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体会 被引量:3
1
作者 邱明科 侯欣 +4 位作者 李飞飞 欧敬民 代玉鑫 王书青 汪洋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血栓形成。不同AMI内科合并症及临床表现存在差别。65例中,25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40例接受介入治疗;54例获得症状缓解,3例出现短肠综合征,3例自动出院,5例在院期间死亡。动脉栓塞、动脉夹层组开放和腔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栓形成组中腔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92.9%vs 40.0%,P=0.0128)。介入手术相比较开放手术而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结论内科合并症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AMI类型。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均为有效治疗方式,对于发病时间<24h、无腹膜炎体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诊断 治疗 手术方式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RS1-AS1/miR-142-3p/TRIM24分子轴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飞飞 侯欣 +3 位作者 欧敬民 张勇 杨祖尉 施丽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RRS1-AS1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脂多糖10μg/ml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HUVECs。实验设立两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为对照组,转染载有RRS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RRS1-AS1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脂多糖10μg/ml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HUVECs。实验设立两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为对照组,转染载有RRS1-AS1序列的质粒为实验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转染效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凋亡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RRS1-AS1可能的作用机制。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RS1-AS1可能的靶基因表达。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HUVECs细胞中RRS1-AS1相对表达分别为(1.00±0.05)和(10.32±0.89),实验组HUVECs细胞中RRS1-AS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降低(P<0.01)。RRS1-AS1的靶基因可能是miR-142-3p,miR-142-3p的靶基因可能是三基序蛋白24(tripartite motif containing 24,TRIM24)。实验组和对照组HUVECs细胞miR-142-3p的表达分别为(0.32±0.08)和(1.01±0.10),实验组HUVECs细胞中miR-142-3p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TRIM24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RRS1-AS1介导的miR-142-3p/TRIM24分子轴可增强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长链非编码RNA miR-142-3p TRIM24 凋亡
下载PDF
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
3
作者 侯欣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2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共计50例,随机分为例数均为25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介入血管腔内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两... 目的观察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共计50例,随机分为例数均为25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介入血管腔内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肠系膜病变段真腔受压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者VAS评分、肠系膜病变段真腔受压程度等经过治疗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0%、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4.0%vs 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有利于缓解疼痛、减轻肠系膜病变段真腔受压程度,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血管腔治疗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并发症 VAS评分 真腔受压程度
下载PDF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侯欣 李飞飞 +1 位作者 杨祖尉 施丽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713-71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10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Fontaine...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10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Fontaine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组19例、Ⅱ期组23例、Ⅲ期组31例、Ⅳ期组33例。然后根据入院时患者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病变动脉进行风险分级,将患者分为低风险(0.7≤ABI<0.9)组29例、中风险(0.4≤ABI<0.7)组45例和高风险(ABI<0.4)组32例,并选取同期检查无异常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CP-1水平,观察其水平变化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关系。随访1年后患者因截肢或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作为终点事件,评估血清MCP-1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的关系。结果:Fontaine分期Ⅰ~Ⅳ期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清MCP-1水平随Fontaine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ABI低、中、高风险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血清MCP-1水平随ABI风险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P-1水平与ABI风险分级、Fontaine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524、0.517,P<0.01)。随访1年内患者生存率,结果显示,FontaineⅠ期患者生存率为89.5%(17/19),Ⅱ期患者生存率为87.0%(20/23),Ⅲ期患者生存率为61.3%(19/31),Ⅳ期患者生存率为51.5%(17/33),不同Fontaine分期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38,P=0.005);FontaineⅠ、Ⅱ期患者生存率差异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ontaineⅠ、Ⅱ期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ABI低风险患者生存率为82.8%(24/29),ABI中风险患者生存率为55.6%(25/45),ABI高风险患者生存率为53.1%(17/32),不同ABI风险分级患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χ^(2)=7.184,P=0.027);ABI中、高风险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低风险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中、高风险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HR=1.369,95%CI:1.110~1.688),ABI风险分级(HR=1.866,95%CI:1.126~3.095)、血清MCP-1(HR=2.286,95%CI:1.125~4.648)是影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当血清MCP-1水平截断值为128.47 ng/L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35~0.826),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和76.4%。结论:血清MCP-1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其水平越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越高,其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评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Fontaine分期 ABI风险分级 预后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华 陈千益 +2 位作者 费哲为 邓超频 艾鹏 《新医学》 2015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的37例患者行CDT治疗,治疗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对急性动脉栓塞的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后根据卢瑟福的临床症状改善...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的37例患者行CDT治疗,治疗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对急性动脉栓塞的情况进行评估,治疗后根据卢瑟福的临床症状改善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7例症状改善情况如下:明显改善21例(57%),中度改善9例(24%),轻度改善5例(14%),治疗有效率为81%(30/37)。37例中1例于术中出现血管损伤(获得中度改善),仅2例(5%)患者术后出现下肢坏疽,其中1例为足趾坏疽(最终截肢)。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于急性动脉栓塞的评估非常重要,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CD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有效且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导管接触性溶栓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分型与治疗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华 陈千益 +2 位作者 郑恩栋 林振亮 赵章程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期42-45,49,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予以分型,探讨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和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等三家医院286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予以分型,探讨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和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等三家医院286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50条患肢),行Trendelenburg试验、Perthes试验、Pratt试验和彩色超声检查,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予以分型。根据血流动力学分型予每个患者行个体化的血流动力学纠正术,随访2年观察术后的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根据下肢浅静脉的反流和回流情况,将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为6个类型。患者均根据血流动力学分型予以行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纠正术。在2年随访中,8例(2.8%)患者术后出现隐神经损伤,26例(9%)患者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9例(4%)。结论我们提出了更合理、科学的下肢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分型,在此分型基础上施行的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是安全有效的,有更少的并发症和更低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血流动力学 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