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TGF-β/Smads通路相关的病理性瘢痕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明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4-598,共5页
病理性瘢痕是常见而多发的病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研究已知的最强促纤维化因子,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瘢痕化的关系密切,其中突出表现为抑制蛋白酶和基质酶活性的同时促进胶原等细胞外基质... 病理性瘢痕是常见而多发的病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研究已知的最强促纤维化因子,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瘢痕化的关系密切,其中突出表现为抑制蛋白酶和基质酶活性的同时促进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形成,进而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该文就目前针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防治病理性瘢痕的研究作一综述,探讨更佳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Smads信号通路 治疗
下载PDF
高频彩超对穿支皮瓣血管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陆林国 徐秋华 +2 位作者 燕山 董佳生 徐华 《上海医学影像》 2008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探测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管,探讨高频彩超在穿支血管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43例穿支皮瓣移植术患者行穿支血管探测,其中腹壁下动... 目的应用超声探测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管,探讨高频彩超在穿支血管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43例穿支皮瓣移植术患者行穿支血管探测,其中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36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5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2例。重点为探测各穿支血管出肌点的精确位置,并在该处体表作标记。结果43例穿支皮瓣血管均能显示,并较为精确地定位。穿支血管管径极细,平均约0.7mm;变异较大,出肌点极不恒定。结论超声能清晰显示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是目前唯一精确有效的术前检查手段,能在皮瓣血管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 胸背动脉穿支 旋股外侧动脉穿支
下载PDF
国外护士参与麻醉前评估门诊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8
3
作者 赵雪娇 许敏 +2 位作者 胡嘉乐 杨琳 阮洪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9-1292,共4页
国外麻醉前评估门诊服务发展已较为完善,尤其是护士参与麻醉前评估,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和优质的围麻醉期服务。本文通过介绍国外麻醉前评估门诊的设置情况,并探究护士在麻醉前评估门诊的作用,结合我国目前麻醉前评估现状,为日后我国护... 国外麻醉前评估门诊服务发展已较为完善,尤其是护士参与麻醉前评估,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和优质的围麻醉期服务。本文通过介绍国外麻醉前评估门诊的设置情况,并探究护士在麻醉前评估门诊的作用,结合我国目前麻醉前评估现状,为日后我国护士参与麻醉前评估门诊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前评估门诊 麻醉前评估 护士
下载PDF
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川峰 彭银波 +3 位作者 郝健 宋晨璐 胡艳阁 姚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检测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通过使用离子半透膜检测新型凝胶材料的体外银离子释放速率;通过体外菌落计数的方法检测该材料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糖球菌(MRSA)、大肠埃希菌及... 目的·检测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通过使用离子半透膜检测新型凝胶材料的体外银离子释放速率;通过体外菌落计数的方法检测该材料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糖球菌(MRSA)、大肠埃希菌及白念珠菌的杀灭作用,利用大鼠背部的创面模型检测新材料对MRSA的杀灭作用;同时分别观察新材料、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莫匹罗星软膏对大鼠感染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新材料中的银离子可以缓慢释放;杀菌实验结果显示,较其他药物,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具有更好的杀灭MRSA、大肠埃希菌、白念珠菌的作用;动物实验也显示新材料可以有效促进大鼠背部创面的愈合。结论·由壳聚糖和硝酸银及辅料合成的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不仅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硝酸银 杀菌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溴结构域蛋白4特异性抑制剂JQ-1对人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胡艳阁 郝健 +3 位作者 张迪 杨川峰 宋晨璐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24-929,共6页
