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的导师,人生的楷模——王振义及其血液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闻朝君 陈赛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8-370,共3页
2011年1月14日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全体成员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我们敬爱的王振义老师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看到王老师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证书的一刹那,我们难抑心中的激动。
关键词 王振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下载PDF
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传感器——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赛娟 王一煌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5-321,377,共7页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相关,其激活为进行有效防御所必需;199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发现对细菌致病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耐受的小鼠存在一个与果蝇Toll基因非常类似的突变受体基因,并证实这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就是识别LPS的受体。这些发现表明哺乳动物与果蝇的先天性免疫激活采用类似的分子。他们两位也因发现了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传感器而分享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独享。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并证实其可激活T细胞,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可感受由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信号并控制T细胞的激活,使免疫系统只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从而避免对自身内源分子进行攻击。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全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树突状细胞 免疫应答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载PDF
利用基因免疫进行日本血吸虫Sj22蛋白抗体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海林 宋凯 +4 位作者 叶赛 宋怀光 刘锋 徐斌 张庆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0,共5页
应用基因免疫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Sj22蛋白的抗体,并研究CpG佐剂和蛋白加强策略在增强基因免疫效果中的作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小鼠,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注射pVAX1-sj22质粒100μg/只;B组注射pVAX1-sj22质粒50μg/只,同时注射CpG佐... 应用基因免疫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Sj22蛋白的抗体,并研究CpG佐剂和蛋白加强策略在增强基因免疫效果中的作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免疫小鼠,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注射pVAX1-sj22质粒100μg/只;B组注射pVAX1-sj22质粒50μg/只,同时注射CpG佐剂20μg/只;C、D组注射pcDNA3.1-sj22质粒100μg/只。分别在0、3、6周进行免疫,第9周A、B、C组用30μg重组sj22蛋白加强免疫,D组则用pcDNA3.1-sj22质粒100μg加强免疫。第0、9、10周割尾采血,使用ELISA方法进行抗体效价测定,Westernblot验证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表明:使用基因免疫的方法获得了针对Sj22的特异性抗血清,CpG佐剂能够有效降低质粒用量,基因免疫-蛋白加强的策略使得抗体的滴度提高了40~128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免疫 抗体 CpG佐剂 日本血吸虫 Sj22
下载PDF
2种F10基因新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Ⅹ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佳维 陈琼 +3 位作者 丁秋兰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筛查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含量检测进行表型诊断;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浆中FⅩ抗原含量和分子量大小;以中和试验检测FⅩ的抑...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筛查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含量检测进行表型诊断;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浆中FⅩ抗原含量和分子量大小;以中和试验检测FⅩ的抑制物。以PCR方法对F10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诊断;构建F10基因突变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测定表达产物的FⅩ促凝活性(FⅩ:C)和FⅩ抗原含量(FⅩ:Ag)。结果:先证者FⅩ:C和FⅩ:Ag分别为<1%和53.36%,中和试验结果阴性,诊断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的FⅩ缺陷症。F10基因分析发现2个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Asp368del体外表达显示FⅩ:C和FⅩ:Ag分别为(0.52±0.04)%和(85.9±5.0)%,为CRM+突变。结论:F10基因双重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Ⅹ缺陷症。剪接位点突变IVS5+1G>A导致内含子无法正常剪接,影响FⅩ正常表达。Asp368del突变蛋白能够正常表达,但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Ⅹ 缺陷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下载PDF
