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欢 卞兆连 +2 位作者 王绮夏 马雄 孙梅梅 《肝脏》 2012年第8期546-550,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闵行区梅陇社区7534名6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其中女性4198名,男性3336名,女男之比为1.2...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闵行区梅陇社区7534名6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其中女性4198名,男性3336名,女男之比为1.26:1,平均年龄(68.8±7.0)岁。经B型超声检出脂肪肝3074例,占40.80%。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64岁,达到45.20%。80岁以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脂肪肝组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ALT、γ-谷氨酸转肽酶(GGT)等指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低于非脂肪肝组。相比正常对照组,肥胖、中心性肥胖和高脂血症分别增加脂肪肝患病风险15.2倍、10.8倍和8.6倍(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SBP、三酰甘油、HDL-C、LDL-C、TC、ALT、GGT等9项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上海市社区60~64岁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与肥胖及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阳性率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海芸 戈之铮 +2 位作者 戴军 李晓波 高云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46-950,共5页
目的:比较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C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阳性率,以验证IFOBT筛查上消化道出血不具特异性.方法:2006-07/2007-03间... 目的:比较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C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阳性率,以验证IFOBT筛查上消化道出血不具特异性.方法:2006-07/2007-03间连续选择我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患者206例,利用邻甲苯胺CFOBT和IFOBT同时比较两种粪便隐血试验的阳性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应结果.结果:IFOBT和CFOBT结果均与食管癌、胃癌的解剖部位及食管癌浸润深度无关,两者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与胃癌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IFOBT:r=0.30,P=0.02:CFOBT:r=0.20,P=0.04);IFOBT与食管癌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r=0.38,P=0.01);CFOBT在食管癌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食管磷状细胞癌抗原(SCC)的阳性率(47.43% vs 20.45%,P<0.05);两者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CA125,CEA和CA199的阳性率.CFOBT检测胃癌、食管癌、返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率均高于IFOBT(50.88% vs 35.09%,47.73% vs 29.55%,18.00% vs 6.00%,60.OO% vs 41.82%,均P<0.05).IFOBT在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总阳性率低于CFOBT.结论:IFOBT粪便隐血试验不适合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可能对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具有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 阳性率
下载PDF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最佳检查时机的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戈之铮 陈海英 +2 位作者 高云杰 胡运彪 萧树东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时机。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1月9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行94次CE检查。根据其检查时出血情况不同,分成2组,A组为活动性出血组(41例,包括显性出血3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时机。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1月9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行94次CE检查。根据其检查时出血情况不同,分成2组,A组为活动性出血组(41例,包括显性出血37例和持续隐性出血4例),B组为出血停止组(50例)。结果:CE检查的阳性率为74.7%(n=68),疑诊率为11.0%(n=10),检出率85.7%,阴性率为14.3%(n=13)。活动性出血组的CE检出率明显高于出血停止组(95.1%比78%,P=0.032),但显性出血者与隐性出血者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3%比75.0%,P=0.188);出血停止组中,2周内刚停止出血者(29例)的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出血停止2周以上(21例)者(93.1%比57.1%,P=0.004),但活动性出血时与出血停止2周内的检出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95.1%比93.1%,P>0.05)。结论: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CE最佳检查时机为少量活动性出血时和出血停止2周内,该时段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胶囊内镜 诊断
下载PDF
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会议重点介绍 被引量:1
4
作者 房静远 戈之铮 +2 位作者 高琴琰 王震华 胡靥 《胃肠病学》 2011年第2期68-71,共4页
2010年10月23~27日.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会议由欧洲胃肠病学联盟(UEGF)主办.共有13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消化科医师和学者参会.并对消化领域的众多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交流。本文就大会对结直... 2010年10月23~27日.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会议由欧洲胃肠病学联盟(UEGF)主办.共有13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消化科医师和学者参会.并对消化领域的众多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交流。本文就大会对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筛查、内镜和病理诊断、综合预防以及炎症性肠病(IBD)的生物治疗、肠道干细胞研究、消化内镜训练等方面所开展的讨论作一重点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疾病 欧洲 会议 肿瘤发生发展 消化内镜 炎症性肠病 肠道干细胞 巴塞罗那
下载PDF
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为光 戈之铮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窄带显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下显像诊断技术,它主要着眼于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pit pattern)及微血管形态(capillary pattern),从而寻找在普通内镜下难以被发现的病灶,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对... 窄带显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下显像诊断技术,它主要着眼于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pit pattern)及微血管形态(capillary pattern),从而寻找在普通内镜下难以被发现的病灶,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并有利于提高消化道异型增生和早期肿瘤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显像 消化道疾病