目的·探究溴结构域蛋白4(BRD4)特异性抑制剂JQ-1对人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标本,原代培养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予以0.1、0.5、1.0、2.0、2.5、12.5μmol/L不同浓度的JQ-1干... 目的·探究溴结构域蛋白4(BRD4)特异性抑制剂JQ-1对人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标本,原代培养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予以0.1、0.5、1.0、2.0、2.5、12.5μmol/L不同浓度的JQ-1干预48 h,CCK-8试剂盒、细胞划痕试验和ELISA法分别检测JQ-1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分泌量及TGF-β1的蛋白水平。36只裸鼠构建瘢痕动物模型,将临床上获得的瘢痕组织(1.0 cm×1.0 cm×0.5 cm)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继续饲养4周后,将裸鼠分成2组,JQ-1组和DMSO组,分别每日予以0.5μmol/L JQ-1及0.1%DMSO的瘢痕内多点注射,1 mL/只。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观察瘢痕中COLⅠ/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情况。结果·细胞实验表明:(1)0.5μmol/L及以上浓度JQ-1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均P<0.01)。(2)JQ-1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活性(均P<0.01)。(3)JQ-1可抑制成纤维细胞COLⅠ的分泌及TGF-β1的产生(均P<0.01)。动物实验表明:(1)JQ-1组COLⅠ/Ⅲ总含量较DMSO组显著下降,且COLⅠ/Ⅲ比值下降(均P<0.05)。(2)JQ-1组α-SM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JQ-1可抑制体外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COLⅠ的分泌及TGF-β1的产生;其对裸鼠体内的人瘢痕组织中COLⅠ/Ⅲ的分泌及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亦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成纤维细胞 溴结构域蛋白4 JQ-1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明 方勇 +5 位作者 姚敏 俞为荣 倪涛 顾钏 杨鹏高 毛志刚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89-395,共7页
目的探讨TGF—β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i废弃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瘢痕Fb,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第5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0.5、1.0... 目的探讨TGF—β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i废弃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瘢痕Fb,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第5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0.5、1.0、3.0、5.0μmol/LSD-208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加入lμLPBS,后4组分别加入1μL0.5、1.0、3.0、5.0μmol/LSD-208,培养12h,细胞计数试剂盒8及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根据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选取适宜物质的量浓度的SD-208用于后续实验。(2)另取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3μmol/LSD-208组,同(1)处理,每组8孔,Transwell法检测迁移细胞数。(3)另取细胞,同(2)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细胞,同(2)分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GF—p,蛋白表达。(5)取48只BALB/c裸鼠,分为生理盐水组24只与μmol/LSD-208组24只,于背部做长度为1cm的纵行切口,埋置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伤后7d,生理盐水组与1μmol/LSD-208组裸鼠瘢痕内分别多点注射0.05mL生理盐水及1Ixmol/LSD-208,每日注射1次。于首次给药后0(当日)、2、4、6、8、10、12、14、16、18、20d,取8只裸鼠,电子秤称量体质量;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面积,计算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于首次给药后1、2、3周,取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空白对照组及0.5、1.0、3.0、5.0μmol/LSD-208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00±0.03、0.90±0.08、0.68±0.11、0.54±0.04、0.42±0.09,0.5、1.0、3.0、5.0μmol/LSD-208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值为2.9~22.1,P〈0.05或P〈0.01)。(2)1、3μmol/LSD-208组迁移细胞数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6.5、6.4,P值均小于0.01)。(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3μmol/LSD-208组细胞的微丝荧光强度减弱,伪足伸出减少。(4)空白对照组及1、3μmol/LSD-208组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0±0.08、0.80±0.08、0.61±0.05,1、3μmol/LSD-208组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4.0、9.2,P值均小于0.01)。(5)生理盐水组、1μmol/LSD-208组裸鼠各时相点体质量相近(t值为0.2~1.1,P值均大于0.05)。2组裸鼠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随给药时间延长降低,首次给药后6~20d,μmol/LSD-208组裸鼠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t值为1.8~15.9,P〈0.05或P〈0.01)。首次给药后1、2、3周,2组裸鼠体内人增生性瘢痕TGF—β1,蛋白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且1μmol/LSD-208组裸鼠体内人增生性瘢痕TGF-B,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t值为6.2~19.1,P值均小于0.01)。结论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内源性TGF-β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微丝 SD-208
原文传递
氯化钴诱导缺氧对血管周细胞血管生成素-1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迪 胡艳阁 +1 位作者 耿乐乐 方勇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6期432-438,共7页
