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丽帆 马亚楠 +19 位作者 邹小青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吴华香 武丽君 李鸿斌 张志毅 陈盛 朱平 张缪佳 齐文成 刘毅 刘花香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715例。应用T-SPOT.TB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体质量指数、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病既往史,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风湿免疫病诊断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3715例研究对象T-SPOT.TB检测阳性者有672例(18.1%,95%CI:16.9%~19.3%)。不同风湿免疫病病种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3,P<0.001),白塞综合征患者检测阳性率最高(44.4%,32/7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阳性率最低(8.9%,4/45)。男性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23.6%(168/711),明显高于女性(16.8%,504/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3,P<0.001)。不同年龄组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9,P<0.001),51~6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24.8%,143/577),16~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8.1%,13/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aOR=1.81,95%CI:1.48~2.23),吸烟≥21支/d(aOR=1.66,95%CI:1.15~2.40),有结核病既往史(aOR=3.88,95%CI:2.71~5.57),患白塞综合征(aOR=3.00,95%CI:1.70~5.28)是T-SPOT.TB检测阳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大剂量激素(aOR=0.67,95%CI:0.47~0.96)或生物制剂(aOR=0.55,95%CI:0.36~0.84),淋巴细胞计数偏低(aOR=0.39,95%CI:0.25~0.62),低蛋白血症(aOR=0.72,95%CI:0.52~0.99),以及患多发性肌炎/皮肌炎(aOR=0.54,95%CI:0.29~0.99)、系统性红斑狼疮(aOR=0.75,95%CI:0.57~0.99)是T-SPOT.TB检测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总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各病种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明显。当患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低蛋白血症,以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警惕假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分枝杆菌 结核 感染 免疫学技术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免疫学与医学硕士生培养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洋 吕良敬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免疫学因其与其他学科的广泛交叉和渗透的特点以及免疫学技术在科学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治等多方面的应用而成为尤为重要的一门桥梁学科,是大多数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但是,免疫学概念抽象,难以理解,许多免疫反应步骤繁多。
关键词 免疫学 医学硕士研究生 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 临床诊治
下载PDF
康复治疗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慧 孔莉 陈晓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由炎症驱动的关节功能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僵直,严重者导致身体的残疾,同时增加罹患关节外疾病的风险。康复治疗技术是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干预措施,包括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以...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由炎症驱动的关节功能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僵直,严重者导致身体的残疾,同时增加罹患关节外疾病的风险。康复治疗技术是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干预措施,包括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以及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方式在改善RA症状和缓解炎症方面的有效性逐渐得到证实。运动疗法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改善心理健康等。作业疗法可以使患者适应患病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综述
下载PDF
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周萌萌 蔡斌 +4 位作者 张朝阳 闫凝慧 张雪靓 陈盛 郭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接受托法替布治疗的RA患者65例纳入研究,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相... 目的探讨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接受托法替布治疗的RA患者65例纳入研究,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随访时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计算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DAS28-ESR)和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结果共45例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4周、12周、24周,患者DAS28-ES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3例(6.67%),包括感染2例,头痛1例。治疗后24周,使用生物制剂失败组患者DAS28-ESR为3.18±0.98,未使用生物制剂组患者DAS28-ESR为3.12±0.73,两组患者DAS28-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结论托法替布治疗RA安全有效,既往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并不影响托法替布对RA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托法替布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B淋巴细胞靶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姜彬 陈盛 王元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物靶向治疗 B淋巴细胞 抗肿瘤坏死因子 抗体产生细胞 清除治疗 前体细胞 超敏反应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吕遐 徐晓璐 +6 位作者 任海涛 刘曼歌 赵燕环 范思远 朱以诚 崔丽英 关鸿志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4-218,223,共6页
目的观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发病机制的联系。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50例,同时收集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与非炎... 目的观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发病机制的联系。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50例,同时收集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与非炎性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与血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及血清CXC趋化因子13(C-X-C motif chemokine 13,CXCL13)、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诱导增值配体(a proliferation inducing ligand,APRIL)、白细胞介素6(IL-6)、CXC趋化因子10(C-X-C motif chemokine 10,CXCL10)水平。比较各组患者间脑脊液及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并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炎性疾病对照组比较,抗NMDAR脑炎组脑脊液CXCL13、CXCL10水平升高(均P<0.01),脑脊液APRIL水平和血清CXCL10、BAFF水平下降(P<0.01或P<0.05)。与炎性脱髓鞘疾病对照组比较,抗NMDAR脑炎组脑脊液CXCL10水平升高(P<0.05),而脑脊液CXCL13、APRIL水平无统计学改变(均P>0.05)。脑炎患者急性期时脑脊液CXCL13和IL-6水平高于缓解期(P=0.050,P=0.041),且脑脊液和血清BAFF水平均高于缓解期(P=0.014,P=0.022)。