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邵琦 任颖 +3 位作者 全军民 杜冬梅 赵催春 魏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64-1567,共4页
目的观察低T3综合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8例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双水平气道正... 目的观察低T3综合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8例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使用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38例心肌梗死患者中139例(41.12%)伴低T3综合征。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是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低FT3与BiPAP无创呼吸机使用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相关。出院患者平均随访(21.4±8.1)月,Cox模型分析显示,FT3水平是累积死亡风险首要预测因子(危险比4.25,95%CI:2.30~7.87),其次是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低T、综合征的诊断,对预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T3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随访
下载PDF
通心络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和室颤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振兴 李京波 +4 位作者 魏盟 黄冬 陈焱 施雯 徐全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TXL)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神经重构和室颤阈值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MI组和TXL组(n=8),第6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和功能后进行室颤阈值测定;免... 目的探讨通心络(TXL)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神经重构和室颤阈值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MI组和TXL组(n=8),第6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和功能后进行室颤阈值测定;免疫组化法研究大鼠心室肌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和密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心室肌神经分布紊乱,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高(P<0.05),室颤阈值明显降低(P<0.05);TXL组较MI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降低(P<0.05),室颤阈值明显升高(P<0.05),并接近假手术组。结论TXL能改善MI后神经重构反应,提高室颤阈值,有预防MI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通心络 室颤阈值 神经重构
下载PDF
长期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卢英民 姚能才 +8 位作者 窦存芳 石来新 张金春 季俭 沈俊娴 包敏敏 黄达民 张颖 李毅刚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83-586,共4页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标准治疗的60例CHF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动训练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测...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标准治疗的60例CHF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动训练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及H-FAB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HF患者运动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清BNP[(357±32)mg/ml,(343±14)mg/ml:(36±4)mg/ml]、H-FABP[(15.5±3.1)μg/ml,(13.0±5.4)μg/ml:(4.1±2.3)μg/m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运动组运动训练6个月后BNP[(357±32)mg/ml:(104±41)mg/ml],H-FABP[(15.5±3.1)μg/ml:(6.1±4)μg/ml]明显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BNP[(343±14)mg/ml:(165±20)mg/ml],H-FABP[(13.0±5.4)μg/ml:(8.2±5.1)μg/ml]也有明显下降(P<0.05),但运动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H-FABP、BNP水平随心衰加重而明显升高(P<0.05),H-FABP与BNP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载体蛋白质类
下载PDF
活性氧介导预处理和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研究的进展
4
作者 辛平 朱伟 魏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2,共4页
活性氧(ROS)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量的研究证实,ROS为预处理和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相关的氧化还原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阐述了ROS的定义、来源和检测方法,并就ROS在预处理或后处理心肌保护信号通路中的作... 活性氧(ROS)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量的研究证实,ROS为预处理和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相关的氧化还原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阐述了ROS的定义、来源和检测方法,并就ROS在预处理或后处理心肌保护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其对ROS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心肌再灌注损伤 预处理 后处理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的表达差异
5
作者 顾水明 魏盟 +3 位作者 张昀昀 邵君 李奇 吴宗贵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43-647,共5页
目的应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基因表达差异。方法抽提PBMC总RNA并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单链、双链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cRNA。分别用cy3-dCTP和cy5-dCTP标记cRNA。将基因芯片和杂交探... 目的应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基因表达差异。方法抽提PBMC总RNA并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单链、双链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cRNA。分别用cy3-dCTP和cy5-dCTP标记cRNA。将基因芯片和杂交探针变性后杂交、洗涤,并分析cy3、cy5两种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比值。结果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共有123个表达差异相关基因,其中有102个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涉及黏附分子、热休克蛋白、信号传导、细胞周期、凋亡等。