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志燕 花东明 +2 位作者 李梦瑶 呼雪庆 王炎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3-110,共8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免疫细胞上的PD-1及其配体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分子,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临床单独使用ICIs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免疫细胞上的PD-1及其配体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分子,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临床单独使用ICIs的应答率较低,且存在局限性。中医药治疗因其毒性小、疗效显著和组方灵活等特点,在癌症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中药能够通过直接抑制PD-1/PD-L1轴、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和肿瘤相关通路等途径,改善肿瘤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的敏感性。本文综述了中医药与ICIs联合使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药如何与ICIs协同作用,提高其抗肿瘤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肿瘤
下载PDF
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血管新生标记物、HIF-1α和VEGF表达的差异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利红 王婷 +8 位作者 韩植芬 伏杰 刘宣 冯媛媛 隋华 季青 王炎 李雁 李琦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0期28-32,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标记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均为回顾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标记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均为回顾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新生肿瘤标记和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分期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差异性。结果①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分期以Ⅱa期和Ⅲb期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血管CD34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7、CK-20、CEA、CDX-2、p53、Ki-67、神经S-100、淋巴管D2-40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高于大肠癌非血瘀证患者(P<0.001)。结论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血管CD34、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血瘀证 血管新生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展望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昊泽 周晶 +1 位作者 李琦 季青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2期91-95,100,共6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复发转移 中医学 西医学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综述
下载PDF
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利红 伏杰 +5 位作者 隋华 冯媛媛 季青 王炎 李雁 李琦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5期25-30,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39例(包括回顾性与前瞻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血浆...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39例(包括回顾性与前瞻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血浆分离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Angiogenin、ANG-2、EGF、bFGF、HB-EGF、HGF、Leptin、PDGF-BB、PIGF、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中的差异表达。结果①总体上,大肠癌患者中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比例约为1∶4。②大肠癌患者术前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且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P<0.05)。同时,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也呈现一致的变化,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③术前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男性及女性的相应水平(P<0.05);术后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的男性及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大肠癌血瘀证组患者的血清Angiogenin、ANG-2、EGF、bFGF、HB-EGF、HGF、Leptin、PDGF-BB、PIGF、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结论与非血瘀证患者相比,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清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明显更高,提示中医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血瘀证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血液流变学 血管新生 中医证型 活血化瘀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策略
5
作者 姜沙沙 张影茹 王炎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分子靶向治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联合化学疗法可使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获益。临床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信号传导抑制剂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但靶向治疗后期产生的耐药问题成... 分子靶向治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联合化学疗法可使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获益。临床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信号传导抑制剂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但靶向治疗后期产生的耐药问题成为临床上治疗的关键难题。研究表明,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异常以及肿瘤微环境改变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在逆转靶向药物耐药方面颇有成效。因此,该文对CRC分子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以及中医药应对策略进行论述,并对逆转靶向耐药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结直肠癌 耐药 中医药
原文传递
健脾解毒方通过Hippo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于浩 呼雪庆 +2 位作者 张影茹 王炎 朱惠蓉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42-50,共9页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对大肠癌转移能力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①采用细胞活力检测(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健脾解毒方对人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健脾解毒方对肠癌细胞...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对大肠癌转移能力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①采用细胞活力检测(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健脾解毒方对人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健脾解毒方对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解毒方对细胞中EMT和Hippo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②采用肠癌肺转移模型体内验证健脾解毒方对肠癌肺转移的影响及对Hippo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肺转移灶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转移灶中Yes相关蛋白(YAP)的表达。③使用小分子抑制剂(XMU-MP-1)干预Hippo信号通路后,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解毒方对肠癌细胞侵袭转移和EMT的影响。结果①健脾解毒方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人肠癌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健脾解毒方能够明显抑制人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同时健脾解毒方能够抑制肠癌细胞EMT进程;进一步研究显示健脾解毒方可以促进Hippo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YAP入核。②体内实验的肺转移灶HE染色结果显示,健脾解毒方可以抑制肠癌肺转移灶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健脾解毒方可以减少转移灶中YAP的表达。③使用XMU-MP-1抑制Hippo信号通路能够增加YAP在细胞核内的积累,促进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肠癌转移;健脾解毒方可以显著减少小分子抑制剂组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及EMT的进程。结论健脾解毒方能够抑制人肠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其作用机制与激活Hippo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健脾解毒方 作用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 小鼠模型 中药研究
