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1
作者 赵思达 郭娟 +1 位作者 赵佑山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19,共8页
目的:探索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者及MDS患者的骨髓MSC,CCK-8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SC增殖活性的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荧光检测试剂盒及Weste... 目的:探索西达本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者及MDS患者的骨髓MSC,CCK-8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SC增殖活性的影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荧光检测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检测西达本胺对MSC中HDAC的影响。对MSC成骨诱导分化,在d 3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d 21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在d 7和21分别检测成骨相关早期及后期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西达本胺对MSC成骨关键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MSC增殖受到抑制,但低浓度(1μmol/L)西达本胺对MSC无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抑制HDAC活性。在正常对照组及MDS患者的骨髓MSC中,西达本胺(1μmol/L)可以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钙结节形成及上调成骨基因的mRNA表达,从而恢复MDS患者MSC较正常对照组MSC减弱的成骨分化能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促成骨作用可能与RUNX2表达的上调有关。结论:西达本胺可以抑制MDS-MSC的HDAC活性,上调成骨转录因子RUNX2表达,促进MDS-MSC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达本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下载PDF
202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宋陆茜 常春康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组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不同分型的MDS患者,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各异,加上历史上不同分型系统及版本的迭代,对其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组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不同分型的MDS患者,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各异,加上历史上不同分型系统及版本的迭代,对其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于2022年9月发布了2023年第1版NCCN的MDS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是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和最新研究进展而制定的MDS临床实践标准,其受到全球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许多临床医师对MDS的认识不足,与国际MDS诊断及治疗水平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对该指南发布内容进行解读,并与既往相关指南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诊断 预后 指南 解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成分输血及部分输血反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文皓 赵佑山 +1 位作者 肖超 常春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s,MDS)患者输血及输血反应以实现单病种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MDS输血患者诊疗信息,包括成分输血(悬浮红细胞和/或单采血小板)及输血反应。结果799例...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s,MDS)患者输血及输血反应以实现单病种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MDS输血患者诊疗信息,包括成分输血(悬浮红细胞和/或单采血小板)及输血反应。结果799例MDS患者平均输注红细胞(27.46±43.11)单位,血小板(16.41±24.81)单位,输血量与性别和血型无关。输血反应发生率18.27%(146/799)。最常见的依次为迟发性血型血清学反应(delayed serologic transfusion reaction,DSTR)9.01%(72/799)、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76%(38/799)和过敏反应4.38%(35/799)。与全体入组输血患者相比,DSTR女性多见(P<0.05),年龄较大,RBC用量较高(P均<0.01);86.11%为Rh系统(62/72),40.28%含有≥2个抗体(29/72);部分患者DSTR产生时间与RBC输注量无关。结论MDS输血患者人均输血量高、输血反应尤其是DSTR风险较大。建议为MDS患者制定严格限制输血计划,并使用Rh表型匹配红细胞血液制品。探讨MDS患者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有助于为DSTR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措施并可适当调整抗体筛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成分输血 输血反应 迟发性血型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与预后分层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多尔 常春康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5期494-500,共7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组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不同分型的MDS患者,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各异,加上历史上不同分型系统及版本的迭代,对其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血液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组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不同分型的MDS患者,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各异,加上历史上不同分型系统及版本的迭代,对其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来那度胺、罗特西普、维奈克拉等药物的使用,近年来MDS分型标准与预后积分系统在不断完善细化。在2016年WHO分型标准中,首次引入了分子相关的分型标准(SF3B1),并对5q-进行了再定义,强调了驱动突变的概念。2022年WHO分型标准则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特征,同时关于SF3B1、5q-的亚型也被保留在2022年的WHO分型标准中,并新增了新的分子相关分型亚型(bi-TP53)。新提出的MDS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the Molecular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M)则在2012年提出的MDS修订版国际预后评分系统(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的基础上,引入了分子突变作为新的积分标准,并结合了既有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使得MD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层更加精准和个体化。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推出和检验技术的提升,IPSS-M必将不断更新,笔者对近些年的MDS分型标准以及预后分层系统的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S分型 WHO标准 ICC标准 IPSS-M系统
下载PDF
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曦 常春康 +3 位作者 张征 赵佑山 肖超 李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5-1138,共4页
