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建议 被引量:3
1
作者 顾鸣敏 倪萦音 +1 位作者 黄雷 王铸钢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535-536,共2页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该课程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释遗传病的病因、传递规律、致病机制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自20世纪8...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该课程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释遗传病的病因、传递规律、致病机制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医学遗传学课程,迄今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在历任主任的带领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医学遗传学网络教育现状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燕 赵晓萍 +1 位作者 郁松 陆振虞 《医学教育探索》 2007年第12期1187-1188,1196,共3页
结合目前网络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分析了医学遗传学网络教育的现状,并探讨网络教育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关键词 网络教育 医学遗传学 现状
下载PDF
人体胚胎学教学在医学整合课程实施中的探索 被引量:4
3
作者 丁之德 顾鸣敏 +2 位作者 黄雷 徐洪 倪萦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417,共3页
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中首先开设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探究为基础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课程整合(integrated course)、以案例为基础学习(case-based ... 自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中首先开设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探究为基础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课程整合(integrated course)、以案例为基础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和综合评价(e-valuation)为一体的PRICE教学体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医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中更能与临床相结合全面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对医学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也避免过去各课程教师在授课中相同知识点不必要的重复.在这教学体系中,作为传统基础医学的主干课程-人体胚胎学与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部分章节)一起,独立形成了一门医学整合课程即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成骨不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晓林 顾鸣敏 王铸钢 《国际遗传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86-289,302,共5页
成骨不全病(OMIM 166200)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以骨折及结缔组织异常为特征。90%以上病例的发生与形成Ⅰ型胶原的两个基因(COL1A1和COL1A2)突变有关。该病也存在遗传异质性。成骨不全的表型变异范围较广,临床分型复杂,... 成骨不全病(OMIM 166200)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以骨折及结缔组织异常为特征。90%以上病例的发生与形成Ⅰ型胶原的两个基因(COL1A1和COL1A2)突变有关。该病也存在遗传异质性。成骨不全的表型变异范围较广,临床分型复杂,且不同表型的分子机制也不同。现对该病的临床分型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I型胶原 遗传异质性
下载PDF
人类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5
作者 顾鸣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420-423,共4页
197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简悦威应用液相DNA分子杂交技术成功地进行了镰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1],标志着人类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诊断开始进入基因诊断的新时代。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日臻... 197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简悦威应用液相DNA分子杂交技术成功地进行了镰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1],标志着人类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诊断开始进入基因诊断的新时代。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日臻成熟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病 基因诊断 基因芯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及其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文婷 徐汪洋 顾鸣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35-942,共8页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通过识别和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ranslational-termination codon,PTC)的转录产物防止有潜在毒性的截...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通过识别和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ranslational-termination codon,PTC)的转录产物防止有潜在毒性的截短蛋白的产生。据估计,约1/3的遗传性疾病是由提前终止密码子引起的,而NMD作用通常会改变某些遗传病的临床症状或遗传方式。文章主要综述了人体细胞中NMD对底物的识别及其作用机制,并以几种单基因遗传病为例探讨其对这些疾病表型的影响,表明NMD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将有助于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制的阐明及治疗方法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 提前终止密码子(PTC) 截短蛋白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4型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许烨 张嘉莹 +4 位作者 杨博宇 何志宏 张慕晨 于珍 顾鸣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1-509,共9页