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邢志芳 戴菁 +5 位作者 陆晔玲 许冠群 丁秋兰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检测其家系成员相应的基因突变;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在野生型pIRES2-EGFP/FⅫ表达质粒基础上,定点突变法构建突变型FⅫ表达质粒,以Polyfect转染试剂介导瞬时转染293T细胞,分别测定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Ⅻ∶Ag,测定上清液中FⅫ∶C。结果 2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的先证者的FⅫ:C分别为4.68%和12.08%,FⅫ∶Ag分别为4.6%和2.2%;先证者1的F12基因第13、14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G8489A、Glu502Lys)和(C8833A、Tyr586Stop)2种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的F12的第13号外显子发现(G8489A;Glu502Lys)纯合突变,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的杂合突变。2名遗传性FⅫ缺陷症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瞬时转染结果显示,FⅫ突变蛋白E502K上清液中FⅫ∶C和FⅫ∶Ag分别为野生型的27.2%和14.4%;细胞裂解液中FⅫ∶Ag为野生型的36.7%。结论体外表达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突变蛋白E502K合成和分泌障碍导致FⅫ明显降低。先证者1由罹病F12基因(Glu502Lys;Tyr586Stop)双杂合突变所致;先证者2为G8489A纯合突变(Glu502Lys)所致遗传性FⅫ缺陷症;E502K和Y586Stop 2种突变均为国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FⅫ缺陷症 遗传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地西他滨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耿梅 费爱梅 +3 位作者 刘静静 聂瑞敏 王瑾 糜坚青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难治性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地西他滨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临床上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鲜有地西他滨对MCL作用的报道。本文探讨地西他滨抗MCL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以MCL细胞株Jeko-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地西他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重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DiOC6(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Jeko-1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丢失,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a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地西他滨作用Jeko-1细胞前后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地西他滨能有效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引起MCL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增加。本研究另发现Jeko-1细胞中PCDH8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率为76.67%,经过0.5μmol/L低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72 h后,其甲基化率下降至48.33%。结论:地西他滨在对MCL细胞的作用中,高浓度时起到细胞毒作用,低浓度时则具有去甲基化作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地西他滨 凋亡 线粒体途径 去甲基化
下载PDF
中药成分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镇涛 陈赛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8,共5页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靶向治疗 中药成分 白血病患者 细胞疾病 血细胞减少 动态变化 恶性增殖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中不同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差异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雁 黄秋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79-885,共7页
为了分析不同启动子在白血病细胞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的差异,文章选择了4种含不同启动子EF1α、PGK、Ubiquitin和CMV驱动的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用以感染4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NB4、HL60、Kasumi和THP1,利用荧光显微镜、流... 为了分析不同启动子在白血病细胞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能力的差异,文章选择了4种含不同启动子EF1α、PGK、Ubiquitin和CMV驱动的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用以感染4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NB4、HL60、Kasumi和THP1,利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GFP表达效率,发现EF1α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能力最强,CMV最弱,PGK和Ubiquitin则介于两者之间。该结果提示在白血病细胞中研究基因功能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启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子 GFP报告基因 慢病毒载体 白血病细胞