下载PDF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及中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利梅 张影茹 +3 位作者 程悦蕾 王炎 柴妮 朱惠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2期81-86,共6页
综述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和中药研究进展。EGFR信号通路的分子改变和代偿性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抗-EGFR治疗耐药发生的主要机制。中药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其在逆转肿瘤耐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多种中药及... 综述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和中药研究进展。EGFR信号通路的分子改变和代偿性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抗-EGFR治疗耐药发生的主要机制。中药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其在逆转肿瘤耐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多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不仅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与靶向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增强抗肿瘤西药敏感性,并克服肿瘤耐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治疗 肿瘤耐药 中药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干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影茹 毕凌 +3 位作者 邵诗芸 李琦 马新文 王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S01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TSIIA-mPEG-PLGA-PLL-EpCAM NPs)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干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对肝癌干细胞侵袭转...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TSIIA-mPEG-PLGA-PLL-EpCAM NPs)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干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对肝癌干细胞侵袭转移作用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作用肝癌干细胞后,β-catenin及其破坏复合体GSK3β、Axin、APC的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上游信号因子Wnt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抑制肝癌干细胞的侵袭转移效果更佳(P<0.01)。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能够通过抑制Wnt1的表达(P<0.01),抑制β-catenin的入核(P<0.01),同时降低GSK3β、Axin、APC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GSK3β、Axin、APC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癌干细胞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免疫纳米粒 WNT/Β-CATENIN 肝癌干细胞 侵袭转移
下载PDF
补肾解毒散结方调控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贾茹 张影茹 +4 位作者 邵诗芸 冯媛媛 刘宣 王炎 李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33-1436,共4页
目的:探讨补肾解毒散结方调控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低、中、高剂量补肾解毒散结方(20、40、60μg/mL)干预人结肠癌LoVo细胞,分别检测细胞克隆形成、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转... 目的:探讨补肾解毒散结方调控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低、中、高剂量补肾解毒散结方(20、40、60μg/mL)干预人结肠癌LoVo细胞,分别检测细胞克隆形成、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转移能力、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体外黏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STAT3、p-STAT3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补肾解毒散结方可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克隆、迁移和黏附(P<0.01,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补肾解毒散结方对STAT3蛋白表达无影响,均可显著抑制p-STAT3蛋白表达(P<0.01)。结论:补肾解毒散结方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大肠癌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解毒散结方 大肠癌 侵袭转移 JAK/STAT3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对人结肠癌细胞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利红 李雁 +6 位作者 隋华 冯媛媛 刘宁宁 季青 王炎 邓皖利 李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7-951,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肠癌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和HUVECs管腔形成。方法: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CT-116细胞和HUVECs增殖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肠癌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和HUVECs管腔形成。方法: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CT-116细胞和HUVECs增殖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IF-1α蛋白表达的作用。显微镜检测HUVECs细胞的管腔形成和体外迁移作用。结果:丹参酮ⅡA对常氧条件下HCT-116细胞24、48、72h的IC50值分别为(30.70±1.52)、(13.30±0.56)、(5.10±0.55)μmol/L,而低氧条件下分别为(8.40±1.09)、(2.10±0.18)、(0.99±0.17)μmol/L,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时,丹参酮ⅡA抑制细胞HIF-1α的表达和VEGF、bFGF的水平,对HUVECs细胞血管环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丹参酮ⅡA下调人结肠癌细胞HIF-1α水平抑制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并对HUVECs血管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缺氧诱导因子1Α 结肠癌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黄慈颗粒通过改善神经再生损伤及胶质增生缓解5-FU诱导的小鼠认知障碍
11
作者 王杰 贾茹 +3 位作者 马福祺 荣汶青 李静茹 冯琴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S01期124-129,共6页
目的:观察黄慈颗粒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5-FU干预小鼠诱导认知功能障碍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FU,60 mg/kg)、黄慈颗粒低剂量组(1.8 g/kg)和高剂量组(5.4 g/kg)。利用旷场实... 目的:观察黄慈颗粒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5-FU干预小鼠诱导认知功能障碍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FU,60 mg/kg)、黄慈颗粒低剂量组(1.8 g/kg)和高剂量组(5.4 g/kg)。利用旷场实验和新旧事物识别实验观察各组小鼠运动能力及记忆能力的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考察小鼠神经再生及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①各组小鼠运动能力未见明显差异;②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的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5),而黄慈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小鼠记忆能力的受损(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和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双皮质素(DCX)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低、高剂量黄慈颗粒均可显著提高DCX的表达(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显著增生及活化(P<0.05),而黄慈颗粒能够显著减少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的增殖及激活(P<0.05)。结论:黄慈颗粒可通过改善神经再生受损及胶质增生缓解5-FU诱导的小鼠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慈颗粒 5-氟尿嘧啶 神经再生 胶质增生 化疗相关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