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vor-Lewis术式与传统左开胸入路治疗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1
作者 朱建福 张玉景 +4 位作者 周峰 肖海波 李森 何爱敏 张召辉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Ivor-Lewis术式与传统左开胸入路治疗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Ivor-Lewis术式与传统左开胸入路治疗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Ivor-Lewis术式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左开胸入路手术治疗),每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中淋巴结清扫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及胃管拔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及腹腔清扫淋巴结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胸腔清扫淋巴结数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g-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1d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7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2%)与对照组(11.3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Ivor-Lewis术式治疗食管胃交界腺癌可显著改善围术期指标,淋巴结清扫数更多,术后炎症反应较轻,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交界腺癌 IVOR-LEWIS手术 传统左开胸入路 炎症因子 胸腔镜 腹腔镜
下载PDF
抗ATPase F1α抗体对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俊平 楼国良 +2 位作者 朱海沫 李敏玉 张辅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抗ATPase F1α抗体,人血管抑制和肿瘤转移相关蛋白(human angiostatin interacting and tumor metastasis involving protein,HAI-TMIP)抗体((MAb3D5AB1,简称GX)对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non-small cell lung can...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抗ATPase F1α抗体,人血管抑制和肿瘤转移相关蛋白(human angiostatin interacting and tumor metastasis involving protein,HAI-TMIP)抗体((MAb3D5AB1,简称GX)对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NSCLC-VEC)的抑制作用。方法: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离和原代培养NSCLC-VEC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SCLC-VECs膜上ATPase F1α的表达,RT-PCR分析细胞ATPase FlαmRNA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GX对NSCLC-VECs增殖的抑制效应,划痕损伤实验检测GX对NSCLC-VECs迁移的抑制作用,FACS检测GX对NSCLC-VECs凋亡的影响。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NSCLC-VECs胞膜上有ATPase F1α的显著表达;RT-PCR的结果表明,分别来源于肺腺癌、肺鳞癌的血管内皮细胞中ATPase F1αⅡ肽段基因片段大小为668 bp。CCK-8结果表明,经GX处理,NSCLC-VECs的增殖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划痕损伤实验结果显示,经GX处理的NSCLC-VECs的迁移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ACS结果显示,GX处理后NSCLC-VECs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TPaseF1α在NSCLC-VECs膜上有较高的表达,GX通过靶向作用于ATPaseF1α抑制NSCLC-VECs的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细胞 ATP合酶 抗体 靶向治疗
下载PDF
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俊平 楼国良 +2 位作者 李敏玉 朱海沫 张辅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66-1469,共4页
目的: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研究其体外生长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肺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先后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 目的: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研究其体外生长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肺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先后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对所获得的人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获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呈FⅧ-RAg、CD34阳性;电镜下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结论: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所获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组织块法
下载PDF
儿童型肺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晓东 嵇若旭 +3 位作者 张辅贤 梅举 李文华 奚政君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290-291,F0003,共3页
儿童型肺母细胞瘤(pleuropulmonary blastoma)是小儿罕见的肺部和胸膜侵袭性胚胎源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25%~0.50%,最常发生于5~6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平均发病年龄3.2岁。其表现为胸腔内巨大的新生物,常与... 儿童型肺母细胞瘤(pleuropulmonary blastoma)是小儿罕见的肺部和胸膜侵袭性胚胎源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25%~0.50%,最常发生于5~6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平均发病年龄3.2岁。其表现为胸腔内巨大的新生物,常与胸腔积液相伴,但并不累及胸膜,部分病例可以发生气胸。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该病患儿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母细胞瘤 文献复习 儿童型 肺部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侵袭性 发病率 新生物
原文传递
温度和二次刺激对中性粒细胞反应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赵晓刚 汤敏 +1 位作者 顾严己 陈长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采用体外模型方法研究中性粒细胞经历体外循环中温度的初始启动作用后,遭遇二次刺激时反应能力的变化。方法抽取6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样,提取中性粒细胞,根据体外循环的温度变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温、微温、中低温、深低温... 目的采用体外模型方法研究中性粒细胞经历体外循环中温度的初始启动作用后,遭遇二次刺激时反应能力的变化。方法抽取6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样,提取中性粒细胞,根据体外循环的温度变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温、微温、中低温、深低温和复温过热组5组,每组12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建立温度对中性粒细胞刺激的体外模型,每组内设定5个时间点,分别为T0:体外循环起点,T1:复温起点,T2:复温后0.5 h,T3:复温后1 h,T4:复温后1.5 h。在T2、T3、T4点加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0.5 h,测定膜结合弹性蛋白酶(membrane-bound elastase,MBE)活性,作为中性粒细胞受到二次刺激时的反应能力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如果主效应存在差异,则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各温度组之间MB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2,P=0.002):常温与微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9±4.5 ng/106细胞数vs.76.5±3.6 ng/106细胞数,P=0.134),但常温和微温组均高于其余各组(P=0.001),复温过热组高于深低温组(61.2±2.7 ng/106细胞数vs.50.9±3.7 ng/106细胞数,P=0.005),中低温组(56.4±3.2 ng/106细胞数)与深低温(P=0.107)、复温过热组(P=0.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加入PAF后5组间MB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6,P=0.03):T4>T2(70.9±2.5 ng/106细胞数vs.59.9±2.3 ng/106细胞数,P=0.027),T3(65.5±1.8 ng/106细胞数)与T2(P=0.168)、T4时间点(P=0.29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中常温、微温、复温过热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对二次刺激的反应能力,促进MBE的释放;复温期间存在中性粒细胞易激惹的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温度 膜结合性弹性蛋白酶 二次刺激 中性粒细胞反应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