目的检测缺氧环境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变化,探讨氯化钴诱导缺氧对血管周细胞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脑血管周细胞,予不同浓度氯化钴诱导缺氧环境,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目的检测缺氧环境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变化,探讨氯化钴诱导缺氧对血管周细胞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脑血管周细胞,予不同浓度氯化钴诱导缺氧环境,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不含氯化钴的血管周细胞培养基培养;试验组使用血管周细胞培养基溶解六水合氯化钴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50μmol/L(50μmol/L氯化钴组)、100μmol/L(100μmol/L氯化钴组)、200μmol/L(200μmol/L氯化钴组)、300μmol/L(300μmol/L氯化钴组)、400μmol/L(400μmol/L氯化钴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IF-1α、Ang-1 mRNA合成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VEGF、Ang-1蛋白分泌。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及t检验。结果对照组和各试验组(50、100、200、300、400μmol/L氯化钴组) HIF-1α蛋白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 7,P <0. 05); HIF-1α蛋白表达随氯化钴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200μmol/L处相对灰度达到峰值8. 6140±0. 3445,200μmol/L氯化钴组相对灰度值与对照组,50、100、300、400μmol/L氯化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 28、22. 18、10. 16、5. 60、25. 47,P值均小于0. 05)。对照组与试验组HIF-1α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 5,P <0. 05);HIF-1αmRNA表达呈氯化钴浓度依赖性降低,400μmol/L氯化钴组HIF-1αmRNA表达达到最低值5. 107×10-3±8. 138×10-5,与对照组,50、100、200μmol/L氯化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 40、17. 75、14. 96、5. 36,P值均小于0. 05)。对照组与试验组VEGF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 34,P <0. 05); VEGF蛋白表达随氯化钴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200μmol/L处VEGF蛋白表达达到峰值(901. 000±6. 798) pg/mL,200μmol/L氯化钴组与对照组,50、100、300、400μmol/L氯化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 70、10. 56、4. 65、10. 49、17. 97,P值均小于0. 05)。对照组与试验组Ang-1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 3,P <0. 05); Ang-1蛋白分泌随氯化钴浓度升高先增加,在100μmol/L处达到峰值(4 364. 0±117. 3) ng/mL,随后蛋白分泌随氯化钴浓度升高逐渐减少,100μmol/L氯化钴组与对照组,50、200、300、400μmol/L氯化钴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 57、4. 33、17. 03、19. 48、23. 30,P值均小于0. 05)。对照组与试验组Ang-1 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 0,P <0. 05); Ang-1 mRNA表达随氯化钴浓度升高先增加,在100μmol/L处达到峰值6. 732×10-4±7. 140×10-6,随后mRNA表达随氯化钴浓度升高逐渐减少,100μmol/L氯化钴组与对照组,200、300、400μmol/L氯化钴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 05、20. 21、110. 20、34. 25,P值均小于0. 05)。结论轻度缺氧环境下,血管周细胞Ang-1表达随缺氧程度加剧而受到促进;重度缺氧环境下,血管周细胞Ang-1表达随缺氧程度加剧而受到抑制。而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氯化钴 血管周细胞
原文传递
光化学组织粘合技术联合羊膜修复手部肌腱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丁宝志 姚敏 《现代医学》 2017年第3期406-412,共7页
目的:应用光化学组织粘合技术(PTB)联合羊膜的方法修复手部肌腱损伤并评价其疗效。方法:60只苏北草鸡用于制作趾深屈肌腱断伤模型,一侧第3趾深屈肌腱(随机左右)用传统Kessler缝合方法修复,对侧第3趾深屈肌腱用PTB联合羊膜的方法进行修... 目的:应用光化学组织粘合技术(PTB)联合羊膜的方法修复手部肌腱损伤并评价其疗效。方法:60只苏北草鸡用于制作趾深屈肌腱断伤模型,一侧第3趾深屈肌腱(随机左右)用传统Kessler缝合方法修复,对侧第3趾深屈肌腱用PTB联合羊膜的方法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伸屈活动度测定,观察肌腱愈合情况,评估粘连程度,检测炎症细胞浸润,检测抗张力强度。结果:PTB联合羊膜修复组中羊膜同损伤肌腱贴合紧密,在术后14 d关节活动度(P<0.01)和肌腱粘连程度(P<0.05)均明显优于缝合组;术后7、14 d时炎症细胞浸润数量较缝合组明显减少(P<0.01);抗张性与缝合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B联合羊膜的方法可使损伤肌腱获得良好的抗张性,减少炎症反应和瘢痕粘连等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该方法无技术难点及明显禁忌,可较快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组织粘合技术 羊膜 肌腱损伤修复 组织粘连 炎症反应 抗张力
原文传递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迪 方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562-566,共5页
缺氧是影响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缺氧诱导因子-1α是缺氧环境下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该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炎症的影响、促进血管生成及对异常愈合影响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 缺氧是影响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缺氧诱导因子-1α是缺氧环境下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该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炎症的影响、促进血管生成及对异常愈合影响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缺氧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不同培养条件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亮 张迪 方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8-564,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HSF)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常规培养人HSF。