本研究探讨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检测BMD在双磷酸盐治疗MM骨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53例MM患者(33例初治、10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分为2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20例,两组患者化... 本研究探讨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检测BMD在双磷酸盐治疗MM骨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53例MM患者(33例初治、10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分为2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20例,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采用HologicQDR2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L4椎体及左股骨近端的BMD值。结果表明,由于样本量较小,且为随机抽取,治疗前2组BMD略有差异,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和腰椎的BMD值略低于单纯化疗组,左股骨颈BMD值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个月后2组间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全身、腰椎及左股骨近端的B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而单纯化疗组全身及腰椎的BMD与治疗前相比反而有所下降(P<0.01),但左股骨近端BMD值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化疗对MM患者BMD有良好的作用,检测BMD简便易行,是监测双膦酸盐治疗MM骨病的敏感指标,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密度 双磷酸盐 化疗
下载PDF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曦 孟月生 常春康 《癌症进展》 2010年第6期562-567,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溶骨性骨损害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大约有54.9%的患者首诊主诉为骨痛,80%的患者X线示骨骼异常,包括病理性骨折、...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溶骨性骨损害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大约有54.9%的患者首诊主诉为骨痛,80%的患者X线示骨骼异常,包括病理性骨折、弥漫性骨质疏松、溶骨改变。近年来随着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出现,使得患者的骨损害情况得以简便、快速,有效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
下载PDF
线粒体DN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倩乔 李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12-716,共5页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内的呼吸链复合物,mtDNA突变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发现的mtDNA突变可能从铁代谢障碍、基因不稳定以及造血干细胞凋亡等方面参与MDS的发病过程。...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内的呼吸链复合物,mtDNA突变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发现的mtDNA突变可能从铁代谢障碍、基因不稳定以及造血干细胞凋亡等方面参与MDS的发病过程。本文就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线粒体DNA突变和线粒体突变在MDS发病中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线粒体DNA 线粒体
下载PDF
低剂量索拉非尼联合全反式维A酸诱导野生型Fms样酪氨酸激酶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昊 奚会民 +1 位作者 李璐 蔡循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6期428-434,共7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索拉非尼与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对野生型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 like tyrosine kinase3,FLT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效应及机制。方法:以野生型FLT3的AML细胞系... 目的:研究低剂量索拉非尼与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对野生型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 like tyrosine kinase3,FLT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效应及机制。方法:以野生型FLT3的AML细胞系HL-60、U937以及ATRA耐药的HL-60细胞系——HL-60Res为体外模型,以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和形态学观察评估细胞分化;应用蛋白质印迹法研究Raf蛋白激酶、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EK)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活化状态、PU.1、C/增强子结合蛋白(enhancer-binding protein,EBP)β和C/EBPε的蛋白含量。结果:低剂量(0.1~0.5μmol/L)索拉非尼促进ATRA诱导HL-60、U937和HL-60Res 3株细胞系分化。两药联合活化Raf、MEK和ERK,并上调PU.1、C/EBPβ和C/EBPε的蛋白含量,MEK的特异性抑制剂曲美替尼可抑制两药诱导的细胞分化、MEK/ERK活化以及PU.1、C/EBPβ和C/EBPε的蛋白含量上调。结论:索拉非尼与ATRA联合,通过Raf/MEK/ERK通路上调PU.1、C/EBPβ和C/EBPε的蛋白含量,诱导野生型FLT3的AML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非尼 全反式维A酸 细胞分化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RUNX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凡环 吴凌云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3年第9期573-576,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在MDS中发现了多种类型基因突变。在与转录相关基因中,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RUNX1是转录核心结合因子家族的成员,是正常造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在MDS中发现了多种类型基因突变。在与转录相关基因中,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RUNX1是转录核心结合因子家族的成员,是正常造血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RUNX1突变可导致转录活性下降以及与DNA结合障碍。近年来研究表明,RUNX1突变是MD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伴有RUNX1突变的MDS患者可能有更高的白血病转化风险以及较短的总生存期。文章就伴RUNX1突变MDS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突变 RUNX1 基因 预后
原文传递
双膦酸盐联合传统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曦 常春康 +4 位作者 吴凌云 张征 周立宇 肖超 李晓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中的临床意义,并了解双膦酸盐对MM溶骨性骨病的治疗作用。方法53例MM患者(初治33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10例)分为两组:氯膦... 目的探讨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中的临床意义,并了解双膦酸盐对MM溶骨性骨病的治疗作用。方法53例MM患者(初治33例、复发难治10例、平台期10例)分为两组:氯膦酸盐联合化疗组(简称治疗组)33例,单纯化疗组(简称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uNTX浓度,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BAP浓度。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uNTX水平分别为(173.74±14.55)μg/L和(129.79±12.1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为(85.71±8.2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59±12.43)μg/L](P〈0.05)。同时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P=0.045)、治疗后6个月(P〈0.0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sBAP水平分别为(4.78±0.55)μg/L和(8.42±1.32)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为(16.01±0.5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9.62±1.29)μg/L](P〈0.01)。同时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代谢标志物uNTX、sBAP是临床了解MM患者溶骨性骨病的早期敏感指标。同时,双膦酸盐可以减轻MM患者骨质的降解代谢,促进其合成代谢,对MM溶骨性骨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溶骨性骨病 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