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的导师,人生的楷模——王振义及其血液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闻朝君 陈赛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8-370,共3页
2011年1月14日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全体成员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我们敬爱的王振义老师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看到王老师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证书的一刹那,我们难抑心中的激动。
关键词 王振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下载PDF
实验血液学架起实验室与临床的桥梁--血液学的希望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竺 陈赛娟 周光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1,共21页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q...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的好典型。近数十年来,实验血液学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深化了我们对自身受精细调控的造血生成的认识,即胚胎与成体造血都是造血干细胞在各种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表观遗传学调控因素、造血微环境等的协调作用下,进行自我更新与分化,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分裂并存,维持造血功能的正常。实验血液学研究还揭示了包括血红蛋白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疾病、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系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了这些血液病的治疗靶点并开发了靶向治疗方法与协同靶向疗法,大大改善了这些疾病的临床预后,甚至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发生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现在,实验血液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医学的时代,该领域的进展不仅使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还使我们看到了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的希望。在21世纪,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是促使我国实验血液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血液学 血红蛋白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友病 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ZNF384融合亚型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瑛 谭阳霞 +3 位作者 尹虹心 蒋雁翎 陈立 蒙国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1-640,共10页
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基因已成为白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锌指蛋白384(zinc finger protein 384,ZNF384)融合作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非典型融合亚型,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广泛发生。ZNF384具有丰富的融合伴侣,其中E1A结... 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基因已成为白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锌指蛋白384(zinc finger protein 384,ZNF384)融合作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非典型融合亚型,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广泛发生。ZNF384具有丰富的融合伴侣,其中E1A结合蛋白p300(E1A binding protein p300,EP300)、转录因子3(transcription factor 3,TCF3)、TATA-box binding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5(TAF15)的融合频率最高。这些融合蛋白均保留了完整的ZNF384结构,但融合伴侣则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说明不同的ZNF384融合亚型之间具有相似的致AL发生发展机制。现有研究主要认为ZNF384融合蛋白通过染色质重塑调控下游蛋白的转录表达,在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基因组修复中发挥潜在作用。ZNF384融合患者同时表达淋系和髓系特有的抗原,在疾病的进展中具有谱系转化特性,丰富的免疫表型给治疗方式带来了不确定性,并与融合亚型、发病年龄一起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该文通过对近10年已发表的案例和大型队列研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进一步确认了ZNF384融合及其各亚型AL在现有研究背景下的发生频率,总结了已有的机制信息,并对不同治疗方式下ZNF384融合患者的预后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后续针对这一独特亚型AL的诊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384融合 急性白血病 免疫表型 机制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舒畅 张健存 陈赛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297,共5页
伊马替尼是首个上市的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在靶向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部分患者产生了耐药性。伊马替尼耐药性的产生与BCR-ABL激酶的突变有关,第二代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能克服大部... 伊马替尼是首个上市的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在靶向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部分患者产生了耐药性。伊马替尼耐药性的产生与BCR-ABL激酶的突变有关,第二代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能克服大部分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但不能有效克服T315I突变。AP245234、达努塞替等针对T315I突变的BCR-ABL蛋白激酶抑制剂相继出现,展现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抑制剂 伊马替尼 达沙替尼 尼罗替尼 T315I突变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Rig-g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潘晓蓉 楼叶江 +3 位作者 张长林 许桂平 贾培敏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 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直接启动rig-g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STAT2、IRF-9和IRF-1均能够被ATRA诱导表达,但表达时相有所不同。STAT2和IRF-9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与rig-g基因启动子上的序列结合,激活rig-g基因的表达。IRF-1单独也能激活含rig-g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但是C/EBPα能强烈抑制IRF-1的这种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在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ATRA首先诱导IRF-1的表达;随着C/EBPα的逐渐下调,IRF1-继而又进一步使细胞内的IRF-9和STAT2的蛋白水平上升。IRF-9和STAT2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诱导rig-g基因表达最基本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rig-g基因 IRF-1 IRF-9 STAT2
下载PDF
