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院级基金建设绩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施培凤 鲍勇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院级基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为例,对院级基金绩效作出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调查和专家咨询法制定院级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Excel2003和SPSS11.0软件包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院级基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为例,对院级基金绩效作出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调查和专家咨询法制定院级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Excel2003和SPSS11.0软件包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筛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建立了一套15个指标的院级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并对133项院级基金课题作出评价;科研产出分析表明,院级基金对医院科研产出发挥着持续而稳定的贡献。统计学分析表明,研究者学历对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结论:院级基金在抚育科研项目、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院级基金课题应执行全过程管理,严格立项和建立中期考核的管理机制,设立院级成果奖励等激励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基金 医院 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 科研管理
下载PDF
17种中药提取物对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被引量:28
2
作者 朱彩莲 李鸣宇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评价17种中药提取物对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选择17种有较强抑菌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对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具核梭杆菌ATCC25586、伴放线放线杆菌ATCCY4、产黑普氏菌ATCC25261、黏... 目的:评价17种中药提取物对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选择17种有较强抑菌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对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具核梭杆菌ATCC25586、伴放线放线杆菌ATCCY4、产黑普氏菌ATCC25261、黏性放线菌ATCC19246、内氏放线菌ATCC45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丹酚酸B、厚朴酚对产黑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的MIC值在0.053~0.313mg/ml之间,抑菌效果最强;其次为川穹嗪、苦参碱、甘草酸、龙胆苦甙、苦豆碱、黄芩甙、齐敦果酸、银杏叶的MIC值在0.106~0.625mg/ml之间;白芍总苷、茴香醛、大黄素、广霍香、盐酸小檗碱、连翘苷、葛根素抑菌效果最差。结论:在本研究选择的17种中药提取物中,丹酚酸B、厚朴酚体外抑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提取物 牙周病 致病菌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中淀粉样前体蛋白家族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薇 张璇 +2 位作者 李笑甜 张静 宋忠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82-1286,共5页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家族在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炎症微环境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健康成人和慢性牙周炎病例牙龈组织中APP家族基因...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家族在慢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炎症微环境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健康成人和慢性牙周炎病例牙龈组织中APP家族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体外培养HGF细胞,用1μg/m L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模拟炎症微环境,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APP家族基因表达。结果·慢性牙周炎组与健康组相比,APP和APLP2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APLP1无明显变化。HGF细胞在P.g-LPS刺激后APP、APLP1和APLP2基因表达均升高。结论·APP家族可能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前体蛋白家族 慢性牙周炎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炎症微环境
下载PDF
变异链球菌社会欺骗行为规避模式的观察研究
4
作者 何智妍 黄正蔚 《口腔生物医学》 2011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生物膜内变异链球菌及其欺骗株密度感应社会欺骗行为的规避模式。方法:通过接种不同比例的欺骗株与野生株进行共同培养构成生物膜,以及将不同细胞量的欺骗株接种入由野生株结成的生物膜中,在混合群体中观察欺骗株定植情况,从... 目的:研究生物膜内变异链球菌及其欺骗株密度感应社会欺骗行为的规避模式。方法:通过接种不同比例的欺骗株与野生株进行共同培养构成生物膜,以及将不同细胞量的欺骗株接种入由野生株结成的生物膜中,在混合群体中观察欺骗株定植情况,从而了解欺骗株对整个群体的影响程度。结果:按1∶1000、1∶100、1∶10、1∶1的比例接种欺骗株与野生株菌液,共同培养构成的生物膜中各菌株的活菌计数之比分别为1∶10477、1∶36、1∶28、1∶11;选择细菌密度约为2×106、2×107、2×108、2×109 CFU/ml的欺骗株,接种80μl菌液至野生株已形成的生物膜中,共培养24 h后欺骗株与野生株的活菌计数之比分别为1∶29878、1∶15、1∶13、1∶8。结论:变异链球菌的欺骗株未能在自然生态中获得定植,该菌形成的生物膜种群可有效规避社会欺骗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社会欺骗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