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猪胰腺组织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幸嵘 杜霁儒 +2 位作者 翁原驰 王峰 刘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探索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消融猪胰腺组织的效果。方法采用开腹手术,借助针式电极对12只猪释放电脉冲,按照场强数值小、中、大设置三组参数(1000 V/cm、1500 V/cm、2500 V/cm)进行消融。通过比较各组术后恢复情况、消融面积、... 目的探索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消融猪胰腺组织的效果。方法采用开腹手术,借助针式电极对12只猪释放电脉冲,按照场强数值小、中、大设置三组参数(1000 V/cm、1500 V/cm、2500 V/cm)进行消融。通过比较各组术后恢复情况、消融面积、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数据验证H-FIRE消融猪胰腺组织的安全性、有效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实验猪均存活,且获得明确的消融效果,各组组织病理学均提示,消融有效彻底,消融区与正常组织区分界明显,小场强组、中场强组、大场强组平均消融面积分别为(30.96±3.73)mm^(2)、(51.93±25.26)mm^(2)、(108.90±55.23)mm^(2),大、中场强组消融面积均显著大于小场强组(P值均<0.05),中场强组与大场强组消融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定的消融参数下,对猪胰腺进行H-FIRE消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电穿孔 消融技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青蒿素对人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殷芳 许瑾 +7 位作者 张蓓蓓 权哲 王婷婷 钱苗 刘玮 杜霁儒 支媛婷 宋宁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人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进行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和传代。不同浓度青蒿素分别预处理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每隔24 h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连续测定5 d,观察药物...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人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进行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和传代。不同浓度青蒿素分别预处理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每隔24 h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连续测定5 d,观察药物处理的最佳浓度。后续实验分为空白组、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早期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MMP2、MMP9、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根据CCK-8实验结果选择150μg/mL青蒿素作用48 h的细胞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和时间。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青蒿素+IL-6组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低于青蒿素组和青蒿素+AG490组(P<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中MMP2、MMP9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MMP2、MMP9 m RNA在青蒿素组、青蒿素+AG490组的表达较青蒿素+IL-6组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青蒿素组、青蒿素+IL-6组、青蒿素+AG490组中STAT3、p-STAT3、MMP2、MMP9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STAT3、MMP2、MMP9蛋白在青蒿素组、青蒿素+AG490组中的表达低于在青蒿素+IL-6组中的表达(P<0.01)。结论:青蒿素对瘢痕疙瘩起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STAT3的过度激活来抑制MMP2、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瘢痕疙瘩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痒觉敏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钱薇露 蔡涛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5期908-913,共6页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微小刺激即可诱发患者亢进的搔抓欲望,表现出痒觉敏化。痒觉敏化包括痒觉超敏及痒觉异化,痒觉敏化的发生主要是神经、免疫及皮肤屏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特应性皮痒觉...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微小刺激即可诱发患者亢进的搔抓欲望,表现出痒觉敏化。痒觉敏化包括痒觉超敏及痒觉异化,痒觉敏化的发生主要是神经、免疫及皮肤屏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特应性皮痒觉敏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痒觉超敏 痒觉异化 慢性瘙痒
下载PDF
种痘水疱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1例报告
4
作者 朱霞 金晶晶 +4 位作者 王昕 缪飞 马洁娴 张洁尘 肖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6期593-597,共5页
本研究报道1例种痘水疱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PD)。患者为男性,首次就诊时21岁,颈面部、躯干反复出现丘疹、水疱样皮疹、出血结痂,血清EBV-DNA明显增高(2.88×107拷贝/mL)。患者... 本研究报道1例种痘水疱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PD)。患者为男性,首次就诊时21岁,颈面部、躯干反复出现丘疹、水疱样皮疹、出血结痂,血清EBV-DNA明显增高(2.88×107拷贝/mL)。患者2年内经2次皮肤活检。首次皮肤活检病理显示表皮棘层部分变性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部分表皮脱落,水泡及棘层内见多灶小脓肿,真皮内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嗜酸细胞片状浸润,淋巴细胞无明显不典型性,EBER原位杂交阴性,病理难以明确诊断。第2次皮肤活检病理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活检标本表皮内可见水疱,真皮内有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围绕毛囊、汗腺及血管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淋巴样细胞CD3、CD5、CD4、CD8、granzyme B、TIA-1阳性,CD56、Perforin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为10%;EBER原位杂交阳性。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后1年余,皮疹加重,时有发热,伴左眼睑水肿,在外院行第3次皮肤活检,可见不典型淋巴样细胞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Ki-67增殖指数为60%,提示疾病进展为EBER阳性T细胞淋巴瘤。我院予患者以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培门冬酶化疗2个疗程后,其水肿消退、皮疹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水疱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皮肤丘疱疹 EB病毒
下载PDF
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与老年慢性不明原因瘙痒症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洁尘 蔄茂强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5期574-578,共5页