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CXLC13、CXCL10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451,P=0.002;r=0.316,P=0.039),与治疗与否呈负相关(r=-0.465,P=0.001;r=-0.409,P=0.007),脑脊液CXCL10水平与急性期最高mRS评分呈正相关(r=0.326,P=0.033),IL-6水平与淋巴细胞炎症相关(r=0.423,P=0.006)。结论脑脊液CXCL13、BAFF、IL-6和血清BAFF是评估抗NMDAR脑炎病情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提示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以B细胞激活、抗体生成为主导,T细胞亦发挥辅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细胞因子 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姝玉 胡大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ON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高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方法对32例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抽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SLE患者作对照,分为股骨头坏死组和...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ON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高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方法对32例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抽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SLE患者作对照,分为股骨头坏死组和非股骨头坏死组,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脏器累及、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等特点。结果合并有ONF的SLE患者比无ONF组在临床上以网状青斑与雷诺现象更常见,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激素的起始剂量、每日最高剂量、累积用量与ONF发病无明显相关,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与ONF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血脂水平、SLEDAI积分、有无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均与ONF发生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以血管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其脉管系统对激素敏感性增加,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容易并发O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抗心磷脂抗体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
下载PDF
抗ABCA1自身抗体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曾婷 周文静 +3 位作者 李树杰 邹玉琼 吴美芳 杨程德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5,共5页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抗体及探讨其致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75份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自身抗体。75份性别年龄匹配正常人血清为对照。观察抗ABCA1抗体阳性患...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抗体及探讨其致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75份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自身抗体。75份性别年龄匹配正常人血清为对照。观察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gG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中存在抗ABCA1抗体,阳性率为29.3%,正常人中无一阳性(P<0.05)。SLE有斑块组的抗ABCA1抗体阳性率高于SLE无斑块组(43.8%和16.3%,P<0.05)。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SLE患者IgG体外可抑制THP-1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抑制率最高可达28.7%,正常人IgG抑制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表明,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IgG在体外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从而促进SLE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抗体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大动脉炎诊断及活动性评价中国专家调查 被引量:6
9
作者 戴晓敏 董智慧 +20 位作者 陈盛 程永静 达展云 戴生明 董静 侯勇 李芬 刘晓兵 梅轶芳 青玉凤 施春花 史伟浩 舒强 王勇 温鸿雁 徐健 徐胜前 薛静 叶霜 朱剑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诊断 疾病活动性 中国 专家调查
下载PDF
硬皮病患者手指高分辨率MR血管成像的研究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薇 许建荣 +2 位作者 路清 叶霜 刘晓晟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3D-TOFMR血管成像在硬皮病患者手指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30例硬皮病患者(平均年龄35.4±8.9岁,平均发生雷诺现象时间3.2±2.7年),7例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30.7±3.5岁),在3.0T磁共振机器上进行...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3D-TOFMR血管成像在硬皮病患者手指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30例硬皮病患者(平均年龄35.4±8.9岁,平均发生雷诺现象时间3.2±2.7年),7例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30.7±3.5岁),在3.0T磁共振机器上进行高分辨率3D-TOF序列扫描并进行血管重建(TR/TE=19/4.4ms,FA=15°,层厚=1mm),扫描时间为8分22秒。两名高年资磁共振医师对成像效果、血管显影数量和血管横断面积进行测量和评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MRA对硬皮病患者血管成像的价值,并对硬皮病患者的血管受累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我们评价了除外大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两侧的共8支指动脉,硬皮病(SSc)组的总的血管显示率为47.58%,第5支指动脉是最少受累的血管,总的显示率为70.97%。统计学分析显示:第1支血管(P=0.058)和第3支血管(P=0.093)的动脉直径在两组对照中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MRA手指血管成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来评价硬皮病患者手指动脉的受累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MR微血管成像 多层面重建 3D-TOF 指固有动脉 硬皮病 雷诺氏征 血管异常
下载PDF
IL-23R基因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晓云 沈南 王元 《安徽医学》 2009年第7期804-806,共3页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IL-23R的表达和调节作用。方法分别抽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n=61)和正常对照者(n=40)外周静脉血1ml,以Trizol(invitrogen)法抽提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IL-23R的表达和调节作用。方法分别抽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n=61)和正常对照者(n=40)外周静脉血1ml,以Trizol(invitrogen)法抽提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其IL-23R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以内参基因标化。以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标(BASDAI)作为病情评估标准,;≤4分为病情稳定,≥5分为病情活动,将AS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比较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病情活动组与稳定组的IL-23R mRNA表达水平。结果AS组的IL-23R mRNA表达水平(0.98±0.8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6±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活动组表达水平(0.97±1.02)与稳定组(0.99±0.7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4)。