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埃洛石纳米管在抗菌领域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煜涵 刘静 邓国英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6期1989-1994,共6页
埃洛石纳米管(HNTs)是天然黏土矿物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不加修饰的HNTs并不具有抗菌功效,而将HNTs经过一定修饰后可发挥显著的抗菌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HNTs作为载体装载抗菌化合物产生的药物缓释作用、HNTs装载抗... 埃洛石纳米管(HNTs)是天然黏土矿物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不加修饰的HNTs并不具有抗菌功效,而将HNTs经过一定修饰后可发挥显著的抗菌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HNTs作为载体装载抗菌化合物产生的药物缓释作用、HNTs装载抗菌纳米颗粒对其分散性的改善、HNTs装载不同抗菌物质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以及抗菌修饰的HNTs掺入聚合物基质对聚合物物化性能提升等方面。未来深入探究HNTs抗菌作用的原理,并降低HNTs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成本,可促进HNTs在抗菌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埃洛石纳米管 纳米材料 载药
下载PDF
大学生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统计及其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丁泓彰 翟玥 +3 位作者 刘泽豫 颜一瑞 夏嘉阳 邓国英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调查大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现状,并分析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向全国大学生随机分发问卷6 000份,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习惯、学习环境、心理状态和腕部不适情况。... 目的调查大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现状,并分析腕管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向全国大学生随机分发问卷6 000份,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习惯、学习环境、心理状态和腕部不适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腕部不适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6 000份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4 848份,其中男2 259人、女2 589人。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人群中腕部不适症状的患病率为6.6%(318/4 848)。随着手持电子产品保持姿势时间的延长,腕部不适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相较于保持姿势的时间<1 h,保持姿势时间1~<2 h(OR=1.691)、2~<3 h(OR=2.260)、3~<4 h(OR=3.367)、≥4 h(OR=4.197)均是腕部不适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每天使用电脑时间≥3 h者的腕部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每天使用电脑时间<3 h者(P<0.01);相较于每天使用电脑时间<3 h,每天使用电脑时间≥3 h是腕部不适发生的危险因素(OR=1.870,P<0.01)。随着每天伏案时间的延长,腕部不适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相较于每天伏案时间<8 h,每天伏案时间8~10 h(OR=1.596)和>10 h(OR=3.362)均是腕部不适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0.05、0.01)。伏案时眼睛距纸面距离<35 cm者的腕部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35 cm者(P<0.01);相较于伏案时眼睛距纸面距离<35 cm,伏案时眼睛距纸面距离≥35 cm是腕部不适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61,P<0.01)。随着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腕部不适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相较于学习工作状态压抑,学习工作状态轻松(OR=0.566)和中等(OR=0.594)是腕部不适发生的保护因素(P值均<0.01)。认为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地位重要者的腕部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认为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地位不重要者(P<0.01);相较于认为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地位不重要,认为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地位重要是腕部不适发生的危险因素(OR=1.778,P<0.01)。结论大学生腕部不适发生率较高,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学习习惯和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等因素均对其腕部不适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青少年 心理学 体位 腕部不适 电子产品 时间
下载PDF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3
3
作者 俞银贤 易诚青 +1 位作者 马金忠 王秋根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8期702-707,共6页
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60.4个月(48~73个月)。手术时间DAA组为(78.30±5.08)min,后外侧入路组为(75.61±10.60)min,术中出血量DAA组为(351.30±21.46)ml,后外侧入路组为(362.20±26.1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d,后外侧组为(3.3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或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直接前入路 学习曲线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骨髓炎治疗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搏 林英 +2 位作者 王秋根 李晓宇 刘皋林 《中国药师》 CAS 2014年第11期1932-1934,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骨髓炎患者治疗中发挥药学服务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一例特殊骨髓炎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患者疾病特点、用药史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建议医师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结果:患者的药物治疗方...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骨髓炎患者治疗中发挥药学服务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一例特殊骨髓炎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患者疾病特点、用药史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建议医师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结果: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合理。通过临床药师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患者药物治疗的问题,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建议。结论: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合理用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药学服务 骨髓炎 万古霉素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许旺细胞共培养向类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祝加学 陶海荣 沈尊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5期7250-7254,共5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化学诱导或者共培养的方法分化为类神经细胞,但是对于间充质干细胞是与许旺细胞共培养分化为类神经元还是类许旺细胞,还存在争议。目的:探索大鼠许旺细胞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将1×109...