术语不明原因慢性瘙痒症(Chronic Pruritus of Unknown Origin,CPUO)指一些病因目前不明的瘙痒。包含之前命名不规范即不明原因全身瘙痒、“Willan′s痒”或“老年瘙痒症”的情况,是一种排他性诊断,治疗困难。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 术语不明原因慢性瘙痒症(Chronic Pruritus of Unknown Origin,CPUO)指一些病因目前不明的瘙痒。包含之前命名不规范即不明原因全身瘙痒、“Willan′s痒”或“老年瘙痒症”的情况,是一种排他性诊断,治疗困难。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是一类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超家族,目前27个不同的TRP通道中TRPA1,TRPV1,TRPV3,TRPV4,TRPM8和TRPC4与慢性瘙痒有关,因此,关注瞬时感受器电位(TRP)通道与慢性不明原因瘙痒可能使这些通道成为许多拮抗性局部药物的靶点,可能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CP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UO 慢性不明原因瘙痒症 瞬时感受器电位 TRP 瘙痒症
下载PDF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柏胜 谢兰丰 +3 位作者 刘岩红 沈思兰 钱方兴 郑万方 《肝脏》 2017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了解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运用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65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细菌DNA,并与其粪便大肠杆菌培养出毒力基因Colv的结果进行比较。结... 目的了解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运用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65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细菌DNA,并与其粪便大肠杆菌培养出毒力基因Colv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S rRNA检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标本的阳性率为64.6%,明显高于腹水细菌培养的4.6%(P<0.01)。比对同一病例其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标本中细菌16S rRNA阳性情况能达到70%,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阳性与肝硬化SBP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 16S RRNA
下载PDF
过氧化苯甲酰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对寻常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琳 孙婕 +1 位作者 虞伟衡 胡贇皓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431-1433,1436,共4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苯甲酰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对寻常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85例纳入研究的重度寻常痤疮患者抽签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给予过氧化苯甲酰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外用治疗,对照组仅给予... 目的:观察过氧化苯甲酰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对寻常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85例纳入研究的重度寻常痤疮患者抽签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给予过氧化苯甲酰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外用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过氧化苯甲酰,治疗2个月,观察性激素(T、FSH、LH、E2)及免疫指标(IgG、IgA、IgM、C3、C4、IL-2、sIL-2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gG、C3、C4、IL-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所有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gG、C3、C4、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氧化苯甲酰联合多磺酸黏多糖方案对寻常痤疮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治疗作用可能也与此有关,但对性激素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痤疮 过氧化苯甲酰 多磺酸黏多糖 性激素 免疫指标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豚鼠经皮激素诱导后病理性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权哲 张蓓蓓 +7 位作者 殷芳 王婷婷 杜霁儒 支媛婷 钱苗 刘玮 许瑾 宋宁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豚鼠经皮激素诱导后病理性改变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背腹部剃毛区外用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复制模型,并将其随机等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治疗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5、10、...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豚鼠经皮激素诱导后病理性改变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背腹部剃毛区外用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复制模型,并将其随机等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治疗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d)]青蒿琥酯注射液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组给予米非司酮腹腔注射;另取6只豚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仅剃毛区外涂75%乙醇溶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4含量,采用RT-PCR检测各组皮肤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IL-1、IL-4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组(P<0.05),青蒿琥酯腹腔注射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L-1、IL-4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豚鼠皮肤组织GRa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皮肤组织TNF-αmRN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青蒿琥酯腹腔注射中、高剂量组皮肤组织TNF-αmRN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蒿琥酯能抑制豚鼠类固醇诱导的皮炎,以中、高剂量最为明显,其作用可能与IL-1、IL-4、TNF-α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炎症因子 疾病模型 豚鼠
下载PDF
