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48例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童串联质谱筛查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江剑辉 曹伟锋 +7 位作者 姜迪刚 李蓓 蒋翔 贾雪芳 林本蘅 陈倩瑜 顾学范 韩连书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集临床疑似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童滤纸血片,用衍生法进行前处理后进样,用API3200串联质谱仪分析样本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及浓度。结果在748例高危儿童中检出氨基酸代谢病(...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集临床疑似遗传性代谢病高危儿童滤纸血片,用衍生法进行前处理后进样,用API3200串联质谱仪分析样本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及浓度。结果在748例高危儿童中检出氨基酸代谢病(AAD)、有机酸代谢紊乱(OAD)和脂肪酸氧化缺陷病(FAOD)29种共95例,检出率12.70%.其中AAD占56.84%(54/95),OAD20.00%(19/95),FAOD23.16%(22/92)。检出较多的代谢异常为瓜氨酸代谢异常(高瓜氨酸血症、Citrin缺陷病、低瓜氨酸血症等)、持续性高苯丙氨酸血症(经典型苯丙酮尿症、高苯丙氨酸血症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等)、枫糖尿病、丙酰肉碱代谢异常(甲基丙二酸血症或丙酸血症等)、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肉碱转运障碍等。结论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可定性和定量分析体内代谢物质浓度水平和代谢关系的异常变化,对氨基酸代谢病、有机酸代谢紊乱和脂肪酸氧化缺陷病等30余种遗传性代谢病进行高危筛查或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代谢病 串联质谱筛查 氨基酸 有机酸 酯酰肉碱 代谢评价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因子结合蛋白-3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许珊珊 顾学范 +4 位作者 潘慧 朱惠娟 龚凤英 李玉凤 邢艳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建立中国6~18岁年龄段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与年龄、性别、发育阶段及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了大庆市、北京市、上海市不同中小学校的837名体检正常的儿童、... 目的建立中国6~18岁年龄段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与年龄、性别、发育阶段及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了大庆市、北京市、上海市不同中小学校的837名体检正常的儿童、青少年(男416名,女421名),由内分泌医师记录其发育状况。用化学发光法(IMMULITE1000)测定血清IGF-1和IGFBP-3。用t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IGF-1及IGFBP-3与年龄、性别、发育阶段及体质指数(BMI)的关系。结果男孩血清IGF-1于13岁组时出现峰值,女孩11岁组出现峰值;男孩血清IGFBP-3值14岁组时达到峰值,女孩11岁组达到峰值;高峰值出现后,IGF-1和IGFBP-3水平随年龄增长缓慢下降或维持高峰值在平台期;同年龄组相比,男孩血清IGF-1值高于女孩,女孩的IGFBP-3值高于男孩。发育阶段对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大于对IGFBP-3的影响,而BMI对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建立了与年龄、性别、发育阶段相关的儿童青少年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的正常参考值,这些数据对于生长监测、临床诊断及GH治疗后随访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1 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正常参考值
下载PDF
六例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3
作者 张彦 邱文娟 +4 位作者 张惠文 陈婷 徐烽 顾学范 韩连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 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确诊年龄为32个月(15 d~9岁)。其中1例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异常、2例迟发型、3例婴儿型。3例由新生儿筛查确诊;3例因临床表现就诊,起病时有发热、肌肉乏力伴肌酶增高。5例患儿表现为游离肉碱降低,棕榈酰基肉碱、十八碳烯酰肉碱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CPT2基因变异8个位点(携带双位点突变4例,携带单位点突变2例),3种为已知变异(p.R631C、p.T589M和p.D255G),5种为新报道变异(p.F352L、p.R498L、p.F434S、p.A515P、c.153-2A>G)。经PolyPhen2和SIFT软件预测,5个新报道变异中c.153-2A>G和p.F352L为疑似致病变异,p.R498L、p.F434S和p.A515P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结论:CPT2缺乏症临床表型多样,通过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后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 临床特征 CPT2基因 串联质谱技术 游离肉碱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土贝母皂苷抑制对苯二胺诱发豚鼠接触性皮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于立坚 张永平 +1 位作者 马润娣 于廷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6-1631,共6页
目的:研究土贝母皂苷(Tubeimosides,TBMSs,简称皂苷)抑制对苯二胺诱发的豚鼠接触性皮炎的效应。方法:从土贝母块茎中提取分离出有效部位土贝母皂苷。实验所用皂苷的主要成分是土贝母苷甲和苷乙(简称苷甲、苷乙),以及微量土贝母苷丙(简... 目的:研究土贝母皂苷(Tubeimosides,TBMSs,简称皂苷)抑制对苯二胺诱发的豚鼠接触性皮炎的效应。方法:从土贝母块茎中提取分离出有效部位土贝母皂苷。实验所用皂苷的主要成分是土贝母苷甲和苷乙(简称苷甲、苷乙),以及微量土贝母苷丙(简称苷丙),其标志性成分苷甲的含量≥90%。采用异体和同体两种对照的局部涂皮封闭实验(Buehler test),研究皂苷对对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PPDA)诱发豚鼠接触性皮炎的效应的影响。结果:异体和同体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皂苷提前或与PPDA混合应用,均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甚至完全抑制PPDA诱发豚鼠接触性皮炎。一分子的土贝母皂苷能抑制或完全逆转6到12分子对苯二胺诱发的豚鼠接触性皮炎。结论:土贝母皂苷有显著抑制对苯二胺诱发豚鼠接触性皮炎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贝母皂苷 对苯二胺 接触性皮炎 豚鼠
下载PDF
IVIG对新生儿脐带血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
5
作者 王美红 陈同辛 +1 位作者 朱亚忠 李庆生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从脐带血单核吞噬细胞(Mo/Mφ)表面CD14、HLA-DR和CD86分子表达的角度来探讨IVIG对新生儿免疫抑制作用,将IVIG、GM-CSF和LPS不同组合对Mo/Mφ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o/Mφ表面CD14、HLA-DR和CD86分... 为从脐带血单核吞噬细胞(Mo/Mφ)表面CD14、HLA-DR和CD86分子表达的角度来探讨IVIG对新生儿免疫抑制作用,将IVIG、GM-CSF和LPS不同组合对Mo/Mφ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o/Mφ表面CD14、HLA-DR和CD86分子的表达。加入IVIG处理培养的脐带血Mo/Mφ表面CD14、HLA-DR和CD86分子的阳性细胞比率和相对荧光密度均明显降低,同时CD14+HLA-DR+和CD14+CD86+细胞的比率明显降低。IVIG可通过抑制脐带血Mo/Mφ表面CD14、HLA-DR和CD86分子的表达而抑制其抗原提呈能力,这可能是IVIG免疫抑制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静脉免疫球蛋白 单核吞噬细胞(Mo/Mφ) CD1 4 HLA—DR CD86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