环腺苷酸拟似物8-CPT-cAMP诱导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琦 胡钧培 +2 位作者 贾培敏 王振义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为了解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CPT-cAMP)对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b)细胞的作用,以AML-M2b细胞株Kasumi-1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表面分化抗原、细胞周期分布以及对四氮唑蓝的还原能力的改变,研究8-CPT... 为了解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CPT-cAMP)对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b)细胞的作用,以AML-M2b细胞株Kasumi-1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表面分化抗原、细胞周期分布以及对四氮唑蓝的还原能力的改变,研究8-CPT-cAMP对Kasumi-1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并应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内AML1-ETO融合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8-CPT-cAMP(200μmol/L)可明显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而促使细胞趋向分化,但这种分化不是典型的完全终末性分化,8-CPT-cAMP对Kasu-mi-1细胞内AML1-ETO融合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8-CPT-cAMP对AML-M2b细胞具有诱导分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腺苷酸 8-CPT-cAMP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 AML1-ETO KASUMI-1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邢志芳 戴菁 +5 位作者 陆晔玲 许冠群 丁秋兰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检测其家系成员相应的基因突变;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在野生型pIRES2-EGFP/FⅫ表达质粒基础上,定点突变法构建突变型FⅫ表达质粒,以Polyfect转染试剂介导瞬时转染293T细胞,分别测定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Ⅻ∶Ag,测定上清液中FⅫ∶C。结果 2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的先证者的FⅫ:C分别为4.68%和12.08%,FⅫ∶Ag分别为4.6%和2.2%;先证者1的F12基因第13、14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G8489A、Glu502Lys)和(C8833A、Tyr586Stop)2种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的F12的第13号外显子发现(G8489A;Glu502Lys)纯合突变,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的杂合突变。2名遗传性FⅫ缺陷症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瞬时转染结果显示,FⅫ突变蛋白E502K上清液中FⅫ∶C和FⅫ∶Ag分别为野生型的27.2%和14.4%;细胞裂解液中FⅫ∶Ag为野生型的36.7%。结论体外表达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突变蛋白E502K合成和分泌障碍导致FⅫ明显降低。先证者1由罹病F12基因(Glu502Lys;Tyr586Stop)双杂合突变所致;先证者2为G8489A纯合突变(Glu502Lys)所致遗传性FⅫ缺陷症;E502K和Y586Stop 2种突变均为国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FⅫ缺陷症 遗传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谢飞 王鸿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622-624,共3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是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1期和2期止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如缺乏将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性血友病(v WD)。v WF可被AD-AMTS13裂解以失去活性,凝血酶敏感蛋白-1可能参与了这个调节过程。v WF水...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是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1期和2期止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如缺乏将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性血友病(v WD)。v WF可被AD-AMTS13裂解以失去活性,凝血酶敏感蛋白-1可能参与了这个调节过程。v WF水平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ABO血型影响较大。v WF主要通过A1和A3区与血小板GPlb和胶原结合。深入研究v WF的合成、分泌、降解和清除机制,以及v WF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助于寻找新的止血与血栓防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因子 血小板 止血 血栓形成
下载PDF
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传感器——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赛娟 王一煌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5-321,377,共7页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相关,其激活为进行有效防御所必需;199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发现对细菌致病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耐受的小鼠存在一个与果蝇Toll基因非常类似的突变受体基因,并证实这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就是识别LPS的受体。这些发现表明哺乳动物与果蝇的先天性免疫激活采用类似的分子。他们两位也因发现了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传感器而分享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独享。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并证实其可激活T细胞,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可感受由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信号并控制T细胞的激活,使免疫系统只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从而避免对自身内源分子进行攻击。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全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树突状细胞 免疫应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载PDF
地西他滨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梅 费爱梅 +3 位作者 刘静静 聂瑞敏 王瑾 糜坚青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以MCL细胞株Jeko-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地西他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重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DiOC6(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Jeko-1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丢失,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a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地西他滨作用Jeko-1细胞前后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地西他滨能有效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引起MCL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增加。本研究另发现Jeko-1细胞中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率为76.67%,经过0.5μmol/L低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72 h后,其甲基化率下降至48.33%。结论:地西他滨在对MCL细胞的作用中,高浓度时起到细胞毒作用,低浓度时则具有去甲基化作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地西他滨 凋亡 线粒体途径 去甲基化
