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28
1
作者 唐翠松 李文彬 +1 位作者 杨世埙 李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MRI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病例资料,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所有病例行MR平扫,19例同时增强扫描,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21例腱鞘巨细胞瘤中,局限性17例,弥漫性4例。在T... 目的分析MRI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病例资料,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所有病例行MR平扫,19例同时增强扫描,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21例腱鞘巨细胞瘤中,局限性17例,弥漫性4例。在T1WI上18例接近于骨骼肌信号,3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在T2WI上7例介于骨骼肌与皮下脂肪信号之间,12例接近于骨骼肌信号,2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19例行T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17例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结论MRI能够反映腱鞘巨细胞瘤的内部信号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悦琦 程英升 +2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赵俊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和重复性好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为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血管内介入操作提供合适的模型。方技选用毕格犬6只,实验组(n=4)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对照组(n=2)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行左下肢压迫器植...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和重复性好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为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血管内介入操作提供合适的模型。方技选用毕格犬6只,实验组(n=4)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对照组(n=2)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行左下肢压迫器植入,同时手术结扎左侧股动脉,3—5d后除去压迫装置。监测两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G2h)、体质量和饮食的变化。术后1周和4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情况;4周后处死动物,行溃疡周围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模型制备成功,用药后FPG和PG2h均明显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饮食明显增加;而对照组FPG、PG2h、体质量和饮食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溃疡形态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对照组溃疡基本痊愈,实验组基本不愈合。DSA显示术后1周两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对照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实验组新生侧枝血管不丰富。组织学检查实验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伴炎细胞浸润。结论该法制备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以为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以及临床介入血管内操作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糖尿病足 溃疡 干细胞移植 血管内介入
下载PDF
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梅 吴利忠 +3 位作者 丁小龙 姚伟武 杨世埙 李明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6-929,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确诊的20例后外侧角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分析韧带、肌腱等形态、走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伴随征象。结果所有的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伴有其他... 目的评价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确诊的20例后外侧角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分析韧带、肌腱等形态、走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伴随征象。结果所有的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伴有其他结构的损伤,尤其是交叉韧带的撕裂。MRI诊断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4%、66.7%、80%;腘肌腱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85.7%、50%、75%。结论MRI是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理想的检查方法。熟悉后外侧角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MRI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损伤 后外侧角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鉴别性诊治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金武 徐建广 +3 位作者 朱海波 赵炳辉 郭尚春 曾炳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研究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其与颈椎病的鉴别方法。方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和后期经手术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各20例,先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诊断性治疗,对于无... 目的研究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其与颈椎病的鉴别方法。方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和后期经手术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各20例,先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物、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进行诊断性治疗,对于无明显效果的病例进行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1年以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5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经诊断性治疗后获痊愈,5例经治疗后短期内症状缓解,复发后给予诊断性局部封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20例后期经手术证实为颈椎病患者,对诊断性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后期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以前、中及小斜角肌为主的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丛、臂丛及颈神经后支所致,采用减轻软组织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同颈椎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孔外 神经卡压 颈椎病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 鉴别性诊治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后PMMA渗漏 被引量:5
5
作者 顾一峰 吴春根 +4 位作者 李明华 李敏 王珏 张培蕾 杜倬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运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成像,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渗漏。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35例患者共46个胸椎和腰椎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后经旋转... 目的运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成像,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渗漏。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35例患者共46个胸椎和腰椎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后经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成像,分析PMMA的椎体外渗漏图像和临床情况,并应用螺旋CT检查进行验证。结果在经PVP术后的46个椎体中,经侧位X线片、旋转DSA三维重建图像和CT检查,36个椎体明确无椎体外渗漏;10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其中2个椎体为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为椎旁软组织渗漏;5个椎体为静脉丛渗漏;1例为椎弓根渗漏,该例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经DSA三维重建图像和螺旋CT检查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能迅速对PVP术后PMMA渗漏进行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渗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MRI在侵袭性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朱莉莉 姚伟武 +2 位作者 李文彬 杨世埙 李明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AF)的MRI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7例AF患者术前常规MRI检查(其中15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探讨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17例病变中发生于腹外的有15例,腹内和腹壁各1例。所有病灶MRI均...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AF)的MRI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7例AF患者术前常规MRI检查(其中15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探讨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17例病变中发生于腹外的有15例,腹内和腹壁各1例。所有病灶MRI均表现为沿肌纤维浸润性生长的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并累及多块肌肉。肿块较大,平均(8.30±3.02)cm。17例病变中2例边界清晰,可见假包膜;15例边界不清,其中13例无假包膜,2例包膜不完整。与肌肉相比T1WI呈低信号7例,等信号10例;T2WI呈高信号16例,等信号1例;15例增强扫描病例有不同程度强化。17例肿瘤内均未见坏死囊变及瘤周水肿。1例肿瘤邻近骨骼受侵,3例肿瘤邻近骨骼呈边缘受压改变。