取第4-6代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氧体积分数+标准培养基(对照组)、7%氧体积分数+70%浓度的...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HSF)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常规培养人HSF。取第4-6代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氧体积分数+标准培养基(对照组)、7%氧体积分数+70%浓度的标准培养基(实验组1)、4%氧体积分数+40%浓度的标准培养基(实验组2)、1%氧体积分数+10%浓度的标准培养基(实验组3),每组样本数均为4。先将各组成纤维细胞用10%氧体积分数+标准培养基培养48h后,再采用不同培养条件分别培养。应用噻唑蓝法、流式细胞术和钙依赖磷脂结合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羟脯氨酸试剂盒,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活力、s期细胞比例、活细胞比例、胶原合成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含量。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多个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①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细胞活力分别为0.72±0.03、0.79±0.02、0.75±0.02和0.38±0.03,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细胞活力较高(P〈0.05),实验组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细胞活力较低(P〈0.05)。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32,P〈0.01)。②上述4组胶原合成水平分别为0.42±0.01、0.56±0.01、0.48±0.Ol和0.31±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和实验组2胶原合成水平含量均较高(P〈0.05),实验组3的胶原合成水平较低(P〈0.05)。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69,P〈0.01)。③上述4组s期比例分别为(19.40±0.37)%、(22.83±0.28)%、(20.94±0.38)%和(14.54±0.2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S期比例较高(P〈0.05),实验组2s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s期比例较低(P〈0.05)。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37,P〈0.01)。④上述4组(TGF-β1)含量水平分别为1.01±0.01、1.58±0.03、1.25±0.02和0.62±0.02,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和实验组2TGF—β1含量水平均较高(P〈0.05),实验组3TGF-β1,含量水平较低(P〈0.05)。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8.47,P〈0.01)。⑤上述4组活细胞比例分别为(96.21±0.29)%、(96.61±0.24)%、(96.61±0.17)%和(95.36±0.1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和实验组2活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的活细胞明显降低(P〈0.05)。组内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8,P〈0.01)。结论轻度的低氧与低营养底物可增加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随着氧与营养底物浓度的下降,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逐渐降低。重度的低氧与低营养底物不但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还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缺氧 培养条件
原文传递
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胸部皮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章盖 耿乐乐 方勇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6期416-425,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更稳定、可重复的小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明确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阐述皮瓣缺血时间、再灌注血流量与皮瓣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共选用162只SPF级ICR健康雄性小鼠为本次实验对象。(1)实验一,选用90只ICR小鼠,... 目的建立一种更稳定、可重复的小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明确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阐述皮瓣缺血时间、再灌注血流量与皮瓣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共选用162只SPF级ICR健康雄性小鼠为本次实验对象。(1)实验一,选用90只ICR小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30):胸部皮瓣组、背部皮瓣组、腹部皮瓣组,再分别将各组小鼠按夹闭皮瓣蒂血管的时间(皮瓣缺血时间)分为6个亚组(n=5):Ⅰ、Ⅱ、Ⅲ、Ⅵ、Ⅴ、Ⅵ组,对应的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5.0、8.0、10.0 h。胸部、背部、腹部皮瓣分别以左侧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腹浅动脉为对称轴设计宽1.5 cm、长3.0 cm的轴型皮瓣。微型动脉夹夹闭血管蒂,建立缺血皮瓣模型。用全景激光灌注成像仪(FLPI)观察各组皮瓣基础血流量,再灌注7 d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计算坏死率,确定最佳小鼠皮瓣IRI模型。(2)实验二,选用另外72只ICR小鼠,建立上述胸部皮瓣IRI模型,按皮瓣缺血时间分为6组(n=12):ⅰ、ⅱ、ⅲ、ⅳ、ⅴ、ⅵ组,对应的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5.0、8.0、10.0 h,用FLPI动态观察各组皮瓣的血流灌注量。再灌注7 d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计算各组皮瓣坏死率。