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氨酸强化全肠外营养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怡晟 鲍倩玲 张伟利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强化的全肠外营养(TPN)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幼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标准TPN组、精氨酸强化TPN组(精氨酸的供热量占总热量的2%)。7 d后,分别取血和回肠组织进行以下检测:①肠黏膜形态学;②肠道细... 目的:探讨精氨酸强化的全肠外营养(TPN)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幼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标准TPN组、精氨酸强化TPN组(精氨酸的供热量占总热量的2%)。7 d后,分别取血和回肠组织进行以下检测:①肠黏膜形态学;②肠道细菌移位率;③血浆D-乳酸含量;④肠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⑤肠上皮细胞凋亡。结果:①标准TPN组肠黏膜明显变薄、萎缩(P<0.01),而精氨酸强化TPN组肠黏膜的萎缩较标准TPN组明显减轻(P<0.05)。②精氨酸强化TPN组肠道细菌移位率较标准TPN组显著降低(P<0.05)。③精氨酸强化TPN组血浆D-乳酸含量较标准TPN组明显降低(P<0.01),但较正常对照组仍偏高(P<0.05)。④精氨酸强化TPN组PCNA阳性率较标准TPN组明显增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⑤精氨酸强化TPN组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标准TPN组(P<0.01)。结论:精氨酸能维持肠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和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肠外营养 精氨酸 增殖细胞核抗原 凋亡
下载PDF
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怡晟 鲍倩玲 张伟利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119-121,共3页
目的:采用幼兔全胃肠外营养动物模型,观察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5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新西兰幼兔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右颈静脉... 目的:采用幼兔全胃肠外营养动物模型,观察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5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新西兰幼兔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右颈静脉结扎后自由饮食,其余两组经右颈静脉插入硅胶管;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每天输注标准全胃肠外营养液(735kJ/kg,200mL/kg),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组输注精氨酸占总热量2%的等氮等热量的全胃肠外营养液。7d后分别取血浆及回肠标本进行检测:①肠黏膜形态学改变。②肠菌移位率。③血浆D-乳酸含量。⑤血浆和回肠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回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肠黏膜在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明显变薄、萎缩(P<0.01),而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组肠黏膜的萎缩较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明显减轻[黏膜厚度分别为(333.12±36.29),(279.13±49.01)μm,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细菌移位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2.5%,0,P<0.01),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组肠菌移位率较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2.5%,62.5%,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组血浆D-乳酸含量较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明显降低[分别为(3.886±1.243),(7.218±1.470)mg/L,P<0.01],但较正常对照组仍偏高(P<0.05)。④精氨酸强化全胃肠外营养组回肠组织的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强度较标准全胃肠外营养组有显著增加[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1.163±0.123),(0.901±0.252)μmol/L;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分别为(85.92±16.92),(67.76±15.57)μkat/g;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分别为71.0±10.1,60.4±9.4,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氨酸对维持肠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肠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有关,添加适量外源性的精氨酸具有改善全胃肠外营养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 精氨酸 乳酸 一氧化氮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该重视孕妇和儿童的骨骼健康 被引量:26
3
作者 廖祥鹏 颜崇淮 +1 位作者 刘忠厚 张伟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99-303,共5页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骨质疏松症人群占中国总人口数的7.01%。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具有老年期影响的儿科疾病”。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骨状况,从而影响人体一生的骨骼生长发育。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儿童时期...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骨质疏松症人群占中国总人口数的7.01%。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具有老年期影响的儿科疾病”。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骨状况,从而影响人体一生的骨骼生长发育。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骨骼疾病。维生素D、钙、磷供给不足都可以导致佝偻病,影响骨量、骨强度,甚至导致骨骼畸形。一些慢性疾病和药物也可导致儿童骨质疏松症,如少年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等。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也可发生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人体骨量从胎儿期、婴儿期到成年期前一直在聚集,此过程与人体的线性生长基本平行。胎儿期、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骨骼生长发育最重要时期。骨量峰值在成年早期获得,它是成年人骨强度的重要决定因素,称为“成人期骨银行”。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未达到合理骨量的个体,即使成年后无加速骨量流失现象发生,仍有可能患骨质疏松症。孕妇和儿童骨状况评估的物理方法包括X光片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超声法(QUS)等。由于考虑到射线辐射、技术和价格等因素影响,X光片法和DXA的应用目前受到限制。定量超声设备测量宽波衰减值(BUA)和声波速度值(SOS)等参数来反映骨强度,显示出广泛的前景。常见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钙调激素等。测量血液中1,25(OH)2D3水平可以反应人体维生素D状况,将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应用。为了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应该设法创造理想的骨骼发育环境,最大限度的达到骨量或骨强度峰值,并定期进行骨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和早期干预,尽可能地减少骨折发生。营养和体力活动对骨骼发育有重要影响。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和儿童应保证合理营养、适当户外活动和日光照射,推广强化维生素D和钙的食品;并且,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该补充维生素D和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预防 妊娠 儿童 骨量 骨强度 维生素D 佝偻病
下载PDF
上海地区婴儿出生时骨定量超声值与白人婴儿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廖祥澎 张伟利 +2 位作者 何稼敏 孙建华 黄萍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评价定量超声技术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上海地区和高加索白人婴儿出生时骨状况。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定量超声仪,对157例新生儿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peed of sound,SOS)测量并与白人婴儿比较。结果上海地区男女婴... 目的评价定量超声技术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上海地区和高加索白人婴儿出生时骨状况。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定量超声仪,对157例新生儿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peed of sound,SOS)测量并与白人婴儿比较。结果上海地区男女婴儿之间SO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88例,SOS值为(2968±115)m/s;女69例,SOS值为(2956±105)m/s;P= 0.524]。早产儿68例,平均胎龄(33.0±2.5)周,SOS值平均为(2935±96)m/s,足月儿89例,平均胎龄(39.4±1.3)周,SOS值平均为(2984±116)m/s,早产儿SOS值显著低于足月儿(t=2.837,P= 0.005)。与白人婴儿比较,上海地区婴儿胫骨SOS值低于白人,其SOS的差距(定义为Z值)在女婴 (-0.81±0.92)比男婴(-0.55±0.97)明显,(P<0.05),在足月儿(-0.80±1.03)比早产儿(-0.50 ±0.83)明显,在正常出生体重的婴儿比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明显,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QUS适用于婴儿骨状况的评价;上海地区婴儿出生时骨强度可能低于高加索白人,此差距在妊娠晚期变得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儿 新生 要儿 早产 超声检查 产前 胫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