下载PDF
消化系统的IgG4相关性疾病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清清 陈胜良 《胃肠病学》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 G4-RD)是一种由免疫介导、可在全身不同器官发生的纤维炎症性病变,表现为大量Ig G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进而引起脏器肿大、增厚或结节形成,并倾向于形成肿块性损害。Ig G4-RD患者大多伴有血清和组织Ig G4...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 G4-RD)是一种由免疫介导、可在全身不同器官发生的纤维炎症性病变,表现为大量Ig G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进而引起脏器肿大、增厚或结节形成,并倾向于形成肿块性损害。Ig G4-RD患者大多伴有血清和组织Ig G4水平升高。本文就消化系统Ig G4-R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消化系统 纤维化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消化系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园园 郑青 汪铮 《胃肠病学》 2009年第11期684-687,共4页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SCs)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C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迄今,已发现包括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胰腺癌等在内的多种消化系CSCs。本文就消化系CSCs的研究进...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CSCs)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C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迄今,已发现包括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胰腺癌等在内的多种消化系CSCs。本文就消化系CSC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消化系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致癌性试验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下载PDF
胶囊内镜检查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48
8
作者 卫炜 戈之铮 +3 位作者 高云杰 顾静莉 胡运彪 萧树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通过胶囊内镜所获取的图像在无创、生理条件下记录胃肠转运时间,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对178例连续入选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各项临床参数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同时分析胶囊未完成全小... 目的通过胶囊内镜所获取的图像在无创、生理条件下记录胃肠转运时间,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对178例连续入选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各项临床参数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同时分析胶囊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原因。结果124例患者完成全小肠检查,胶囊内镜检查中胃平均排空时间为44.5 m in,小肠平均通过时间为286 m in;年龄对小肠通过时间有影响(P<0.05),性别、体质量指数对消化道转运时间无影响(P>0.05)。年龄、小肠克罗恩病、小肠新生物为影响胶囊内镜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有肠道克罗恩病史或疑诊肠道克罗恩病、怀疑小肠存在新生物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前,应口服促肠道动力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胃排空时间 小肠通过时间
下载PDF
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被引量:4
9
作者 戈之铮 冯楠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 诊治 反复发作 内镜检查阴性 缺铁性贫血 住院治疗 上消化道
下载PDF
血管病变所致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红红 戈之铮 《胃肠病学》 2010年第6期361-363,共3页
胃肠道血管病变如血管发育不良、血管扩张、血管畸形、遗传性卅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是引起反复、隐性或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病变可孤立或多发,甚至累及整个消化道,尤以小肠多见。胃肠道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处于不断... 胃肠道血管病变如血管发育不良、血管扩张、血管畸形、遗传性卅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是引起反复、隐性或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病变可孤立或多发,甚至累及整个消化道,尤以小肠多见。胃肠道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处于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内镜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各种内镜技术在胃肠道血管病变,尤其是血管发育不良和胃窦血管扩张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胃肠出血 血管发育不良 胃窦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扩张 遗传性出血性
下载PDF
硫化氢与消化系统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琼英 刘菲 莫剑忠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近20年来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可作为气体信号分子调节血流、神经传递、免疫反应和肌肉收缩。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发现了第2种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CO),同期还发现硫化氢(H2S)是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 近20年来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可作为气体信号分子调节血流、神经传递、免疫反应和肌肉收缩。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发现了第2种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CO),同期还发现硫化氢(H2S)是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不同组织和环境下具有不同作用,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促进海马的长期效能(与学习、记忆有关)。调节血管平滑肌的张力,近年发现H2S在消化系统中也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H2S在体内的产生、调节及其在消化系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消化系统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对胃癌细胞HGC27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冉志华 冯缨 +1 位作者 邱德凯 萧树东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1-255,共5页