分别取各组半数小鼠再灌注24.0 h后的皮瓣组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组织形态学改变,二氯氢化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细胞阳性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再灌注24.0 h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小鼠胸部皮瓣基础血流灌注量为(320.2±7.5)PU,背部皮瓣基础血流灌注量为(156.3±12.4)PU,腹部皮瓣基础血流灌注量为(78.5±5.5)PU,各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8,P<0.05)。胸部皮瓣组不同亚组所致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7,P<0.05),且背部、腹部皮瓣组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6、235.1,P值均小于0.05)。实验二结果显示:小鼠胸部皮瓣可耐受1.5 h以内缺血,再灌注血流量恢复快,ⅰ、ⅱ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1.20±0.15)%、(6.50±0.24)%,均小于10.00%。而ⅰ组活性氧水平相对倍数、凋亡细胞阳性指数、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2、(3.2±0.1)%、(2.09±0.93)μg/μL,ⅱ组分别为1.26±0.07、(4.3±0.1)%、(3.63±0.42)μg/μL,与ⅰ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6.77、3.03,P值均小于0.05);ⅲ、ⅳ组皮瓣再灌注血流量恢复缓慢,ⅳ组皮瓣坏死率、活性氧水平相对倍数、凋亡细胞阳性指数、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48.2±3.57)%、2.34±0.17、(22.2±1.4)%、(4.79±0.72)μg/μL,与ⅱ组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2、10.50、12.85、2.80,P值均小于0.05)。ⅴ、ⅵ组皮瓣再灌注血流量恢复极缓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组织充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其中ⅴ组皮瓣坏死率、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75.7±3.30)%、(6.10±0.56)%,与ⅳ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59、2.86,P值均小于0.05);而ⅴ组活性氧水平相对倍数为 1.47± 0.21,较ⅳ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P =0.005),凋亡细胞阳性指数为(20.5± 2.2)% ,与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15,P =0.88)。结论 与小鼠背部、腹部皮瓣IRI模型相比,小鼠胸部皮瓣IRI模型基础血流量更大、更稳定,不同缺血时间所致皮瓣坏死率变化更有显著性。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小鼠胸部皮瓣的损伤,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再灌注血流量明显降低,皮瓣的损伤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致皮瓣损伤的机制可能是缺血再灌注后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微循环;同时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局部炎症反应加重,导致皮瓣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小鼠 模型 动物 外科皮瓣 胸部皮瓣 全景激光灌注成像仪 机制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亮 方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53-656,共4页
病理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组织进行完整性修复过程中,瘢痕组织过度增生所导致的一种病理性结果。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Fb大量增殖,ECM代谢失衡导致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在真皮区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及血管增生等。病理... 病理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组织进行完整性修复过程中,瘢痕组织过度增生所导致的一种病理性结果。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Fb大量增殖,ECM代谢失衡导致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在真皮区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及血管增生等。病理性瘢痕可造成机体的外观及功能改变,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及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原文传递
蓝光照射治疗烧伤创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洪芳 王慧 龚黎青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630-631,J0005,J0006,共4页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治疗对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1~12月收治的深Ⅱ度烧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仅予以常规烧伤处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烧伤处理及蓝光照射治疗。在检测不同剂量蓝光...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治疗对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1~12月收治的深Ⅱ度烧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仅予以常规烧伤处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烧伤处理及蓝光照射治疗。在检测不同剂量蓝光对各种菌株杀伤力之后,观察2组患者创面的细菌培养、疼痛程度及愈合时间。结果不同剂量蓝光照射对各种菌株都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观察组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烧伤创面感染的疗效较满意,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换药次数,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感染 蓝光照射 预防 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