结论IL-23R基因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高表达,可能是AS新的发病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会发现AS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IL-23R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SLE患者抗载脂蛋白A-I抗体的检测及其对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树杰 陈晓翔 +4 位作者 钱捷 曾婷 顾越英 陈顺乐 杨程德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中抗载脂蛋白A-I(Apo A-I)抗体的阳性率及其可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75例SLE患者抗Apo A-I抗体,以64例正常人为对照;用抑制试验研究Apo A-I aa74- 105肽段能否抑制抗A...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中抗载脂蛋白A-I(Apo A-I)抗体的阳性率及其可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75例SLE患者抗Apo A-I抗体,以64例正常人为对照;用抑制试验研究Apo A-I aa74- 105肽段能否抑制抗ApoA-I多抗和单抗IS4与Apo A-I的结合;并观察抗Apo A-I多抗和单抗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SLE患者中存在抗Apo A-I抗体,阳性率为16.6%;肽段aa74-105能够抑制抗Apo A-I抗体与Apo A-I的结合;抗Apo A-I抗体在体外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实验表明,SLE患者的抗Apo A-I抗体可能通过和Apo A-I功能区中的部分氨基酸结合,影响Apo A-I的功能而抑制细胞胆固醇流出,促进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A—I 动脉粥样硬化 抗体 狼疮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春燕 李挺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7-40,859,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SLE患者中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易感因素。结果 257例患者中真菌感染率15.18%,与大剂量激素使用、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减少、使用免疫...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SLE患者中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易感因素。结果 257例患者中真菌感染率15.18%,与大剂量激素使用、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3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具有相关性,与免疫抑制剂的药物选择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为: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生素[OR=14.51,95%CI(6.18,34.09)]、大剂量激素[OR=4.92,95%CI(1.71,14.12)]、使用免疫抑制剂[OR=2.75,95%CI(1.09,6.93)]。结论 SLE易并发真菌感染,表现不典型,危险因素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神经精神狼疮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晓晔 顾越英 王元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07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在治疗上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目前多为经验化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因发病机制和神经系统表现轻重而有差异。联合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神经精神狼疮有效而不增加毒副作用,环磷酰胺的冲击治疗对重症和难治病... 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在治疗上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目前多为经验化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因发病机制和神经系统表现轻重而有差异。联合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神经精神狼疮有效而不增加毒副作用,环磷酰胺的冲击治疗对重症和难治病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性 治疗策略
下载PDF
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CL15识别的表位
15
作者 陈晓翔 张宇杲 +5 位作者 杨程德 顾越英 吕良敬 叶萍 王元 陈顺乐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7-301,共5页
鉴定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来源的抗纤溶酶单抗CL15所识别的结构域,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对CL15进行表位分析。使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克隆并纯化了纤溶酶的结构域,ELISA方法检测CL15对天然纤溶酶和微小纤溶酶的结合能力。根据CL1... 鉴定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来源的抗纤溶酶单抗CL15所识别的结构域,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对CL15进行表位分析。使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克隆并纯化了纤溶酶的结构域,ELISA方法检测CL15对天然纤溶酶和微小纤溶酶的结合能力。根据CL15的抗体的互补区(CDR)的已知序列,在PBD蛋白库中进行同源比较,获得了同源性较高的单抗IMFA的Fab段的晶状结构,用计算机软件把CL15的CDR区序列优化进入IMFA后,根据结构域的空间结构与CL15进行对接。结果,高亲和力结合纤溶酶的单抗CL15识别纤溶酶的结构域,通过对CL15的晶体结构的同源模建,计算机模拟与微小纤溶酶结合,CL15在纤溶酶的酶活性区的606~789中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存在表位为空问构象,能将纤溶酶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屏蔽。CL15能识别微小纤溶酶,抗原表位在纤溶酶的丝氨酸的活性中心区域。CL15能阻断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中心的关键氨基酸,降低纤溶酶的活性,可能是最终导致抗磷脂综合征病人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位 生物信息学 纤溶酶 抗磷脂综合征
下载PDF
血清IgG4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该病的眼部表现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慧敏 王晓栋 +3 位作者 叶霜 华静 王琴 李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71-1876,共6页
目的评价血清IgG4浓度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并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眼部表现。方法收集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29例,血清IgG4浓度升高的其他疾病患者161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47例,急性胰腺炎15例,原发性肾小球病及肾功能不全61... 目的评价血清IgG4浓度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并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眼部表现。方法收集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29例,血清IgG4浓度升高的其他疾病患者161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47例,急性胰腺炎15例,原发性肾小球病及肾功能不全61例,炎症性肠病38例),正常对照190例;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G4和IgG浓度,比较各疾病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以所有患者的血清IgG4浓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IgG4浓度的诊断价值,并确定其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的最佳临界值。同时对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进行眼科检查,评估其眼部表现。结果 IgG4相关性疾病组血清IgG4浓度与原发性肾小球病及肾功能不全组、炎症性肠病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急性胰腺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ROC曲线分析,当IgG4为2.37 g/L时,Youden指数最大,该诊断界值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4.3%,曲线下面积为0.939。29例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中,2例有眼眶占位性病变,其余患者眼部表现无特异性。结论血清IgG4浓度对于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仅能作为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的依据之一,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的可能;该病眼部表现无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IgG4 诊断价值 眼部表现
下载PDF
痛风能根治吗?