腓骨肌萎缩症也称夏科?马利?杜斯氏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也有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根据临床表型将CMT分为脱髓鞘型(CM... 腓骨肌萎缩症也称夏科?马利?杜斯氏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也有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根据临床表型将CMT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突型(CMT2)和中间型(DI-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1(AR-CMT1,也称CMT4型)临床表现除了CMT常见的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以及高足弓和爪形手外,常起病早,进展迅速,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脊柱畸形(以脊柱侧凸为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MT4有11种亚型,其中有些亚型的致病机制较明确,有些亚型存在建立者突变,有些亚型还局限在临床描述和突变检出上。文章综述了CMT4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亚型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和小鼠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CMT4型 致病机制 小鼠模型
下载PDF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课程建设的探索 被引量:4
8
作者 顾鸣敏 黄雷 +3 位作者 丁之德 徐洪 倪萦音 王铸钢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年第4期522-525,共4页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是一门由医学遗传、胚胎发育及分子生物学组成的整合课程。此课程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1年。本文主要探索了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 整合课程 教学改革 探索
原文传递
研究生《医学分子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建议 被引量:2
9
作者 党素英 张佳琳 +2 位作者 袁臻东 王铸钢 顾鸣敏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年第10期1012-1015,共4页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医学分子遗传学》课程。课程组聘请多名教授,采用讲座形式,讲授学科前沿进展,着重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课程组通过...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医学分子遗传学》课程。课程组聘请多名教授,采用讲座形式,讲授学科前沿进展,着重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课程组通过分析近两届研究生对该课程评价的调查问卷,提出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教学内容信息交流、多元综合评价及强化课程协调管理等进一步深化该课程改革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分子遗传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一例Ⅰ型成骨不全家系的基因定位及突变检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晓林 顾鸣敏 +5 位作者 崔斌 李西华 袁文涛 陆振虞 宋怀东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对国内1例成骨不全(OI)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及突变效应分析,为研究中国人群的成骨不全基因突变特点提供线索。方法对成骨不全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所在的17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分别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做初步判断,然后用聚... 目的对国内1例成骨不全(OI)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及突变效应分析,为研究中国人群的成骨不全基因突变特点提供线索。方法对成骨不全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所在的17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分别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做初步判断,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致病基因外显子,并测序检出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为COL1A1基因突变,所有患者在该基因的第8个内含子剪切受体位点处为AG→GG(IVS8-2A>G)突变。结论对比COL1A1基因突变数据库,该突变为一新发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1A1基因 突变分析 成骨不全
下载PDF
山西上党地区汉族肤纹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聂晨霞 张海国 +7 位作者 车德才 马红莲 赵双 盖东征 裴陆田 王燕莎 张联珠 武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报道中国中原山西省上党地区汉族群体肤纹模式样本的参数。样本包括500名男性和500名女性。技术分类用《ADA标准-CDA版本》,项目参数用《CDA标准》。分析了指纹总嵴线数(TFRC)、指三角a和b间嵴线数(a-bRC)、手掌轴三角t到指三角a和d角度... 报道中国中原山西省上党地区汉族群体肤纹模式样本的参数。样本包括500名男性和500名女性。技术分类用《ADA标准-CDA版本》,项目参数用《CDA标准》。分析了指纹总嵴线数(TFRC)、指三角a和b间嵴线数(a-bRC)、手掌轴三角t到指三角a和d角度(atd)、轴三角t百分距离(tPD)、指纹、指间纹、手大小鱼际、猿线、指三角等项目的二级模式样本。还分析了同名指指纹对应的情况,非随机组合的现象。山西东南部自古称为"上党",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广大的中原地带的中心区域,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人类聚集生息,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研究中原汉族肤纹参数的较具代表性地域。我们建立中原汉族肤纹的模式样本,为体质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提供较完整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汉族 肤纹 体质人类学
下载PDF
Adiponectin基因剔除LacZ基因敲入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2
作者 任维华 李西华 +10 位作者 王芳 乔建瓯 党素英 孔辉 王龙 陆顺元 孙霞 徐国江 傅继梁 费俭 王铸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6-853,共8页
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及抗动脉硬化等活性.建立adiponectin基因剔除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敲入小鼠模型,可为整体动物水平研究adiponectin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等提供理想工... 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及抗动脉硬化等活性.建立adiponectin基因剔除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敲入小鼠模型,可为整体动物水平研究adiponectin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等提供理想工具.根据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adiponectin基因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及敲入策略,在adiponectin基因第2和第3号外显子剔除的同时,在其ATG和信号肽序列后顺接LacZ基因完整编码序列,构建完成了Adipo-LacZ-XpPNT基因剔除质粒.通过电穿孔将打靶质粒转入ES细胞,以G418和ganciclovir进行药物筛选,获得药物抗性的ES细胞克隆,PCR和DNA印迹鉴定出正确同源重组克隆.将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注入小鼠囊胚得到嵌合体小鼠,嵌合体小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产生杂合子小鼠,杂合子间交配获得adiponectin基因剔除LacZ基因敲入纯合子小鼠.经RT-PCR、RNA印迹和ELISA检测证实纯合子小鼠脂肪和血清中adiponectin基因表达呈阴性.RT-PCR、RNA印迹及蛋白质印迹检测发现,LacZ基因在突变小鼠脂肪组织中有特异性表达,其表达谱与内源性adiponectin基因的表达谱一致.但在脂肪组织及外周血中未能检测到LacZ活性,且血清中LacZ蛋白亦呈阴性.由此成功建立了adiponectin基因完全灭活及LacZ基因以内源性adiponectin基因表达谱表达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PONECTIN 基因剔除 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 基因敲入
