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翔 李金辉 +8 位作者 许建荣 程杰军 张庆 吴华伟 严赟琦 周孝雯 曾帅 马鋆 陈胜良 《胃肠病学》 2016年第4期197-201,共5页
背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再出血的预防是该病的治疗重点。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背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再出血的预防是该病的治疗重点。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1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PTVE联合PSE术,术前、术后行门静脉系统多普勒超声和血常规检查,记录超声血流变化和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年,观察再出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TVE联合PSE术后,患者门静脉主干较术前明显变细,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术后3个月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仍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0.0%,其中1例复查见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0%。该例患者术后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予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PTVE联合PSE术能有效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出血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金辉 陈翔 +2 位作者 颜秀娟 李海 陈胜良 《胃肠病学》 2017年第4期214-217,共4页
背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的:评价血小板计数(PC)/脾脏长径(SD)比值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人群中预测EV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 背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的:评价血小板计数(PC)/脾脏长径(SD)比值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人群中预测EV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1例CHB肝硬化合并EV患者,同期32例不伴EV的CHB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患者接受上消化道内镜、常规实验室指标和腹部B超检查,采集相应数据。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V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以ROC曲线评价PC/SD比值对EV的预测效能。结果:EV组PC/SD比值明显低于非E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8.2±327.0对1 105.9±426.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SD比值与EV的存在独立相关(OR=57.29,95%CI:15~21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PC/SD比值预测EV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最佳界值为842,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75.0%、90.7%和64.9%。结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指标,PC/SD比值用于CHB肝硬化合并EV的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使大部分非EV患者免于不必要的内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脾脏长径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预测
下载PDF
MicroRNA-129通过靶向调控HMGA2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金辉 陈翔 +2 位作者 颜秀娟 李海 陈胜良 《胃肠病学》 2017年第7期390-395,共6页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miR-12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但其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仍不明确。目的:探讨miR-129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miR-12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但其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仍不明确。目的:探讨miR-129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收集8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培养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和不同的胃癌细胞株,以q PCR法检测miR-129表达。将miR-129 mimic或miR-NC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转染HMGA2过表达质粒。以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情况,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miR-129表达与HMGA2表达的相关性,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荧光素酶活性,q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miR-129、HMGA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129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相比,各胃癌细胞株中miR-129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miR-NC组相比,miR-129 mimic组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胃癌组织中HMGA2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并与miR-129表达呈负相关(r=-0.543 9,P<0.01)。野生型miR-129 mimic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P<0.05);转染miR-129 mimic后HMGA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miR-129+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29 mimic+HMGA2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129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其可通过下调HMGA2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RNAS HMGA2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RPR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丽 连敏 +1 位作者 陈胜良 马雄 《肝脏》 2017年第6期526-528,共3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74例,观察不同病情患者RPR值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常用实验...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74例,观察不同病情患者RPR值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判断RPR对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RP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RPR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r=0.459,P<0.05),与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5、-0.627、-0.435(P<0.05);ROC分析显示,RPR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881,与FIB-4(0.86)相似(P>0.05),显著高于AAR(0.731)、APRI(0.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R水平有助于HBV相关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RPR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促进人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蛋白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丽 卞兆连 +3 位作者 连敏 王绮夏 陈胜良 马雄 《胃肠病学》 2016年第12期714-718,共5页
背景: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最重要的效应因子,可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前期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L-17阳性表达细... 背景: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最重要的效应因子,可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前期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L-17阳性表达细胞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然而IL-17引起肝纤维化的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IL-17对人HSC细胞株LX2活化和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IL-17处理人HSC细胞株LX2,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Col-Ⅲ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结果:LX2细胞活力随IL-17浓度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处理组(100 ng/mL)α-SMA、Col-Ⅰ、Col-Ⅲ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随着IL-17浓度的增加,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逐渐增高。结论:IL-17可促进HSC活化以及Col-Ⅰ、Col-Ⅲ表达,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肝星状细胞 细胞增殖 纤维化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下载PDF
克罗恩病CNTNAP3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意义
6
作者 黄美兰 乔宇琪 +4 位作者 沈骏 蔡晨雯 徐锡涛 陈胜良 冉志华 《胃肠病学》 2017年第6期325-330,共6页
背景:DNA拷贝数变异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可能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的:探讨CNTNAP3基因在克罗恩病(CD)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 背景:DNA拷贝数变异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可能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的:探讨CNTNAP3基因在克罗恩病(CD)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101例,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集CD患者外周血或肠黏膜标本,以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 CGH,n=8)和荧光定量PCR(n=93)筛选、验证CNTNAP3基因拷贝数变异,ELISA法(n=55)检测CNTNAP3编码蛋白表达。结果:a CGH检测显示初发CD患者染色体9p13区域(含CNTNAP3基因)存在大片段拷贝数扩增;荧光定量PCR验证并确认CD组外周血CNTNAP3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非激素治疗组差异更为明显(208 616.4±126 984.7和233 453.3±113 520.8对161 750.2±53 940.3,P<0.05和P<0.01)。在各项CD临床参数中,仅吸烟史与CNTNAP3基因拷贝数扩增显著相关(P<0.05),但拷贝数明显扩增者的血浆CNTNAP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简化CD内镜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CNTNAP3基因拷贝数扩增可能参与了中国CD人群的发病,激素治疗和吸烟可能是影响该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因素;血浆CNTNAP3水平不能用于区分CD患者与健康人。本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DNA拷贝数变异 CNTNAP3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
下载PDF
脊髓背根神经节内BK_(Ca)参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颜秀娟 陈胜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92-1895,共4页
持续存在的消化道黏膜低度炎症是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内脏高敏感是PI-IBS症状产生的核心机制。脊髓传入神经通路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所致感觉易化是内脏伤害性感受异常的最关键动因,但其机制未明。综合... 持续存在的消化道黏膜低度炎症是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内脏高敏感是PI-IBS症状产生的核心机制。脊髓传入神经通路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所致感觉易化是内脏伤害性感受异常的最关键动因,但其机制未明。综合新近研究提示,慢性炎症状态下,脊髓传入神经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细胞膜处的大电导Ca^(2+)激活K^(+)通道(BK_(Ca))可通过改变神经元兴奋性而参与胃肠内脏感觉的调控,在PI-IBS内脏高敏感反应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肠黏膜炎症 脊髓背根神经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