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
1
作者 唐敏 罗丽颖 傅扬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512-517,共6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弱视儿童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依据眼轴长度对OCTA数据进行矫正。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弱视儿童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弱视眼及对侧眼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CORR/Pearson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值与SCP、DCP及FAZ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基线时,弱视眼全区域SCP、中心凹SCP、全区域DCP和中心凹DCP均显著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弱视眼FAZ显著大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F=53.57,P<0.001),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弱视眼全区域SCP、旁中心凹SCP较基线显著提高(t=3.75,P=0.001;t=2.62,P=0.012);弱视眼全区域DCP较基线显著提高(t=2.63,P=0.012)。治疗后全区域SCP和全区域DCP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弱视眼FAZ面积较基线显著缩小(t=-2.33,P=0.025),但仍明显大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F=32.38,P<0.001)。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前后或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由基线的0.46±0.34改善至0.17±0.17(t=4.91,P<0.001);视力的变化值与全区域SCP、全区域DCP和FAZ的变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区SCP、DCP低于正常眼,而FAZ大于正常眼;经弱视治疗后SCP、DCP、FAZ接近正常眼水平。弱视眼视力变化值与SCP、DCP、FAZ变化值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