下载PDF
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3
作者 时洪凯 王毅 +1 位作者 陈燕 陆振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建立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方法:用雄性Ap^(Mn/+)基因突变小鼠与雌性BubR1^(+/-)基因敲除小鼠交配。得到的子代小鼠,按基因型分为Wild Type,BubR1^(+/-),Apc(Mn/+),和BubR^(1+/-)Apc(Mn/+4)组,每组7只,观察各组肠组织肿瘤数目... 目的:建立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方法:用雄性Ap^(Mn/+)基因突变小鼠与雌性BubR1^(+/-)基因敲除小鼠交配。得到的子代小鼠,按基因型分为Wild Type,BubR1^(+/-),Apc(Mn/+),和BubR^(1+/-)Apc(Mn/+4)组,每组7只,观察各组肠组织肿瘤数目、大小和位置,行HE染色后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各组结直肠β-catenin的表达。结果:①BubR1^(+/-)Apc(Mn/+)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较Apc(Mn/+)组有显著差异(P=0.008)。②BubR1或Apc单独缺失组小鼠结直肠中β-catenin蛋白除在细胞膜表达外,在细胞质也有弱阳性表达;而BubR1^(+/-)Apc(Mn/+)组小鼠结直肠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多为细胞质表达和(或)膜浆共表达,部分合并细胞核表达。结论建立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对于筛选抗肿瘤药物和研究肿瘤发生机制具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基因 APC 基因 BubR1 动物模型
下载PDF
MUC1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轶群 包家林 +2 位作者 徐明 裔海鹰 黄雷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1-785,共5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强阳性表达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中对指导预后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3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将乳腺癌分为四个免疫表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免疫表型中MUC1...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强阳性表达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中对指导预后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3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将乳腺癌分为四个免疫表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免疫表型中MUC1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5例乳腺癌患者中MUC1强阳性表达率为46.3%,MUC1强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强阳性表达者,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35例乳腺癌中ER+/PR+、HER2-型130例,ER+/PR+、HER2+型64例,ER-、PR-、HER2+型67例,ER-、PR-、HER2-型74例;MUC1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56.3%、32.8%和27.0%,MUC1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免疫表型相关(P<0.01)。预后分组分析表明ER+/PR+、HER2-型,ER-、PR-、HER2+型乳腺癌患者中,MUC1强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强阳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1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免疫表型相关,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ER+/PR+、HER2-型及ER-、PR-、HER2+型乳腺癌中MUC1强阳性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黏蛋白1 免疫表型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RIG-I基因剔除小鼠表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岳平 张丽君 +6 位作者 张梅 金月娥 柳子星 张洪信 陆顺元 孔辉 王铸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6-840,共5页
目的通过对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I基因)剔除小鼠表型的分析,在整体动物水平揭示RIG-Ⅰ的生物学功能。方法Northern blotting和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组织中RIG-I基因的表达;对小鼠的表型分析包括体质量的测量、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代... 目的通过对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I基因)剔除小鼠表型的分析,在整体动物水平揭示RIG-Ⅰ的生物学功能。方法Northern blotting和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组织中RIG-I基因的表达;对小鼠的表型分析包括体质量的测量、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代谢指标测定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RIG-Ⅰ在小鼠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但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RIG-Ⅰ基因剔除后,小鼠未见明显发育异常;无明显预期的粒系分化受阻表现;但RIG-Ⅰ基因剔除小鼠外周血相中的粒/淋比明显倒置,且对条件性致病菌易感。结论RIG-Ⅰ在小鼠抗细菌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 细菌感染 基因剔除小鼠
下载PDF
有丝分裂检验点基因BubR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时洪凯 陆振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1110-1112,1115,共4页