下载PDF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复合杂合基因缺陷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姜林林 王学锋 +7 位作者 丁秋兰 欧阳琦 许冠群 张利伟 戴菁 陆晔玲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2-327,共6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并探讨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该家系3代共7人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1.)、凝血酶时间(TT)、蕲蛇酶时间(RT)、抗凝... 目的对1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并探讨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该家系3代共7人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1.)、凝血酶时间(TT)、蕲蛇酶时间(RT)、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蛋白s活性(PS:A),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半定量检测及肽链相对分子质量分析;使用自动校正凝血酶生成仪测定先证者的凝血酶生成;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液凝固的动态过程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Fg的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凝血功能检查显示Fg抗原为0.68g/L,活性为0.48g/L;TT延长为29.2S,RT延长为75.8S。SDS—PAGE结果显示,3条肽链相对分子质量正常,但含量明显减低;先证者凝血酶生成峰值为249.93nmol/L,凝血酶生成潜力为1007.0nmol·L·min;全血凝固的动态过程异常,凝血综合指数(cI)为-8.6,显示全血低凝状态。表型诊断为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纤维蛋白原Aa链存在g.3175A〉C突变导致的Glnl43Pro突变,以及g.4642delc突变导致的438位苏氨酸后编码26个异常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父亲。结论纤维蛋白原Aa链Gln143Pro和g.4642delC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先证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 纤维蛋白原 系谱 杂合子 突变
原文传递
F8基因大片段缺失所导致的一例重型血友病A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游国岭 陆晔玲 +5 位作者 戴菁 王学锋 丁秋兰 许冠群 张利伟 王鸿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对F8基因大片段缺失所导致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基因断裂点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筛查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确血友病A表型诊断。采用长距离PCR及序列特异PCR进行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的检测,并对F8基因的所有外显... 目的对F8基因大片段缺失所导致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基因断裂点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筛查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确血友病A表型诊断。采用长距离PCR及序列特异PCR进行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的检测,并对F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直接测序。基因步移的方法确定F8基因断裂点。断裂点特异双重PCR对携带者进行诊断。多重荧光PCR法检测6个微卫星DNA位点(F8Up226、F8Up146、F8Int13、F8Int25、F8Down48、DXS1073)多态性对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验证。结果先证者FⅧ活性〈l%,诊断为重型血友病A。患者F8内含子22及内含子1倒位均为阴性。F8基因4~7号外显子多次PCR扩增后电泳未见相应条带,其余外显子测序未发现突变。基因步移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F8基因共缺失27685个碱基,并在断裂点融合处存在2个微小同源碱基,且插入7个碱基(CTCTrCC)。断裂点特异性双重PCR结果显示胎儿及该患者的女儿均为缺失携带者,与基因连锁分析结果相吻合。结论F8基因4—7号外显子缺失导致患者发生重型血友病A,微小同源介导的末端连接等机制可能介导了缺失的发生。断裂点特异双重PCR为携带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因子Ⅷ 突变 外显子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体外组织因子微颗粒的表达及其促凝活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妍妍 丁秋兰 +6 位作者 戴菁 陆晔玲 许冠群 张利伟 沈韻 王鸿利 王学锋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体外细胞系培养刺激获得组织因子微颗粒(TF+MP)并对其促凝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梯度离心后重悬分离获得微颗粒(MP);在正常人去MP血浆中加入MP,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分别检... 目的体外细胞系培养刺激获得组织因子微颗粒(TF+MP)并对其促凝活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梯度离心后重悬分离获得微颗粒(MP);在正常人去MP血浆中加入MP,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分别检测组织因子(TF)和磷酯酰丝氨酸(PS)的凝血酶生成能力;采用ZYMUPHEN MP-TF试剂盒检测TF阳性的MP中TF的促凝活性,选用0.45和0.65μm的滤膜滤过MP,分别检测直径<0.45和<0.65μm的MP颗粒的促凝活性。结果凝血酶生成试验和发色底物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体外表达的MP具有促凝活性。