医辨证论治 消化内镜
原文传递
内镜超声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殷泙 杨振华 +2 位作者 黄傲霜 史琲 毛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各分级下内镜超声测得的肠壁总厚度。结果白光内镜下判断UC炎症程度:重度16例、中度46例、轻度44例、缓解期19例,EUS测得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903±1.551)mm、(4.673±1.235)mm、(3.756±1.322)mm、(3.464±0.970)mm,除轻度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下根据UC炎症程度分为,绒毛状结构(9例)、典型珊瑚礁状结构(9例)、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例)、规则腺开口(13例)、上皮微小缺损(6例)、小黄色斑(6例),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701±0.941)mm、(5.518±0.581)mm、(5.181±0.751)mm、(3.763±0.659)mm、(3.587±0.461)mm和(2.505±0.330)mm,除上皮微小缺损与规则腺开口、典型与重度珊瑚礁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评估黏膜深度,小黄色斑(6/6)、规则腺开口(10/13)多位于黏膜层,而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8)病变均浸润至固有肌层。结论EUS对判断UC炎症程度及浸润深度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达到辅助或替代放大内镜判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内镜超声检查 放大内镜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