目的:了解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对胃癌细胞株HGC27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p21wif1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构建表达p21蛋白的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并将其转染胃癌细胞HGC27,观察细胞... 目的:了解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对胃癌细胞株HGC27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p21wif1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构建表达p21蛋白的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并将其转染胃癌细胞HGC27,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Western blot检测转移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其对HGC2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所得病毒滴度达到3.5×107PFU/mL,在胃癌HGC27细胞中成功过表达转移基因蛋白p21,使胃癌细胞株细胞周期比例改变,G1期含量明显增加,并抑制其增殖。结论: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可诱导胃癌细胞株HGC27细胞G1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该基因疗法可有效抑制体外胃癌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DNA 重组 细小病毒科感染 癌基因蛋白p21 基因表达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体重指数完全代替腰围或腰臀比用于肥胖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志威 顾春华 +3 位作者 戴珉 张绮 陈绯 范竹萍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比较腰围、腰臀比及BMI与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BMI本身存在的性别差异及其完全取代腰围或腰臀比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仁济医院健康保健(体检)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客户体检数据库,研究纳入人数2054例,其中男性1322例,女性732... 目的比较腰围、腰臀比及BMI与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BMI本身存在的性别差异及其完全取代腰围或腰臀比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仁济医院健康保健(体检)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客户体检数据库,研究纳入人数2054例,其中男性1322例,女性732例,按不同的性别分析腰围、腰臀比及BMI异常对血脂、血糖及血压的影响,同时比较腰围、腰臀比及BMI用于评估同一群体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女性BMI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总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腰围、腰臀比和BMI异常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压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同一群体的肥胖发生率时,3种方式的评估结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BMI<25 kg/m2的群体中,腰围异常的比例分别为19.3%和33.8%。进一步对女性群体的分析发现,如果女性BMI以23.2 kg/m2为切点,对于腹型肥胖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分别提高到78.1%和87.9%。结论 BMI不能完全取代腰围或腰臀比对腹型肥胖人群的筛查价值。BMI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果女性BMI以23.2 kg/m2为切点,可以明显提高腹型肥胖筛查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腰围 腰臀比 肥胖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震华 熊光苏 吴叔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评价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3例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失败的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了下述10天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枸橼酸铋钾(0.22g)+左旋氧氟沙... 目的评价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3例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失败的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了下述10天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枸橼酸铋钾(0.22g)+左旋氧氟沙星(0.2g)+阿莫西林(1.0g)b.d,4周后通过13C尿素酶呼吸试验判断根除成功与否。结果2例失访,余31例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26例补救根除成功,5例补救治疗失败,6例(18.18%)患者发生轻微不良反应,根据意向处理分析(ITT)和完成治疗分析(PP),根除率分别为78.79%和83.87%。结论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为安全有效的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幽门螺杆菌 补救治疗 枸橼酸铋钾
下载PDF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病程进展与血清乙肝病毒复制载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淑婷 高婷 +5 位作者 杨淑殷 沈黎蔚 周婷婷 董小君 曾菠 李海 《胃肠病学》 2013年第9期516-520,共5页
背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自然病程生存率关系的研究甚少。目的:研究血清HBV-DNA载量水平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病程的影响并评估3年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 背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自然病程生存率关系的研究甚少。目的:研究血清HBV-DNA载量水平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病程的影响并评估3年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HBV-DNA载量水平<1000、103~104、104~105、105~106、>106copies/mL分为A~E 5个队列,收集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行肝功能评分,随访至终点事件发生或研究终点(2012年2月29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3年生存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依纳入排除标准共收入连续病例257例,中位Child-Pugh评分10(8,12)分,MELD评分14(11,18)分。A~E组之间人口学、生化、临床基线数据相比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7%、81.2%、60.7%、76.5%和71.3%(P=0.318),3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50.8%、52.4%、39.1%、44.2%和34.9%(P=0.2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HBV-DNA载量水平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年生存无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肝性脑病、INR、总胆红素、血肌酐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和血清钠为保护因素。结论:血清基线HBV-DNA载量水平并不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进展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失代偿期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载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下消化道易出血疾病筛查价值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海芸 戈之铮 +2 位作者 戴军 李晓波 高云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OBT)对下消化道易出血疾病的筛查价值。方法对经大肠镜明确诊断的260例下消化道易出血疾病及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IFOBT及FOBT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应结果。