下载PDF
白血病发病原理研究:“多次打击”学说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月英 陈赛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8-137,I0002,共11页
白血病是一种基因组发生动态变化的造血干/祖细胞疾病。染色体易位和/或基因突变是常见的遗传学异常。近来,研究提示白血病的发生遵循"多次打击"模式。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GATA-2突变可能与BCR-ABL共同作用导致"急变&q... 白血病是一种基因组发生动态变化的造血干/祖细胞疾病。染色体易位和/或基因突变是常见的遗传学异常。近来,研究提示白血病的发生遵循"多次打击"模式。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GATA-2突变可能与BCR-ABL共同作用导致"急变";在M2b型急性髓性白血病中,C-KIT突变可能是在AML1-ETO基础上的再次遗传学异常;在TEL- AML1相关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正常TEL基因丢失作为第二次打击而致病。作者以上述三种白血病为例,阐述其发病原理以及靶向治疗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打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M2b型急性髓性白血病 TEL-AML1相关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复发性自然流产与免疫因素和遗传性凝血缺陷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瑛婷 陈慧芬 +1 位作者 王学锋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290-293,共4页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指妊娠在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下且胚胎或胎儿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其发生率为15%~20%。如果SA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可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指妊娠在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下且胚胎或胎儿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其发生率为15%~20%。如果SA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可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生率约1%。如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habitualabortion).由于发生2次与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者,再次妊娠发生流产的概率相差不显著,故目前将其统称为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自然流产 免疫 凝血缺陷
下载PDF
利用基因免疫进行日本血吸虫Sj22蛋白抗体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海林 宋凯 +4 位作者 叶赛 宋怀光 刘锋 徐斌 张庆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0,共5页
应用基因免疫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Sj22蛋白的抗体,并研究CpG佐剂和蛋白加强策略在增强基因免疫效果中的作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小鼠,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注射pVAX1-sj22质粒100μg/只;B组注射pVAX1-sj22质粒50μg/只,同时注射CpG佐... 应用基因免疫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Sj22蛋白的抗体,并研究CpG佐剂和蛋白加强策略在增强基因免疫效果中的作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小鼠,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注射pVAX1-sj22质粒100μg/只;B组注射pVAX1-sj22质粒50μg/只,同时注射CpG佐剂20μg/只;C、D组注射pcDNA3.1-sj22质粒100μg/只。分别在0、3、6周进行免疫,第9周A、B、C组用30μg重组sj22蛋白加强免疫,D组则用pcDNA3.1-sj22质粒100μg加强免疫。第0、9、10周割尾采血,使用ELISA方法进行抗体效价测定,Westernblot验证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表明:使用基因免疫的方法获得了针对Sj22的特异性抗血清,CpG佐剂能够有效降低质粒用量,基因免疫-蛋白加强的策略使得抗体的滴度提高了40~128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免疫 抗体 CpG佐剂 日本血吸虫 Sj22
下载PDF
F9基因Arg327Ile新突变导致血友病B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佳维 戴菁 +4 位作者 郁婷婷 陆晔玲 丁秋兰 王学锋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F9基因Arg327Ile(R327I)突变导致血友病B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对1名血友病B患者作实验室和基因诊断,定点突变法构建F9基因R327I突变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细胞,一期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ELISA法... 目的探讨F9基因Arg327Ile(R327I)突变导致血友病B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对1名血友病B患者作实验室和基因诊断,定点突变法构建F9基因R327I突变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细胞,一期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和裂解中FⅨ抗原(FⅨ∶Ag),Western blotting检测R327I突变蛋白的分子量及表达量;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法检测突变蛋白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分布。结果瞬时表达显示该患者突变细胞标本上清液中R327I突变型FⅨ∶C为野生型的4.49%,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和裂解液FⅨ∶Ag分别为野生型的31%和129%,为交叉反应物质减低型(CRMR)。Western blotting显示细胞上清液中R327I突变蛋白分子量与野生型相同,但含量比野生型明显降低;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显示R327I突变蛋白在内质网中分布较野生型多,而在高尔基体中较野生型少。结论 F9基因R327I突变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突变蛋白较野生型表达量偏低,同时R327I突变蛋白存在凝血功能缺陷从而导致血友病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B 凝血因子Ⅸ F9基因 基因突变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丛 杜欣 +3 位作者 杜圣红 贾培敏 童建华 周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56-1360,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机制。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0 nmol/L硼替...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联合低浓度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机制。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0 nmol/L硼替佐米联合50 nmol/L阿糖胞苷对U937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协同诱导细胞凋亡。两药联合较单药处理能明显协同增加U937细胞ROS的水平,并能明显上调U937细胞中p-P38,p-JNK表达,下调p-ERK的表达。结论:硼替佐米联合阿糖胞苷协同诱导U937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ROS的损伤导致JNK、P38通路的激活和ERK的下调,从而影响细胞线粒体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阿糖胞苷 U937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雷鸣 王学锋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4期431-434,共4页
