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大肠腺瘤的临床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姚健凤 岑戎 +1 位作者 于晓峰 张伟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6-367,共2页
目的:观察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大肠腺瘤的确切性。方法:对50例大肠腺瘤经内镜摘除后的患者予口服阿司匹林50mg.d-1(观察组),1年后复查大肠镜,了解腺瘤的复发情况,另设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50例中42例(84.0%)大肠腺瘤复发,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大肠腺瘤的确切性。方法:对50例大肠腺瘤经内镜摘除后的患者予口服阿司匹林50mg.d-1(观察组),1年后复查大肠镜,了解腺瘤的复发情况,另设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50例中42例(84.0%)大肠腺瘤复发,观察组中仅10例(20.0%)复发,两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安全的,并可预防大肠腺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大肠腺瘤
下载PDF
上古名医僦贷季和俞跗与《黄帝内经》思想源头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丽莉 潘亚敏 高也陶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9-83,共5页
中国最早史书《左传》提及了公元前581年的医缓和公元前531年的医和,《史记》为其后名医扁鹊和仓公编了列传,提到上古名医俞跗。《黄帝内经》记载岐伯、黄帝、鬼臾区、少师、少俞、伯高、雷公等的对话,提到上古发明色脉的僦贷季。因此,... 中国最早史书《左传》提及了公元前581年的医缓和公元前531年的医和,《史记》为其后名医扁鹊和仓公编了列传,提到上古名医俞跗。《黄帝内经》记载岐伯、黄帝、鬼臾区、少师、少俞、伯高、雷公等的对话,提到上古发明色脉的僦贷季。因此,有记载的上古名医当属僦贷季与俞跗,历代文献仅有零星记录。以近年古人类学考古、三星堆考古、中国早期文明等为依据,认为僦贷季是来自中近东文明的Judas,俞跗是成都平原的鱼凫。他们是早期中近东文明与华夏文明在成都平原汇聚、碰撞、交融的痕迹,形成《黄帝内经》初期某些思想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僦贷季 俞跗 成都平原 三星堆遗址 黄帝内经 上古名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遗传易感性与外周血双向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薛仕贵 唐旖旎 潘亚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双向调节蛋白(AREG)基因多态性与CR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240例CRC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2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AREG...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中双向调节蛋白(AREG)基因多态性与CR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240例CRC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2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AREG水平及外周血中AREG基因rs161511、rs2291715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s161511、rs2291715多态性与CRC遗传易感性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ARE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AREG基因rs161511位点基因型等级分布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rs2291715位点基因型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s2291715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s2291715位点CC、CG、GG基因型及C、G等位基因可能是CRC遗传易感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CRC患者血清AREG异常高表达,CRC患者遗传易感性与AREG基因rs2291715位点多态性有关,与rs161511位点多态性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调节蛋白 基因多态性 结直肠癌 遗传易感性
下载PDF
柳氮磺吡啶联合布地奈德与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岑戎 姚健凤 +2 位作者 窦丹波 吕婵 龚国萍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柳氮磺吡啶联合布地奈德与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经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直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柳氮磺吡啶联合布地奈德与中药灌肠(A)组、口服柳氮磺吡啶(B)组以及柳氮磺吡啶栓剂纳肛(C)组,... 目的探讨柳氮磺吡啶联合布地奈德与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经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直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柳氮磺吡啶联合布地奈德与中药灌肠(A)组、口服柳氮磺吡啶(B)组以及柳氮磺吡啶栓剂纳肛(C)组,疗程4周。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起效时间、肠镜镜下黏膜恢复情况以及疾病活动程度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A、B、C组治疗方案起效时间分别为(4.37±1.38)d、(12.04±1.81)d及(7.83±1.47)d。A组起效时间短(P<0.01)且临床完全缓解率及总体有效率皆高于其余2组(P<0.01);直肠局部用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皆显著低于口服用药组(26.67%),P<0.01。结论溃疡性直肠炎治疗局部用药较口服疗效快,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中西药联合应用灌肠效果较单独用药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直肠炎 灌肠 柳氮磺吡啶 中西结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