结果... 目的探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OBT)对下消化道易出血疾病的筛查价值。方法对经大肠镜明确诊断的260例下消化道易出血疾病及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IFOBT及FOBT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应结果。结果IFOBT检测大肠癌、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的阳性率均高于FOBT(前者为100%,41%,100%,后者为87%,11%,52%)(P〈0.05),假阳性率则低于FOBT(2%与18%)(P〈0.05)。IFOBT和FOBT均与大肠癌解剖部位无关(P〉0.05);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r=0.30,P〈0.05),即阳性病例主要分布在DukesB和c期;阳性率均高于癌胚抗原阳性率(P〈0.05)。IFOBT和FOBT其结果与息肉的最大长径呈正相关(r=0.66,P〈0.05),且随着腺瘤性息肉中具有癌前病变性质的绒毛成分的增多而增加(P〈0.05)。结论IFOBT对于筛查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等肠道易出血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显著优于FO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法 隐血试验 下消化道出血 筛查
原文传递
促动力药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7
作者 朱琦 刘文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37-745,共9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的发病机制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失调,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以及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的发病机制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失调,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以及食管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异常.因此,恢复胃动力、增强LES收缩以及食管运动的促动力药物常被用于治疗GERD,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及莫沙必利等药物.目前认为,对于治疗轻度GERD促动力药物与H2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的疗效,而在治疗重症GERD时促动力药物和抑酸药物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有效.本文就将促动力药物在GERD治疗方案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动力药物 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 莫沙必利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 TNBS 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钊斌 杨川华 +3 位作者 高燕 陈晓宇 许瑾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10年第3期143-146,共4页
背景:青蒿索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体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 背景:青蒿索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体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青蒿琥酯治疗组,以TNBS灌肠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青蒿琥酯治疗组腹腔注射青蒿琥酯150 mg·kg-1·d-1.实验第8 d.处死小鼠.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TNBS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IFN-γ、IL-17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1.00±0.63对2.83±0.41,(5.62±2.36)U/g对(15.10±3.92)U/g,(132.56±37.09)pg/mg对(221.44±41.99)pg/mg,(89.73±29.86)pg/mg对(229.72±78.58)pg/mg,(408.02±83.13)pg/mg对(692.79±217.51)pg/mg](P〈0.05),IL-1O含量显著升高[(188.66±49.87)pg/mg对(121.02±21.57)pg/mg](P〈0.05).除组织病理学评分和IL-10含量外,青蒿琥酯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与乙醇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各组IL-4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TNBS引起的小鼠结肠炎,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h1/Th17免疫应答、上调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青蒿琥酯 过氧化物酶 细胞因子类 Th1/Th17免疫应答
下载PDF
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海燕 李晓波 《胃肠病学》 2015年第9期546-549,共4页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新型微创手段,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ESD治疗引起的医源性溃疡仍亟待解决。目的:观察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对促进胃ESD术后溃疡愈合、预防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新型微创手段,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ESD治疗引起的医源性溃疡仍亟待解决。目的:观察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对促进胃ESD术后溃疡愈合、预防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胃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组给予雷贝拉唑单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迟发性出血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A组和B组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79)。ESD术后第7天,两组溃疡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0、60天,A组溃疡愈合分期均明显高于B组(P<0.05)。ESD术后第30天,A组溃疡直径、溃疡面积减少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第60天,两组溃疡直径和面积减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替普瑞酮能有效促进ESD术后溃疡愈合,尤其是在溃疡早期愈合中,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溃疡 手术后出血 替普瑞酮 雷贝拉唑 治疗
下载PDF
糖尿病与肝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柳 范竹萍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26-329,共4页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肝脏在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占重要位置。除了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病变、肾病、眼科疾病外,肝脏相关的并发症也较常见,临床上常难以辨别。尤其我国是肝病的高发地区。这里仅就糖尿病的相关肝病:主...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肝脏在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占重要位置。除了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病变、肾病、眼科疾病外,肝脏相关的并发症也较常见,临床上常难以辨别。尤其我国是肝病的高发地区。这里仅就糖尿病的相关肝病: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急性肝衰竭、肝癌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 急性肝衰竭 肝癌 丙型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