凝血因子Ⅺ(factorⅪ,FⅪ)缺陷症在1953年由Rosenthal等首次报道。其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病。曾被称为血友病C。与血友病A和B相比,FⅪ缺陷症患者发病无性别差异,且出血症状较轻,一般无自发性出血,其出血常与创伤及手术... 凝血因子Ⅺ(factorⅪ,FⅪ)缺陷症在1953年由Rosenthal等首次报道。其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病。曾被称为血友病C。与血友病A和B相比,FⅪ缺陷症患者发病无性别差异,且出血症状较轻,一般无自发性出血,其出血常与创伤及手术相关,特别是凝血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lottingactivitv,FⅪ:C)的血浆水平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使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多变性。本文就FⅪ缺陷症的临床特点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 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基因突变
下载PDF
2种F10基因新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Ⅹ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佳维 陈琼 +3 位作者 丁秋兰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筛查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含量检测进行表型诊断;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浆中FⅩ抗原含量和分子量大小;以中和试验检测FⅩ的抑...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筛查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含量检测进行表型诊断;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浆中FⅩ抗原含量和分子量大小;以中和试验检测FⅩ的抑制物。以PCR方法对F10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诊断;构建F10基因突变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测定表达产物的FⅩ促凝活性(FⅩ:C)和FⅩ抗原含量(FⅩ:Ag)。结果:先证者FⅩ:C和FⅩ:Ag分别为<1%和53.36%,中和试验结果阴性,诊断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的FⅩ缺陷症。F10基因分析发现2个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Asp368del体外表达显示FⅩ:C和FⅩ:Ag分别为(0.52±0.04)%和(85.9±5.0)%,为CRM+突变。结论:F10基因双重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Ⅹ缺陷症。剪接位点突变IVS5+1G>A导致内含子无法正常剪接,影响FⅩ正常表达。Asp368del突变蛋白能够正常表达,但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Ⅹ 缺陷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静脉血栓和蛋白C活性异常1例研究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芳 王冠军 +3 位作者 李薇 王学锋 丁秋兰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APS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PC、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APS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PC、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抗原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活化蛋白C抵抗(APC-R)检测结果以受检者血浆加入APC后的AgTT与未加APC血浆的APTT的比值表示,比值<2.0时为APC-R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检测使用以dRVVT为基础的商品化试剂盒。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PC的基因及FV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的突变。结果:本例患者LA和APC-R阳性,PC:A降低,PC抗原量增加,其他结果正常。PC基因所有外显子测序结果正常,F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未检出。结论:LA可能通过抑制PC途径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联合检测ACA、APC-R、抗凝蛋白抗原及活性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抗磷脂综合征 蛋白C
下载PDF
髓系肿瘤/白血病诊疗新近研究进展和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军民 《循证医学》 CSCD 2017年第2期67-70,共4页
1急性髓系白血病精准诊断发展趋势随着深度测序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genous leukemia,AML)中的应用,与AML相关的基因突变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是,这些基因异常在AML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以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参考... 1急性髓系白血病精准诊断发展趋势随着深度测序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genous leukemia,AML)中的应用,与AML相关的基因突变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是,这些基因异常在AML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以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参考价值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诊疗 进展
下载PDF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7例实验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飞 王鸿利 王学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5期384-389,共6页
目的:建立系统的血管性血友病(vWD)实验诊断和研究的方法,对7个遗传性vWD家系进行系列的实验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自行建立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RI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vWF抗原(v... 目的:建立系统的血管性血友病(vWD)实验诊断和研究的方法,对7个遗传性vWD家系进行系列的实验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自行建立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RI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vWF抗原(vWF:Ag)、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和多聚体分析方法,对vWD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测定。采用PCR产物测序以鉴定vWF基因缺陷。采用定点突变、剪接位点分析、序列复杂性分析和核基质结合区评分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基因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明确诊断vWD患者1型1例,2A型2例,2B型1例,2M型1例及3型2例,其中1型、2M型和2B型vWD为国内首次报道。鉴定到10个基因突变,其中6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体外表达实验显示,R1374S突变引起细胞分泌下降;R1308C突变导致蛋白功能降低;C2327S突变影响多聚体形成。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推荐的组合实验适合于绝大多数vWD患者的诊断和分型需要。R1374S、R1308C和C2327S突变分别导致患者出现1型、2B型和2A型vWD表型。插入、缺失和无义突变诱发无义介导的mRNA衰变(NMD),导致vWF合成减少,是本研究中3型患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 基因突变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