凝血酶生成试验结果表明MP的凝血活性与LPS的刺激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直径>0.65μm的MP颗粒具有较强的促凝活性。结论体外经THP-1单核细胞系培养表达MP具有一定的促凝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微颗粒 组织因子 磷脂酰丝氨酸 凝血酶生成试验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丹丹 陆晔玲 +7 位作者 戴菁 董雷鸣 陈琼 周佳维 丁秋兰 奚晓东 王学锋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V(FV)、X(FX)和XI(FXI)缺陷及FV和凝血因子VⅢ(FVⅢ)联合缺陷(F5F8D)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凝血酶生成曲线各参数和临床出血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遗传性FV(n=24)、FX(n=14)和FXI(n=18)缺陷及F5F8D(n=8)患...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V(FV)、X(FX)和XI(FXI)缺陷及FV和凝血因子VⅢ(FVⅢ)联合缺陷(F5F8D)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凝血酶生成曲线各参数和临床出血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遗传性FV(n=24)、FX(n=14)和FXI(n=18)缺陷及F5F8D(n=8)患者及携带者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及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凝血酶生成试验。结果凝血酶生成曲线的各项参数与FV促凝活性(FV:C)及FX促凝活性(FX:C)存在双曲线趋势关系。FV或FX缺陷患者血浆中缺陷因子的活性只要达到正常人的3%,凝血酶生成潜力和峰值就达到正常值的一半以上。FV:C≤6.9%或FX:C≤2.2%的患者具有出血症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迟时间及达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具有重度出血症状的3例患者的缺陷因子(FV或FX)活性均≤1.5%,APTT、PT、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都明显延长,且ETP=0。结论凝血酶生成试验的各项参数与凝血因子FV、FX活性及出血症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凝血酶生成试验结合APTT、PT及凝血因子活性可以作为评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倾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 凝血因子V缺陷 凝血因子X缺陷 出血 ETP
下载PDF
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虹辰 毛朝明 +5 位作者 苏晓瑜 阮铮 丁秋兰 王学锋 王鸿利 奚晓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9-622,共4页
目的: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人c-Kit的胞外免疫球蛋白区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QE30-hKitD4-5。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M15,经IPTG37℃诱导4h... 目的: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mAb)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人c-Kit的胞外免疫球蛋白区编码序列,并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QE30-hKitD4-5。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M15,经IPTG37℃诱导4h后,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镍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经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和多次克隆化培养,筛选出特异分泌鼠抗人c-Kit分子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Ig亚型快速定性试纸法、FCM等对mAb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表达及纯化了人c-Kit重组蛋白,并获得1株持续、稳定分泌鼠抗人c-Kit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SRJ1。ELISA和Western blot、FCM结果显示了该株mAb能够识别Kasumi白血病细胞株表面表达的天然的c-Kit分子,并与人正常外周血细胞无交叉反应。值得注意的是,Kasumi细胞含有一个不被SRJ1识别的亚群,虽然其表达c-Kit(Ab81mAb的结合正常)。结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30-Kit4-5,并获得高纯度的人pQE30-Kit4-5重组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特异性的鼠抗人c-KitmAb杂交瘤。其所分泌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人c-Kit分子,并且可能成为区分细胞表面表达不同c-Kit分子的潜在检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IT 原核重组蛋白 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 白血病
下载PDF
Myr-RKEFAK肽选择性调控血小板外向内信号转导相关功能
14
作者 龙章彪 黄建松 +4 位作者 施小凤 杨纪春 阮铮 肖兵 奚晓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1-767,共7页
