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镜精检在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徐凯 徐萍 +5 位作者 陶元生 张黎 马睿锐 杨静 于海滨 吴杰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及高频超声微探头对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再次胃镜精检的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7月,对该科首次胃镜病理发现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及高频超声微探头对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再次胃镜精检的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7月,对该科首次胃镜病理发现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患者进行电话召回,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NBI等进行胃镜精检,发现有可疑病灶时进行高频超声微探头检查以判断浸润深度。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但未合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共65例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入选,初次胃镜提示LGIN 56例、HGIN 9例。结果 65例患者最终证实胃癌14例,首诊为LGIN 7例,HGIN 7例。14例胃癌患者中9例于该院治疗[5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手术],其中早期胃癌8例(6例黏膜内癌、2例浸润黏膜下层),1例进展期癌(浸润至浅肌层),另5例均呈早癌内镜表现,但因拒绝于该院治疗,无法确诊分期。结论胃镜检查发现上皮内瘤变时,往往提示存在早期癌变的可能,对该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胃镜精检有助于发现之前遗漏的早癌病灶,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 胃癌 癌前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正常胰腺及胰腺占位病变超声内镜弹性成像特点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凯 任大宾 +2 位作者 孙晓敏 王静 徐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61-464,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胰腺及胰腺与位病变的超声内镜弹性成像特征及其在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自2009年1月至6月,对9例胰腺占位病变行EUS的患者同时进行超声内镜实时弹性成像,同时选取6例因其他病变而行EUS者的正常胰腺行超声内镜实时...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胰腺及胰腺与位病变的超声内镜弹性成像特征及其在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自2009年1月至6月,对9例胰腺占位病变行EUS的患者同时进行超声内镜实时弹性成像,同时选取6例因其他病变而行EUS者的正常胰腺行超声内镜实时弹性成像作对照,按照弹性成像5分法对组织弹性成像进行评分.结果 9例胰腺占位病变患者最终诊断为胰腺癌4例,囊腺癌1例,囊腺瘤2例,局限性胰腺炎2例,其弹性成像评分:胰腺癌1例3分、3例4分,囊腺癌5分,2例囊腺瘤均为2分,局限性胰腺炎2分和3分各1例;6例正常胰腺者其弹性成像评分1分5例,2分1例.当以1、2分为良性,3~5分为恶性病变的标准进行判断时,超声内镜弹性成像对9例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有8例准确.结论 胰腺良恶性组织弹性成像呈不同的图像特征,超声内镜实时弹性成像有助于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内窥镜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吡格列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清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徐萍 李清华 +2 位作者 王静 姜景平 陈令全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9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TNF-α、IL-6和IL-10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并观察吡格列酮的干预性作用。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组)、SAP组、吡格列酮组(P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建立SAP模型;P组大鼠在造模前2... 目的探讨TNF-α、IL-6和IL-10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并观察吡格列酮的干预性作用。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组)、SAP组、吡格列酮组(P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建立SAP模型;P组大鼠在造模前2h腹腔内注射吡格列酮溶液50mg/kg。于造模后3h、6h、12h分批处死大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的含量;并常规HE染色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SAP组与C组比较,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TNF-α及IL-6含量在各时间点均升高(P<0.01),IL-10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性使用吡格列酮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清淀粉酶、TNF-α及IL-6水平与SAP组相比均有降低(P<0.05),IL-10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在SAP早期阶段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吡格列酮可通过调节促炎与抗炎因子的平衡,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吡格列酮
原文传递
吡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徐萍 李清华 +3 位作者 王静 徐凯 姜景平 陈令全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吡格列酮组。...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吡格列酮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建立ANP模型,于造模后3、6、12h检测血清淀粉酶含量,观察胰腺病理学改变,并采用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ANP组6h点的血清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7171±1636)U/L和13.00±2.36,均较假手术组的(523±166)U/L和1.67±2.34显著增高(P〈0.01),而PPARγmRNA在两组中表达均较弱,无显著差异(0.18±0.05对0.22±0.03,P〉0.05);吡格列酮组6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学评分分别为(4504±1901)U/L和9.00±0.89,均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PPARγ,mRNA表达较ANP组增强(0.56±0.05对0.18±0.05,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ANP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受体 吡格列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