中药经验熏蒸方治疗血虚型湿疮的相关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段彦娟 刘玮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2期180-182,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熏蒸方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上海市同仁医院及奉贤区中医医院共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组、联合西药组(咪唑斯汀片+糠酸莫米松组)各35例,分别观察两...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熏蒸方在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上海市同仁医院及奉贤区中医医院共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组、联合西药组(咪唑斯汀片+糠酸莫米松组)各3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瘙痒程度、苔藓化等相关症状积分的变化。此外对中药组患者检测T细胞亚群的先后变化,并与35名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结果两组在瘙痒程度及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熏蒸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此外中药熏蒸组痊愈率94.29%,总有效率100.00%,与联合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实验显示,中药熏蒸治疗能够上调CD3+、CD4+、CD4+/CD8+的相关表达,具有调整免疫的作用。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熏蒸 湿疮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瘙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婷婷 徐仙赟 +1 位作者 张玲 宋宁静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NB-UVB)对于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小鼠模型瘙痒行为的作用,并初步探讨NB-UVB缓解瘙痒的潜在机制。方法分别用70、84、96 ...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NB-UVB)对于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小鼠模型瘙痒行为的作用,并初步探讨NB-UVB缓解瘙痒的潜在机制。方法分别用70、84、96 mJ/cm~2能量的NB-UVB照射C57BL/6小鼠颈背部皮肤,24 h后观察照射部位皮肤的大体及病理改变以确定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分别在第1、4、8、11天,将0.15%DNFB溶液涂抹于C57BL/6小鼠颈背部皮肤上以建立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并观察涂药结束后3周内小鼠颈背部皮肤及瘙痒行为改变。在AC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用0、56、70 mJ/cm~2能量NB-UVB照射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的皮肤,观察照射部位皮肤的改变并记录小鼠瘙痒行为的变化。采用ELISA、qPCR的方法检测照射后小鼠皮肤IL-10及组氨酸脱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 HDC)的改变。结果正常8~12周龄C57BL/6小鼠颈背部皮肤的MED约为84 mJ/cm~2。ACD小鼠模型造模后的第1天,可以观察到局部皮肤渗出、红斑、脱屑、干燥、结痂等改变,且瘙痒行为明显增加(P<0.05),且可持续至造模后的第21天。与对照组及56 mJ/cm~2 NB-UVB照射组相比,70 mJ/cm~2的NB-UVB可明显改善ACD小鼠颈背部皮肤,且瘙痒行为显著下降(P<0.05)。ELISA结果提示,照射组小鼠皮肤中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qPCR结果提示,照射组小鼠皮肤中组氨酸脱羧酶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NB-UVB可通过下调ACD小鼠皮肤中组胺的含量,上调ACD小鼠皮肤中IL-10的含量缓解ACD小鼠的慢性瘙痒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中波紫外线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瘙痒
下载PDF
傍晚皮肤奇痒,原是疥螨在作祟
11
作者 权哲 《康复》 2019年第11期61-61,共1页
八十多岁的李老先生住在敬老院,最近得了一种皮肤病,白天瘙痒不明显,可每到傍晚的时候,他的手指缝、腹部、背部、腋窝、外阴等地方就瘙痒无比,严重影响睡眠。口服抗过敏药及外用激素药膏对这一病症都不管用。而且奇怪的是,隔壁床的王老... 八十多岁的李老先生住在敬老院,最近得了一种皮肤病,白天瘙痒不明显,可每到傍晚的时候,他的手指缝、腹部、背部、腋窝、外阴等地方就瘙痒无比,严重影响睡眠。口服抗过敏药及外用激素药膏对这一病症都不管用。而且奇怪的是,隔壁床的王老先生晚上也发生了类似的症状。皮肤科的医生从李老先生的手指缝刮下皮损,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了一只雌性的疥螨。原来,李老先生和王老先生都患了同一种皮肤疾病——疥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过敏药 外用激素 皮肤疾病 疥螨 荧光显微镜 皮肤病 敬老院 瘙痒
原文传递
红光联合药物治疗创伤后湿疹2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权哲 殷芳 +4 位作者 张蓓蓓 钱苗 刘玮 许瑾 宋宁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红光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创伤后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54例创伤后湿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予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外用复方克霉唑乳膏治疗,观察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红光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创伤后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54例创伤后湿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予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外用复方克霉唑乳膏治疗,观察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红光照射,疗程10d。结果治疗10d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缓解,观察组有效率(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光照射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红光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创伤后湿疹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 创伤 湿疹
下载PDF
联合火针治疗斑秃增加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戴婷 宋宁静 +4 位作者 许瑾 孙晓颖 李福伦 李欣 李斌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10期1750-1752,1796,共4页
目的对联合火针治疗斑秃临床研究的增加效应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日期至2019年1月16日,辅以手工检索,纳入评价联合火针治疗斑秃增加效应的对照试验,... 目的对联合火针治疗斑秃临床研究的增加效应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日期至2019年1月16日,辅以手工检索,纳入评价联合火针治疗斑秃增加效应的对照试验,提取数据使用CM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3篇文献,其中7篇对照研究符合纳人标准,累计纳入病例490例(联合火针组263例、对照组227例),比较了联合火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斑秃疗效的差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斑秃治愈率[RR=1.456,95%CI(1.171~1.810)]、显效率[RR=1.199,95%CI(1.055-1.364)]及有效率[RR=1.101,95%CI(1.041-1.165)]方面,联合火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基础治疗为局部治疗者,增加火针治疗对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有显著提高;基础治疗为系统治疗者,火针治疗组仅对有效率有显著提高。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0,95%CI(0.267~4.055)],未显示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联合火针治疗斑秃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增加效应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斑秃 对照试验 增加效应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