结论AF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病理表现一致,有助于该病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准确评估肿瘤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纤维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MR横断面T_2W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何碧媛 姚伟武 +1 位作者 杨世埙 李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MR横断面T2W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临床疑有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膝关节MR常规扫描图像,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横断面T2W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关节镜下确诊128例完全撕裂,42例部... 目的探讨MR横断面T2W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临床疑有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膝关节MR常规扫描图像,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横断面T2W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关节镜下确诊128例完全撕裂,42例部分撕裂,30例正常。横断面T2WI检出151例,误诊3例,漏诊13例,诊断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92.1%、91.7%、92.0%;矢状面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是92.7%、83.3%、91.0%;矢状面+横断面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94.5%、94.4%、94.5%,三组间特异性和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横断位T2WI的特异性比矢状面图像高。结论MR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横断面T2WI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不可忽略的检查序列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横断面成像
下载PDF
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炳辉 李明华 +2 位作者 赵清 赵俊功 肖云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2,28,共5页
目曲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支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 目曲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支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增强前后采用T1W抑脂序列,分别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Gd-DTPA后1、5、15和25min进行扫描,并对病理与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幂80个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34个(42.5%),稳定斑块46个(57.5%)。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准确度为73.8%,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67.4%。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强化方式不同,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检查相结合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94.1%和82.6%,均明显高于MRI多序列扫描(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易损斑块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梅 李明华 +2 位作者 丁小龙 赵金忠 蒋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 目的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强前后移植物、髌下、移植物周围滑膜的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并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ACL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逐渐增强,术后9个月时信号最强,1年后信号强度有下降。结论MRI尤其是增强MRI能反映膝关节移植物正常韧带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髂骨原发囊样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翠松 李文彬 +3 位作者 杨世埙 汤光宇 李梅 常城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0期1135-1139,共5页
目的:分析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表现。46例全部行X线片检查,38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增强16例)。结果:46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 目的:分析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髂骨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表现。46例全部行X线片检查,38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增强16例)。结果:46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骨巨细胞瘤4例,内生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各2例,血管瘤、骨母细胞瘤、骨样骨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各1例),恶性肿瘤17例(恶性巨细胞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软骨肉瘤、淋巴瘤各4例,骨肉瘤7例),肿瘤样病变17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邻关节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各2例,骨纤维异常增生症10例)。发病部位为髂翼39例,髋臼7例。病变主要表现为髂骨囊样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30例,硬化环形成24例,病变内见钙化灶14例,软组织肿块20例。结论:常见的髂骨囊样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般都具有某些特征性的CT表现,必要时综合X线、MRI表现,可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静脉途径建立猪脑静脉窦血栓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珏 李明华 +3 位作者 孙晓江 周兵 朱悦琦 谭华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股静脉穿刺插管球囊阻塞下注入凝血酶,诱导猪脑静脉窦急性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6只实验用小型猪,采用Seldinger法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将微导管置入猪静脉窦内,球囊阻塞下注入凝血酶诱导... 目的探讨经皮股静脉穿刺插管球囊阻塞下注入凝血酶,诱导猪脑静脉窦急性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6只实验用小型猪,采用Seldinger法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将微导管置入猪静脉窦内,球囊阻塞下注入凝血酶诱导急性血栓形成,术后即刻及1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于术后第1、3、7天行MRI检查,1周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6例小型猪均成功建立脑静脉窦血栓模型,其中3例为上矢状窦,2例为上矢状窦合并左横窦乙状窦,1例为单纯左横窦乙状窦血栓。MRI检查第1天4例出现脑水肿;第3天有2例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为出血性梗死;1周后5例脑水肿均明显减轻,2例梗死灶边界趋向清楚。结论经皮穿刺静脉插管注入凝血酶诱导猪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方法有效可行,其发生机制及病变过程更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 血栓 动物模型 血管内途径
下载PDF
MRI水样信号在椎体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玉萍 庄奇新 +1 位作者 李文彬 李明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根据MRI水样信号特征,鉴别椎体压缩骨折的原因。方法比较142例MRI上有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其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椎体转移性肿瘤65例(197个椎体),外伤77例(96个椎体),外伤时间12 h^20年。采用GE 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目的根据MRI水样信号特征,鉴别椎体压缩骨折的原因。方法比较142例MRI上有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其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椎体转移性肿瘤65例(197个椎体),外伤77例(96个椎体),外伤时间12 h^20年。采用GE 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常规作矢状位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脂肪抑制T2加权(STIR)成像、横断位STIR成像,转移瘤患者中有29例作Gd-DTPA静脉增强后矢状位、冠状位和横断位脂肪抑制T1WI;外伤病例中仅1例作增强扫描,其中15例又作了CT平扫。结果在压缩骨折的椎体中水样信号以椎管内的脑脊液为参照,其形态为线形、三角形和斑片状,在55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早期(≤3月)患者的68个椎体外伤中,25例患者的31个椎体(31/68,45.2%)出现水样信号;在65例转移性肿瘤所致的椎体骨折中,12例患者的26个椎体(26/197,13.2%)出现水样信号;在22例慢性中后期(>3月)患者的椎体外伤中,2例患者的3个椎体(3/26,11.5%)出现水样信号。结论MRI水样信号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早期的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出现,提示骨髓水肿;在转移性肿瘤所致的椎体压缩骨折中水样信号很少出现,对于鉴别良恶性椎体骨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水样信号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病变多排CT与高强场MRI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炳辉 李明华 周康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CT与高强场磁共振(MRI)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肾内囊实性小占位病变(≤3 cm)52例,包括透明细胞型肾癌24例,乳头型肾细胞癌1例,类癌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复杂囊肿16例,囊性肾瘤3例,均经1.5TMR... 目的探讨多排CT与高强场磁共振(MRI)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肾内囊实性小占位病变(≤3 cm)52例,包括透明细胞型肾癌24例,乳头型肾细胞癌1例,类癌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复杂囊肿16例,囊性肾瘤3例,均经1.5TMRI和多排CT检查,两者间隔时间3 d至2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多层面重建技术能明显提高多排CT对肾内小占位病变的检出敏感度(98.1%),与MRI检出敏感度近似;但多排CT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病变的诊断准确度为71.2%,明显低于MRI检查(90.4%)(P=0.001)。MRI多序列扫描有助于病变组织内出血、坏死及肿瘤实质等成分的识别,且对小肾癌假包膜的检出率较高(57.7%)。结论高强场MRI对肾脏囊实性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CT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MRI是较为有效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小占位 囊实性 磁共振成像 多排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