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菲 刘英开 王西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53-1557,共5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的变化。方法·选择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分为早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每组8例。术前进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正常皮肤作对照。术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固定切片、...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的变化。方法·选择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分为早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每组8例。术前进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正常皮肤作对照。术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进行CD34和HIF-1检测。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经皮氧分压检测发现:与正常皮肤氧分压[(75.3±10.1)mmHg]相比,瘢痕早期氧分压开始降低[(51.2±8.3)mmHg,P=0.037],增生期进一步降低[(30.2±6.1)mmHg,P=0.026],消退期最低[(6.9±2.1)mmHg,P=0.011],成熟期基本回复正常[(71.1±9.6)mmHg,P=0.080]。H-E染色发现:正常皮肤具少量微血管,瘢痕早期微血管逐渐增多,在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大部分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基本正常。CD34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微血管这种形态和数量的变化。HIF-1检测发现:正常皮肤HIF-1表达低,瘢痕早期显著升高,在增生期进一步升高,而在消退期则显著下降,成熟期几乎回复正常。结果·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变化与瘢痕的病理改变相互关联,而HIF-1可能介导了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微血管 氧分压 HIF-1
下载PDF
丝蛋白敷料对大鼠浅二度创面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磊 张逸 +1 位作者 谭谦 张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22-1425,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二度烫伤创面应用丝蛋白创面敷料覆盖后的疗效。方法:SPF级雄性大鼠20只,体重230~250 g,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76℃热水烫伤10 s,形成8 cm×5 cm浅二度烫伤创面。腹腔注射平衡液5 ml抗休克处理。对照组创面覆盖... 目的:观察大鼠二度烫伤创面应用丝蛋白创面敷料覆盖后的疗效。方法:SPF级雄性大鼠20只,体重230~250 g,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76℃热水烫伤10 s,形成8 cm×5 cm浅二度烫伤创面。腹腔注射平衡液5 ml抗休克处理。对照组创面覆盖消毒凡士林纱布,实验组创面覆盖丝蛋白创面敷料,外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手术后3 d行创面取材,组织培养后测定其释放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创面组织坏死程度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组织EGF、bFGF、PDGF-AB及IL-8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丝蛋白创面敷料覆盖大鼠浅二度烧伤创面能促进局部生长因子的释放,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效抑制创面炎症反应并且对大鼠浅二度烫伤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丝蛋白敷料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基于经筋理论及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的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沈佳韵 崔花顺 +2 位作者 王西樵 龚利 邢华 《河北中医》 2020年第8期1261-1265,共5页
从中医经筋理论及髋关节生物力学的角度综述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进展。通过整理国内外文献,概述KOA发展过程中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中医经筋理论对其进行阐述。髋关节作为下肢活动的起始关节,大部分丰厚的屈伸肌群附... 从中医经筋理论及髋关节生物力学的角度综述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进展。通过整理国内外文献,概述KOA发展过程中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中医经筋理论对其进行阐述。髋关节作为下肢活动的起始关节,大部分丰厚的屈伸肌群附着于髋关节上,其对下肢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会导致膝关节功能和结构的改变。KOA可造成髋关节力学的变化,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亦可诱导或加重KOA。而中医经筋理论则认为经筋是维持膝关节平衡稳定的基础,髋、膝关节通过经筋联系。经筋的病理状态可导致髋关节应力失衡,诱发并加重KOA。基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特点及经筋理论进行KOA的研究和临床方案制定,使疗效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力学 骨关节炎 综述
下载PDF
GM-CSF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叶辉岩 杨永华 田鸣 《内蒙古中医药》 2008年第6X期53-56,共4页
GM-CSF是一多效能的细胞因子,具有促愈合的重要功能。本文总结了GM-CSF促愈合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其可安全、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能有效启动创面愈合,并对愈合过程的每个阶段均有促进作用。具体为:趋化并活化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 GM-CSF是一多效能的细胞因子,具有促愈合的重要功能。本文总结了GM-CSF促愈合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其可安全、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能有效启动创面愈合,并对愈合过程的每个阶段均有促进作用。具体为:趋化并活化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提高创面抗感染能力、利于坏死组织脱落;趋化、激活角质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加速新生血管化、肉芽组织形成及再上皮化;有助于促愈合因子的分泌、创面缩小及组织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促愈合 创面愈合 作用机理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 被引量:17
5
