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羽 王树强 +2 位作者 房雷 沈孜良 徐盛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探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采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了1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36.4±... 目的探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采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了1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36.4±11.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8±1.1)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3例,运动创伤1例。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术后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随访时X线片检查结果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2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膝前疼痛及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膝关节X线片检查示10例患者髌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32.0°±12.3°;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为(28.5±1.8)分,优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术后患者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滑轮技术 张力带 髌骨 髌韧带 带线锚钉 髌骨下极骨折
下载PDF
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初始固定可靠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羽 俞仲翔 +4 位作者 匡勇 王树强 蔡雨卫 房雷 徐盛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5341-5344,共4页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由于髌骨下极往往是粉碎性骨折,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因此髌骨骨折常用的技术并不适用,目前也没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法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技术在髌骨下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由于髌骨下极往往是粉碎性骨折,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因此髌骨骨折常用的技术并不适用,目前也没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法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技术在髌骨下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系统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进行关节功能评定;对比患者健侧和术后的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19.5个月;②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锚钉松动、膝前痛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骨性愈合;③术后12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5±1.5)分,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疗效评分(93.6±4.4)分,优良率为100%;④术后3个月起(3,6,12个月)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均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说明双排锚钉技术可以为髌骨下极骨折提供很好的初始固定强度,具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少和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髌韧带 带线锚钉 髌骨下极骨折 内固定 双排技术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楠 杜国庆 +1 位作者 蔡雨卫 石瑛 《医学综述》 2020年第6期1131-1136,共6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主要以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分型为主,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共识。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主要以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分型为主,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共识。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外固定及支具固定;手术治疗包括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骨与骨替代物的移植辅助固定、髓内钉固定术以及人工腕关节置换。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桡骨远端骨折可选择的固定方法不一,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固定方法已成为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固定方法
下载PDF
手术治疗单下肢全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报道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楠 杜国庆 +2 位作者 汤辰明 杨华 蔡雨卫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61-64,共4页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s,FDB)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骨纤维瘤,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以骨局限性突出、正常骨松质被增殖的异常骨纤维所替代为特征的良性骨病。本病最早在1922年被Wiel报道发现,其后在1937年及1938...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s,FDB)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骨纤维瘤,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以骨局限性突出、正常骨松质被增殖的异常骨纤维所替代为特征的良性骨病。本病最早在1922年被Wiel报道发现,其后在1937年及1938年Albright连续报道了7例相似病例。1942年,Lichten-stein和Jaffe[1]首次将该病命名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单下肢全长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步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戴晓勤 俞仲翔 +2 位作者 徐盛明 匡勇 房雷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4期438-441,45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伴或不伴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74例DLSS患者,观察伴DS和不伴DS患者的步态特征。...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伴或不伴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74例DLSS患者,观察伴DS和不伴DS患者的步态特征。结果伴DS和不伴DS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组腰椎前凸高于非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椎体尺寸、骶骨前倾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跟接触(Heel contact,HC)时DS组和非DS组患者步速、步长、着陆距离(Touch distance,TD)、释放距离(Release distance,RD)、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峰上COM至COM之间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upper COM and COM,U-COM)和下COM至COM之间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lower COM and COM,L-C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着力侧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脚趾离地(Toe off,TO)时,DS和非DS患者步侧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OM和L-C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着力侧DS和非DS患者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S伴DS患者上、下COM距人体重心距离较长,步态时重心在矢状面上向后倾斜,对其康复训练计划制定中需要考虑患者的步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 步态特征
下载PDF
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磊 房雷 +3 位作者 匡勇 史萌 周琳 徐盛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原因,探讨降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05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50例单纯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1周采用CT扫描测量伤侧胫骨旋转角,胫骨旋转...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原因,探讨降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05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50例单纯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1周采用CT扫描测量伤侧胫骨旋转角,胫骨旋转角>10°(内旋或外旋)即为胫骨旋转不良。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骨折患者术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结果 50例中内旋11例,外旋39例,胫骨旋转角绝对值为0°~18.5°(7.66±4.46)°。19例胫骨旋转角>0°且≤5°,18例胫骨旋转角>5°且≤10°,13例胫骨旋转角>10°。A型骨折中1例(14.3%)胫骨旋转不良,7例正常;B型骨折中7例(26.9%)胫骨旋转不良,19例正常;C型骨折中5例(31.3%)胫骨旋转不良,11例正常。B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A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B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胫骨骨折MIPO术后可能出现胫骨旋转不良,而骨折越复杂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越高。术中钢板应贴伏于胫骨表面,以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胫骨旋转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胫骨旋转不良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抗胫骨旋转不良差异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蔡雨卫 段敬瑞 +2 位作者 房雷 徐盛明 张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10-1515,共6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3D打印辅助MIPO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3D打印辅助MIPO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AO分型A、B、C型各40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3D打印辅助MIPO)与对照组(20例,传统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行CT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10°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结果术后1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A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著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44)。结论对于A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与传统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B、C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 胫骨旋转不良 骨折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