结论CHF与正常人PBMC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在CH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推动CHF发生的分子机制及防治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单核 白细胞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空腹血糖水平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杜冬梅 任颖 +2 位作者 魏盟 邵琦 赵催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水平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668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病史和入院次日FBG浓度分为糖尿病组(n=177)、高FBG组(n=351)和正常FBG组(n=140)。分别记录各组患者...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水平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668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病史和入院次日FBG浓度分为糖尿病组(n=177)、高FBG组(n=351)和正常FBG组(n=140)。分别记录各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随访期间死亡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ogistic和Cox回归分析表明,FBG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值比OR=1.106,P=0.001)、充血性心力衰竭(OR=1.060,P=0.037)、心源性休克(OR=1.084,P=0.018)和心源性死亡(OR=1.068,P=0.028)的独立危险因子和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43,P=0.004)。Cox回归分析显示,高FBG组FBG>8.52 mmol/L和糖尿病组FBG>10.65 mmol/L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FBG组患者的3倍(风险比值HR=3.087,P=0.007;HR=3.456,P=0.002)。结论 FBG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和远期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血糖 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病死率
下载PDF
普伐他汀治疗AMI急诊PCI术后CHF患者血浆NT-proBNP和MMP-2的变化及与左室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宇 雷海芳 +3 位作者 魏盟 邱建平 邱耕 陆纪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较为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96例AMI急诊PCI术后CHF患者(N...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较为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96例AMI急诊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普伐他汀20 mg组(普伐他汀20 mg/d治疗,n=52)和普伐他汀40 mg组(普伐他汀40 mg/d治疗,n=44),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8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普伐他汀40 mg组血浆NT-proBNP和MMP-2水平显著低于普伐他汀20 mg组(P<0.05)。普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普伐他汀40 mg组LVMI、LVEDD、LVPWT显著小于普伐他汀20 mg组(P<0.01);两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平均周径缩短率(MVCF)、二尖瓣口多普勒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末期最大流速比率(E/A)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普伐他汀40 mg组IVST、FS、MVCF、E/A显著大于普伐他汀20 mg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MMP-2的下降水平均与LVMI、LVEDD、LVPWT减少呈正相关,均与IVST、FS、MVCF、E/A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MMP-2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对AMI急诊PCI术后较为稳定的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这可能与其抑制MMP-2、减轻左室重构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心力衰竭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左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下载PDF
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炳辉 李明华 +2 位作者 赵清 赵俊功 肖云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2,28,共5页
目曲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支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 目曲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支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增强前后采用T1W抑脂序列,分别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Gd-DTPA后1、5、15和25min进行扫描,并对病理与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幂80个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34个(42.5%),稳定斑块46个(57.5%)。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准确度为73.8%,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67.4%。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强化方式不同,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检查相结合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94.1%和82.6%,均明显高于MRI多序列扫描(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易损斑块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致大鼠肝脏损害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建军 查月芳 +1 位作者 张昕 张广宇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9期911-913,共3页
目的研究常用抗结核药物及不同抗结核药物组合对肝脏损害的程度及光、电镜下病理表现,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52只,体重250~30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生理盐水;H(INH)组:异烟肼;R(RFP)组... 目的研究常用抗结核药物及不同抗结核药物组合对肝脏损害的程度及光、电镜下病理表现,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52只,体重250~30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生理盐水;H(INH)组:异烟肼;R(RFP)组:利福平;Z(PZA)组:吡嗪酰胺;HR组:异烟肼+利福平;HZ组:异烟肼+吡嗪酰胺;RZ组:利福平+吡嗪酰胺;HRZ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大鼠用药的常规剂量:每公斤体重人的常用剂量乘以5.5倍。标本制备:根据各组的不同要求,每天对大鼠进行1次灌胃,10d后断头取血,分离肝脏,一部分以20%甲醛固定并制备病理切片,另一部分戊二醛固定后做电镜检查。结果肝组织病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R组差异显著(P<0.05);HR组、HZ组、HRZ组、RZ组、Z组差异极显著(P<0.01);将HRZ组、HR组、HZ组、R组、RZ组比较,HRZ组差异显著(P<0.05);HR组、Z组、RZ组、HZ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可引起大鼠肝脏的损害,多种药物联用比单药应用损害更明显;随着药物应用种类的增多,肝脏损害逐渐加重;Z组可能比其他单用药组肝脏毒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肝损害 病理 电镜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