作者 宋菲 向军 陆树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探索细菌生物膜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探索细菌生物膜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的过程与特点。结果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生物膜的形态与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是观察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改良微孔板法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瑶 谢挺 +1 位作者 陆树良 钱培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14-17,63,共5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Wagner分级和SF-36健康调查表,对119例首诊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糖尿病足溃疡严重程度分级和生活质量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足溃疡患者SF-36评分中,生理职能...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Wagner分级和SF-36健康调查表,对119例首诊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糖尿病足溃疡严重程度分级和生活质量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足溃疡患者SF-36评分中,生理职能维度得分最低,中位数为10.00分;SF-36总分为(370.91±151.66)分。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Wagner分级、血管病变、溃疡位置及溃疡深度等4个变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差,应注重足溃疡的三级预防,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溃疡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Defloor概念框架探讨经皮氧分压监测在预测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沅 吴蓓雯 +1 位作者 钱蒨健 陆树良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9期182-185,共4页
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国内研究显示,23%的院内压疮与手术有关;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发生率为5.0%~53.4%。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是预防IAPI的重要途径。以Defloor提出的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理论模型为依据,... 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国内研究显示,23%的院内压疮与手术有关;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发生率为5.0%~53.4%。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是预防IAPI的重要途径。以Defloor提出的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理论模型为依据,针对影响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压力、剪切力、组织对压力的耐受性以及对缺氧的耐受性4个关键因素,结合经皮氧分压(TcPO2)监测原理、技术及应用现状等,探讨TcPO2在预测IAPI发生风险中的应用前景,为术后及时甄别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客观、可靠的测量工具及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loor理论模型 皮氧分压(TcPO2)测量 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IAPI) 风险评估 高危人群
下载PDF
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8
作者 魏潇 林源 +2 位作者 黄飞 陆树良 王润秀 《广西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2-334,共3页
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时比较有无表皮干细胞时对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曲线的不同。结果:有表皮干细胞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速度快,且实验组在第2天即可见到散在的细胞集落,而对照组在第3... 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时比较有无表皮干细胞时对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曲线的不同。结果:有表皮干细胞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速度快,且实验组在第2天即可见到散在的细胞集落,而对照组在第3天才看得到集落,实验组形成的集落大而多,对照组则少而小。结论: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有正性作用,表皮干细胞可能通过分泌某种"表皮干细胞因子"对角质形成细胞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增殖 表皮干细胞因子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西樵 宋菲 +2 位作者 陈雪莲 青春 陆树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出瘢痕组织剪碎,检测伊文思蓝光密度值。结果电镜观察可见:与正常皮肤微血管比较,瘢痕演变过程中微血管管腔逐渐狭小,基底膜逐渐增厚。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构大致接近正常。伊文思蓝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皮肤通透性相比(0.85±0.21),早期和增生期瘢痕通透性逐步降低(0.63±0.16、0.38±0.08),消退期达到最低(0.13±0.04),成熟期有所升高(0.68±0.12)。结论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逐渐降低,可能引起瘢痕组织逐步加重的缺血缺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发生和演变 微血管基底膜 通透性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中残留甲醛和戊二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裴庆 徐正鹏 +5 位作者 章雄 杨沛瑯 嵇晓芸 宋菲 刘琰 施燕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中残留戊二醛和甲醛的含量,并探索降低醛类物质残留的可行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体皮(对照组)及猪ADM(单纯实验组)中戊二醛和甲醛含量。采用0.9%氯化钠溶液联合碘伏冲洗和...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中残留戊二醛和甲醛的含量,并探索降低醛类物质残留的可行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体皮(对照组)及猪ADM(单纯实验组)中戊二醛和甲醛含量。采用0.9%氯化钠溶液联合碘伏冲洗和0.9%氯化钠溶液浸泡(浸泡时间为1、12、24 h)两种方法处理猪ADM,分别为冲洗实验组、浸泡1 h组、浸泡12 h组及浸泡24 h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基质中残留戊二醛和甲醛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未检出对照组及单纯实验组中戊二醛成分,单纯实验组甲醛含量为(643.62±16.85)μg/g,较对照组的(35.04±14.39)μg/g明显增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564,P<0.01)。与单纯实验组相比,冲洗实验组甲醛含量降至为(240.02±6.64)μg/g,浸泡1 h组、浸泡12 h组及浸泡24 h组残留甲醛含量分别降至(84.68±0.96)μg/g、(69.47±11.34)μg/g和(85.00±4.10)μg/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89、57.347、48.950、55.776,P均<0.01);浸泡1 h组,浸泡12 h组及浸泡24 h组甲醛含量均低于冲洗实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0.107、22.476、34.396,P均<0.01);浸泡1 h组,浸泡12 h组及浸泡24 h组组间甲醛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6,P=0.113)。结论猪ADM中甲醛含量显著高于异体皮,0.9%氯化钠溶液浸泡1 h以上可大幅降低猪ADM中甲醛含量,可作为降低猪ADM细胞毒性的有效和经济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法 高压液相 甲醛 戊二醛 皮肤 人工 脱细胞真皮基质
