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的随访 被引量:2
1
作者 姜伟峰 刘旭 +6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谭红伟 周立 杨国澍 刘玉岗 李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长期效果以及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具体部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再次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 目的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长期效果以及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具体部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再次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结果 232例第2次手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部位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28%)、前下部49例(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25.4%)及后下部61例(26.3%)。28例行第3次手术,术中标测示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有16例(57.1%)。5例第4次手术术中标测仅有1例左下肺静脉电位恢复。结论环肺静脉隔离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肺静脉电位传导有恢复的趋势,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部分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经多次手术可达完全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 肺静脉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姜伟峰 刘旭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2期171-175,共5页
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对于部分患者仍存在复发现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有关,C-反应蛋白作为组织炎症的标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确性,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监测... 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对于部分患者仍存在复发现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有关,C-反应蛋白作为组织炎症的标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确性,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监测指标。目前的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但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复发是否有关尚无定论。为此,现对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
下载PDF
9例巨大肺动静脉瘘经导管封堵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承 潘欣 +3 位作者 马建伟 陆静 吴卫华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1-383,共3页
目的总结巨大肺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9例引入血管直径>5 mm的巨大肺动静脉瘘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介入治疗前患者均接受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术以了解瘘管的形态、大小和走行,确定拟栓塞的引入血管并准确测量血... 目的总结巨大肺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9例引入血管直径>5 mm的巨大肺动静脉瘘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介入治疗前患者均接受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术以了解瘘管的形态、大小和走行,确定拟栓塞的引入血管并准确测量血管直径。选用Amplatzer Plug或国产PDA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 9例患者共计引入血管11条,均封堵成功;共置入Amplatzer Plug 6枚,国产PDA封堵器4枚。术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对于引入血管直径>5 mm的巨大肺动静脉瘘,Amplatzer Plug或国产PDA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瘘 介入治疗 右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电复律或二次消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玉岗 刘旭 +4 位作者 谭红伟 姜伟峰 王远龙 李峥 周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电抗休克
下载PDF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随访结果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姜伟峰 刘旭 +6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谭红伟 周立 杨国澍 刘玉岗 李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两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导管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各合并症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关系.结果 232例第2次消融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次(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部位(Gap)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次(28%)、前下部49例次(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次(25.4%)及后下部61例次(26.3%).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且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F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经长时间随访有约80%的患者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 肺静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