BubR1是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有丝分裂检查点基因家族Mad3的同源基因,其编码蛋白BubR1是一个多结构域蛋白,在监测细胞有丝分裂前中期向后期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BubR1可以通过自身或作为MCC的成分抑制APC的活性,从APC隔离Cdc20或... BubR1是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有丝分裂检查点基因家族Mad3的同源基因,其编码蛋白BubR1是一个多结构域蛋白,在监测细胞有丝分裂前中期向后期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BubR1可以通过自身或作为MCC的成分抑制APC的活性,从APC隔离Cdc20或者通过连接到微管驱动蛋白cENP—E,激活有丝分裂检查点信号级联放大。近年来关于BubR1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理等研究工作颇为引人关注。这些研究表明:人BUBR11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5q14-21,其编码蛋白BubR1在整个有丝分裂中聚集在外层动粒板;BubR1缺陷导致对DNA损伤的妥协反应,它的完全切除导致大量细胞凋亡甚至胚胎致死;BubR1单基因剔除可增强剔除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肿瘤发生;BubR1表达减少至10%的导致一系列早老相关的表型出现;BubR1+/-Apcmin/+复合突变提示BubR1和Apc相互作用调节中期一后期转化,这一反常现象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基因组稳定性、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作用。本文将对BubR1蛋白就以上内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检点 BUBR1 肿瘤 衰老
下载PDF
GABA-C受体/通道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晓萍 陆振虞 《生命科学》 CSCD 2007年第4期451-455,共5页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GABA-C受体/通道在视网膜中功能的研究报道,但近年来发现它在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外的组织,如丘脑、海马、垂体、脊髓、小脑和胃肠道等也有表达并参与了相关激素的调控。本文将主要叙述GABA-C受体/通道在分子结构、分布和...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GABA-C受体/通道在视网膜中功能的研究报道,但近年来发现它在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外的组织,如丘脑、海马、垂体、脊髓、小脑和胃肠道等也有表达并参与了相关激素的调控。本文将主要叙述GABA-C受体/通道在分子结构、分布和药理学特性方面较新的研究进展及参与相关激素包括褪黑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调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C受体/通道 GABA ρ亚单位 激素调控
下载PDF
免疫荧光法检测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晓萍 陈燕 +3 位作者 姚怡心 李西华 沈淑坤 陆振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810-813,共4页
目的:观察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情况。方法:出生7d的129Sv/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置(75±2)%高氧环境、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对照组置(23±2)℃空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 目的:观察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情况。方法:出生7d的129Sv/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置(75±2)%高氧环境、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对照组置(23±2)℃空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17d在视网膜平铺片及冰切片上通过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比较两组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差异,并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出生后第17d实验组视网膜出现无血管区域,新生血管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星型胶质细胞增多、密集,与相邻的血管间的联系紧密,其小胶质细胞出现活化和增殖,突起少而短,并有胞体肿胀现象;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存在细胞凋亡。结论:(75±2)%高氧环境、室温(23±2)℃成功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 新生血管形成 星型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凋亡
下载PDF
染色体复杂易位46,XY,t(2;8),t(4;13)一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彩君 申琳 +3 位作者 张丽君 任海燕 狄文 顾鸣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266-266,共1页
病例:男,30岁,外表未见异常,智力正常,现在IT行业工作。患者结婚3年余,婚后其妻怀孕2次,第1次孕50d自然流产,第2次孕40d经生化检查证实已妊娠,但不久流产。因担心存在染色体异常,曾在当地医院作染色体检查,结果为46,XY,t(2;13)。... 病例:男,30岁,外表未见异常,智力正常,现在IT行业工作。患者结婚3年余,婚后其妻怀孕2次,第1次孕50d自然流产,第2次孕40d经生化检查证实已妊娠,但不久流产。因担心存在染色体异常,曾在当地医院作染色体检查,结果为46,XY,t(2;13)。由于患者对检查结果表示怀疑遂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畸变 复杂易位 诊断
下载PDF
TAFA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莲花 陈燕 +4 位作者 麻孙恺 迟俊 匡颖 顾鸣敏 王铸钢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0年第5期322-328,共7页
目的 建立TAFA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在体研究TAFA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发育的关系创造条件. 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确定小鼠TAFA2基因组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策略,构建基因剔除载体pBR322-MK-MCS-TAFA2,以电穿孔... 目的 建立TAFA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在体研究TAFA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发育的关系创造条件. 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确定小鼠TAFA2基因组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策略,构建基因剔除载体pBR322-MK-MCS-TAFA2,以电穿孔方法将基因剔除载体导入ES细胞,用G418和Ganciclovoir进行正负筛选,获得双抗性克隆,PCR鉴定出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 结果 同源重组的ES细胞注入小鼠囊胚后获得嵌合体小鼠,嵌合体小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后获得Aguoti(野生型)毛色的小鼠41只,其中14只为TAFA2基因剔除杂合子小鼠,阳性率为34.1%.在雌、雄杂合子小鼠交配的后代中获得纯合子小鼠,初步的表型观察未发现TAFA2基因剔除小鼠出现异常改变. 结论 已成功建立了TAFA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其中纯合子小鼠未出现胚胎致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FA2基因 脑组织特异表达基因 基因剔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