原文传递
基于Benoit理论框架探讨人体成分分析法在预测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沅 吴蓓雯 +1 位作者 钱蒨健 陆树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6期539-541,共3页
以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的Benoit理论框架为依据,结合人体成分分析的原理、技术、应用现状等,探讨人体成分分析法在预测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发生风险中的应用前景,为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客观、可靠的测量工具及评价指标,为IAPI的风... 以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的Benoit理论框架为依据,结合人体成分分析的原理、技术、应用现状等,探讨人体成分分析法在预测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发生风险中的应用前景,为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客观、可靠的测量工具及评价指标,为IAPI的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溃疡 理论框架 人体成分 手术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阻断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效应对小鼠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齐 朱冠娅 +4 位作者 牛轶雯 曹晓赞 董叫云 宋菲 陆树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4期254-261,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阻断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效应后对小鼠糖尿病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推测RAGE对创面炎症反应的可能影响和效应环节。方法 96只雄性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n=72)和正常对照组(N组)(n=24... 目的通过观察阻断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效应后对小鼠糖尿病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推测RAGE对创面炎症反应的可能影响和效应环节。方法 96只雄性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n=72)和正常对照组(N组)(n=24)。糖尿病组小鼠多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并运用灭菌9 mm直径环钻于所有小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N组小鼠创面局部运用0.9%氯化钠溶液20μL,糖尿病组随机分成3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C组)局部外用0.9%氯化钠溶液20μL、糖尿病IgG对照组(I组)局部外用兔IgG 20μL、糖尿病RAGE干预组(R组)创面局部外用兔抗鼠RAGE多克隆抗体20μL。隔日分别给予上述对应的药物,直至伤后7 d。致伤当日及伤后1、3、7 d取材,制备标本待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的情况及愈合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AGE表达和巨噬细胞的浸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创周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创面巨噬细胞吞噬现象的情况。对数据行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 N组和C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均可见RAGE阳性表达,且C组小鼠创面表达明显强于N组,RAGE主要分布于细胞表面。伤后14 d,R组创面愈合率为(89.65±1.49)%,明显高于C组(76.21±0.69)%与Ⅰ组(78.81±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771、14.026,P值均小于0.05)。伤后1 d,N组TNF-α、IL-1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71、34.005、17.698,P值均小于0.05);R组TNF-α、IL-1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75、27.295、18.591,P值均小于0.05)。伤后3 d,N组TNF-α、IL-1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58、26.674、27.275,P值均小于0.05);R组TNF-α、IL-1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19、15.584、29.360,P值均小于0.05)。伤后1 d,MPO含量N组(444.71±28.27)pg/m L和R组(476.65±38.76)pg/m L均明显高于C组(173.73±28.27)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59、10.937,P值均小于0.05);相反,伤后3 d,MPO含量N组(214.05±46.55)pg/m L和R组(267.07±52.49)pg/m L均明显低于C组(491.90±38.21)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1、5.998,P值均小于0.05)。伤后3 d,中性粒细胞个数,相比于N组(35.67±5.03)个和R组(36.67±4.16)个,C组创面创周中性粒细胞数量(83.00±4.58)个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33、5.376,P值均小于0.05)。伤后1、3 d,CD68+细胞数量计数N组(76.60±9.07)、(121.40±9.96)个和R组(51.00±8.92)、(89.60±7.89)个均明显多于C组(15.00±4.93)、(50.00±8.40)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伤后3 d,N组和R组均可探测到典型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粒细胞现象存在,而C组和R组未及此现象。结论糖尿病创面环境中,中性粒细胞的消退、早期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吞噬均受到了抑制,伤后炎症因子分泌表现为早期不足和消退迟滞的现象,且均呈现RAGE途径依赖性,提示糖尿病创面早期炎症反应失调,创面迁延难愈与RAGE介导效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糖尿病 溃疡 炎症 伤口愈合 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