目的:研究踝蛋白杆部整合素结合位点2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对于血小板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模拟整合素β3胞浆近膜端α螺旋上6个氨基酸序列(R724KEFAK729)的寡肽,并通过十四烷酰化修饰以使其具有穿细胞膜性(myr-RKEFAK肽)。观察... 目的:研究踝蛋白杆部整合素结合位点2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对于血小板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模拟整合素β3胞浆近膜端α螺旋上6个氨基酸序列(R724KEFAK729)的寡肽,并通过十四烷酰化修饰以使其具有穿细胞膜性(myr-RKEFAK肽)。观察myr-RKEFAK肽对经典血小板外向内信号转导事件(固相纤维蛋白原上的稳定黏附和伸展、二相聚集、纤维蛋白凝块回缩),以及内向外信号转导事件(一相聚集、游离纤维蛋白原的结合)的影响。结果:myr-RKEFAK肽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稳定黏附和伸展、二相聚集以及纤维蛋白凝块回缩等外向内信号转导功能;但不影响游离纤维蛋白原结合和一相聚集等内向外信号转导功能。结论:穿膜肽myr-RKEFAK对血小板的外向内信号转导相应功能产生抑制,但不影响血小板内向外信号转导相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3 踝蛋白杆部 整合素结合位点2 myr-RKEFAK肽 血小板信号转导
下载PDF
CHO细胞模型中整合素β3胞浆段尾部NITY基序对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纪春 施小凤 +4 位作者 黄建松 龙章彪 肖兵 阮铮 奚晓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8-773,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胞浆段尾部NITY基序对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模型建立共表达人类野生型整合素αⅡb和野生型β3或突变型β3ΔNITY(β3胞浆段缺失NITY基序)稳转的细胞株,通过细胞在固相化纤...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胞浆段尾部NITY基序对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模型建立共表达人类野生型整合素αⅡb和野生型β3或突变型β3ΔNITY(β3胞浆段缺失NITY基序)稳转的细胞株,通过细胞在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的黏附及伸展试验检测各稳转细胞株的黏附及伸展功能,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结果:成功建立了CHO-αⅡbβ3和CHO-αⅡbβ3ΔNITY细胞株,稳定表达野生型整合素αⅡbβ3的CHO细胞具有在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的黏附和伸展能力,与CHO-αⅡbβ3细胞株相比,CHO-αⅡbβ3ΔNITY细胞株的黏附能力减弱,但是黏附后的伸展能力无明显改变。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kindlin-2能够结合野生型整合素β3,但与突变型整合素β3结合的量显著减少。结论:整合素β3胞浆段缺失NITY基序引起细胞黏附功能受损,这种缺失突变导致整合素β3与kindlin-2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从而部分抑制了整合素β3的信号转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3 CHO细胞模型 β3胞浆NITY基序 αⅡbβ3介导的细胞功能
下载PDF
重组凝血因子Ⅷ轻链Trp1707Ser突变对免疫吞噬作用的影响
16
作者 迟昆 刘英 +2 位作者 邵妍妍 丁秋兰 王学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94-996,共3页
目的探索重组凝血因子Ⅷ轻链(r FⅧLC)Trp1707Ser突变对免疫吞噬作用的影响。方法贴壁法收集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运用流式细胞仪对DC进行免疫分型检测;使用F... 目的探索重组凝血因子Ⅷ轻链(r FⅧLC)Trp1707Ser突变对免疫吞噬作用的影响。方法贴壁法收集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运用流式细胞仪对DC进行免疫分型检测;使用FITC荧光染料标记原核表达获得的野生型和Trp1707Ser突变型r FⅧLC,分别与DC进行孵育吞噬,运用流式细胞仪对蛋白吞噬率进行检测。结果所培养的DC以吞噬能力较强的未成熟DC为主,DC对野生型r FⅧLC的吞噬率为80.1%,对突变型r FⅧLC的吞噬率为78.4%。结论 Trp1707Ser突变对DC免疫吞噬r FⅧLC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凝血因子Ⅷ 突变 免疫吞噬
下载PDF
我国汉族人群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缺失或插入A热点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茜 丁秋兰 +6 位作者 许冠群 张利伟 戴菁 陆晔玲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对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缺失或插入A进行热点突变分析。方法: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及活性(vWF:Ag、vWF:Act)等测定进行血友病A表... 目的:对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缺失或插入A进行热点突变分析。方法: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及活性(vWF:Ag、vWF:Act)等测定进行血友病A表型诊断,用长链聚合酶链反应和双重PCR进行F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及内含子1倒位检测,采用直接核苷酸测序法检测FⅧ基因启动子区、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中的突变。用AccuCopyTM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试剂盒对未找到突变的患者进行拷贝数检测,采用多重PCR扩增FⅧ基因内外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FⅧUp226、FⅧUp146、FⅧInt13、FⅧInt25、FⅧDown48、DXS1073)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在近4年检测的343个血友病A家系中,发生于FⅧ基因14号外显子poly A区的插入或缺失A突变共32例,占总血友病A家系的9.33%,占小片段插入或缺失突变的42.11%。这些家系中多数为散发(21例),无血友病家族史,其中10例先证者的FⅧ基因突变为de novo突变,且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型或中型血友病(FⅧ:C 2%~10%)。结论:FⅧ基因14号外显子A8/A9区的插入或缺失A为血友病A的突变热点,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该区域的特殊结构导致的D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的滑移、错配相关,而poly A区DNA复制、转录、蛋白翻译过程的二次错误又可能使患者的表型得到部分"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FⅧ基因 14号外显子 移码突变