17
作者 张巍 《今日科苑》 2013年第13期84-86,共3页
目前,痛风还不能做到根治。但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使病情达到长期缓解。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只要不累及肾脏,一般对寿命无大的影响。
关键词 风能 生活方式 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 正常人
下载PDF
可溶性fractalkine与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玲 陆晓晔 +4 位作者 王元 郑辉 陈玉强 鲍春德 陈顺乐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2-805,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fractalkine(sFKN)在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NPSLE患者(病例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和脑脊液(CSF),53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对照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清,17例无神经精... 目的探讨可溶性fractalkine(sFKN)在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NPSLE患者(病例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和脑脊液(CSF),53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对照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清,17例无神经精神病变的结缔组织病(noNP-CTD组)、28例排除神经系统炎症的非结缔组织病(非CTD组)的CSF,将病例组分为弥漫性NPSLE(DNPSLE亚组)和局灶性NPSLE(FNPSLE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述标本中的sFKN水平。结果DNPSLE亚组的血清及CSFsFKN均显著高于FNPSLE亚组(P值均<0.01);DNPSLE亚组的CSFIgG显著高于FNPSLE亚组(P<0.01),病例组和SLE对照组的血清sFKN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1)。DNPSLE亚组的CSFsFKN水平显著高于noNP-CTD组和非CTD组(P值均<0.01),而FNPSLE亚组与noNP-CTD组和非CT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治疗后的血清及CSFsFK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分别<0.01、0.05)。病例组和SLE对照组中所有患者的血清sFKN水平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671,P<0.01)。病例组CSFsFKN水平与IgG水平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sFKN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程度的一个指标。检测NPSLE患者血清及CSF的sFKN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从而指导NPSLE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性狼疮 弥漫性 FRACTALKINE
下载PDF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鹅脱氧胆酸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珊 林镇 +7 位作者 沈力冲 范超凡 郭茹茹 徐鸣明 姜林娣 鲍春德 吕良敬 陈晓翔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529,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主动脉周围炎(chronic periaortitis,CP)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探索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在C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为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17例CP患者的临床资料。液... 目的分析慢性主动脉周围炎(chronic periaortitis,CP)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探索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在C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为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17例CP患者的临床资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5例CP患者及各对照组患者血清中CDCA含量。此外,对1例活动期CP患者进行后腹膜穿刺,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IL-6、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F4/80及法尼酯受体(farnesoid-X-receptor,FXR)表达情况。结果 17例CP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5∶1,平均年龄为(62.5±8.4)岁。患者的首发症状有腰痛、腹痛等。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与各对照组患者相比,CP患者血清中CDCA含量明显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脂肪和胶原纤维组织内泡沫细胞样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部位可见IL-6高表达,并有F4/80及FXR的表达。结论 C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起病隐匿,临床特征各异。血清中CDCA降低可能是该疾病的新临床指标。CDCA-FXR/IL-6通路可能在CP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脱氧胆酸 法尼酯受体 白介素6
下载PDF
移动网络技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颖丹 沈晓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0,共4页
回顾国内外文献关于移动网络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形式、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移动网络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移动互联网 疾病管理 健康信息 自我管理 社交媒体平台 应用程序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