原文传递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三例表型及基因型诊断
18
作者 姜林林 曹雅楠 +7 位作者 王学锋 丁秋兰 许冠群 张利伟 戴菁 陆晔玲 王鸿利 奚晓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88-792,共5页
目的分析3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出血时间(BT)、APTT、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vWF抗原(vWF... 目的分析3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出血时间(BT)、APTT、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vWF抗原(vWF:Ag)、vWF活性(vWF:A)、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和多聚体分析对3例vWD患者进行表型诊断,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分析全血凝固功能。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测序分析vwF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例先证者APrr、BT均延长,vWF:Rco、vWF:Ag、vWF:A和vWF:CB均不同程度减低,除先证者A外,先证者B、C血浆RIPA明显减低,多聚体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A和c血浆多聚体分布基本正常,先证者B大相对分子质量多聚体缺失。先证者C血栓弹力图检测全血呈明显低凝状态。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A、B和c分别存在26号外显子g.106782G〉T(Cysll30Phe)、28号外显子g.110988G〉A(Glyl579Arg)和28号外显子g.110373C〉T(Arg1374Cys)的杂合错义突变。结论3例先证者表型诊断分别为1型、2A型和2M型vWD,Cvsll30Phe、Glyl579Arg和Arg1374Cys的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3例先证者的致病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病 von WILLEBRAND因子 突变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Ⅸ Arg327Ile突变蛋白功能缺陷机制研究
19
作者 周佳维 戴菁 +4 位作者 郁婷婷 陆晔玲 丁秋兰 王学锋 王鸿利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6-1011,共6页
目的研究FⅨ Arg327Ile(R327I)及Arg327Ala(R327A)突变蛋白功能,探讨R327I突变导致血友病B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潮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ELISA法筛选高效表达FIX重组蛋白细胞株,采用快流速Q琼脂糖凝胶和离子交换两步法分... 目的研究FⅨ Arg327Ile(R327I)及Arg327Ala(R327A)突变蛋白功能,探讨R327I突变导致血友病B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潮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ELISA法筛选高效表达FIX重组蛋白细胞株,采用快流速Q琼脂糖凝胶和离子交换两步法分离纯化重组蛋白。ELISA和SDS—PAGE电泳分别检测重组蛋白含量和纯度。FⅦa/TF/Ca“和FⅨa/Ca^2+活化野生型及R327I和R327A突变FⅨ蛋白,用WB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内活化生成的FⅨa。野生型及两种突变FIXa在不同FⅧa浓度下活化激活FX,以此计算野生型及两种突变FⅨa与FⅧa的解离常数;在含或不含FⅧa的条件下,检测野生型及两种突变FⅨa对不同浓度FX的激活能力,以此计算其催化效率。结果表达分离纯化野生型、R327I和R327A FⅨ重组蛋白总量分别为450、210和64μg,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纯度符合要求。两种突变蛋白均能被FⅦa/TF/Ca^2+和FⅪa/Ca^2+正常激活。R3271与R327A两种FIXa突变蛋白与FⅧa的结合力分别为野生型的1/4和1/5。在含FⅧa条件下,R327I和R327I突变FⅨa对FX催化效率分别为野生型的1/6和1/8。而不含FⅧa条件下,催化效率分别为野生型的1/3和1/7.4。结论R327I和R327A两种突变FⅨa与FⅧa结合异常,R327位点参与FⅧa结合,同时也与底物活化相关。R327I突变与FⅧa结合力降低导致重型血友病B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Ⅸ 重组蛋白质类 突变 血友病B
原文传递
诱骗寡核苷酸下调白血病细胞中组织因子高表达的研究
20
作者 陈伟琴 董雷鸣 奚晓东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探索针对诱导性组织因子(TF)高表达的靶向抑制的方法,探讨针对TF启动子-247~-230区域的诱骗寡核苷酸对U937-PR9细胞中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的TF表达是否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诱骗寡核苷酸技术,模拟TF启动子-247~-230... 目的:探索针对诱导性组织因子(TF)高表达的靶向抑制的方法,探讨针对TF启动子-247~-230区域的诱骗寡核苷酸对U937-PR9细胞中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的TF表达是否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诱骗寡核苷酸技术,模拟TF启动子-247~-230的序列,人工合成该片段的双链DNA,转染U937-PR9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转染效率并确定最佳电转浓度,通过实时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比较转染前后加Zn2+组与不加Zn2+组的TF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10μmol/L电转浓度下能够实现高效转染,标记的寡核苷酸在细胞内能够稳定存在72 h。未转染对照组中,加Zn2+诱导后TF表达明显上升;转染组中,加Zn2+诱导的TF表达水平与不加Zn2+组几乎没有差异。结论:特异性诱骗寡核苷酸对TF诱导性高表达存在靶向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该方法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F高表达引发的并发症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骗寡核苷酸 组织因子 PML RARα融合蛋白 U937-PR9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