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化学诱导或者共培养的方法分化为类神经细胞,但是对于间充质干细胞是与许旺细胞共培养分化为类神经元还是类许旺细胞,还存在争议。目的:探索大鼠许旺细胞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将1×109L-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ranswell隔离小室与1×109L-1SD乳鼠许旺细胞共培养2周,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表型变化。结果与结论:共培养2周后,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出现类似神经元的形态,且表达nestin,NF-200,β-Ⅲ-tubulin等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不表达许旺细胞特异性表记物S100和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MAB1580。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与大鼠许旺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分化为类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许旺细胞 神经元 细胞培养 共培养 诱导 分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术前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仁甫 谢仁国 +1 位作者 韩俊 夏柱艮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337-338,共2页
本文通过股前外侧皮瓣的术前准备、设计切取前对皮瓣各种血管变异情况的应对策略等,进行详尽描述,图文并茂以给同道更好设计和切取皮瓣提供帮助,并应用于临床的实际工作中。
关键词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 穿支血管 变异
下载PDF
桡骨茎突上穿支链式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4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仁甫 谢仁国 +1 位作者 韩俊 夏柱艮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443-444,447,共3页
目的探讨桡骨茎突上穿支链式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以桡动脉在茎突上0.8~1.5 cm发出的穿支为旋转点设计成穿支链式皮瓣,逆行移植修复手桡侧创面24例。结果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大部成活,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 目的探讨桡骨茎突上穿支链式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以桡动脉在茎突上0.8~1.5 cm发出的穿支为旋转点设计成穿支链式皮瓣,逆行移植修复手桡侧创面24例。结果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大部成活,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应用桡骨茎突上穿支链式皮瓣修复手桡侧创面,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创面 修复
下载PDF
骨盆微创内固定生物力学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明晖 包钊华 +2 位作者 王建东 毕春 邓国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0-255,共6页
目的对比2钉棒与3钉棒固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骨盆微创手术中不同钉棒固定位置的力学效果差异。方法建立2钉棒及3钉棒固定物植入后的骨盆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双腿站立、健侧和患侧单腿站立、坐姿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 目的对比2钉棒与3钉棒固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骨盆微创手术中不同钉棒固定位置的力学效果差异。方法建立2钉棒及3钉棒固定物植入后的骨盆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双腿站立、健侧和患侧单腿站立、坐姿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临床实验验证3钉棒固定效果。结果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够恢复骨盆力学传递,但3钉棒固定后单侧站立时骨盆两侧应力更均衡,整体及断裂面处位移也更低。结论3钉棒固定在稳定性方面的优异效果,更有利于骨折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微创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结构优化
下载PDF
力学失稳态导致骨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纪安琪 邓国英 +1 位作者 王秋根 王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1-565,共5页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软骨退行性疾病,力学失稳态是骨关节炎发病的较为经典的原因。力学失稳态可以通过直接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和刺激炎症因子生成,来减少软骨细胞数量和破坏软骨细胞外基质,导致基质中的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减少...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软骨退行性疾病,力学失稳态是骨关节炎发病的较为经典的原因。力学失稳态可以通过直接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和刺激炎症因子生成,来减少软骨细胞数量和破坏软骨细胞外基质,导致基质中的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减少,使软骨发生退变,长期作用可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因此,了解力学失稳态如何导致骨关节炎发生能更好地从力学角度改善骨关节炎的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力学失稳态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氧化应激影响移植后皮瓣愈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子浚 张皓 +1 位作者 李春霖 邓国英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1年第1期35-39,共5页
皮瓣移植术是临床修复组织缺损、畸形等的一种常用方法,移植后皮瓣成活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术后皮瓣愈合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与氧化应激过程及其产物活性氧自由基(ROS)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影响移植后皮瓣愈合情况的主要途径有①ROS直... 皮瓣移植术是临床修复组织缺损、畸形等的一种常用方法,移植后皮瓣成活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术后皮瓣愈合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与氧化应激过程及其产物活性氧自由基(ROS)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影响移植后皮瓣愈合情况的主要途径有①ROS直接攻击细胞造成细胞衰老、损伤和凋亡;②炎症反应;③影响血供等。药物干预通过清除过量ROS,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血供状况等途径促进移植后皮瓣愈合,可有效提高皮瓣移植术后的皮瓣成活率。氧化应激是当下研究热点之一,但氧化应激与移植后皮瓣愈合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对氧化应激对皮瓣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移植后皮瓣愈合 活性氧自由基
下载PDF
图像识别技术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太锡 邓国英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影像学检查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人工阅片方式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目前常用的双能X线吸收法尚有缺陷。图像识别技术作为自动化检测影像的技术,可以迅速且客观地提供多方面信息。该文针对... 影像学检查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人工阅片方式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目前常用的双能X线吸收法尚有缺陷。图像识别技术作为自动化检测影像的技术,可以迅速且客观地提供多方面信息。该文针对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了几种骨科影像识别技术,并对其发展现状与优势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图像识别技术 诊断
下载PDF
盆骨重建及三钉钉棒内固定力学特性分析
12
作者 包钊华 吴明晖 +2 位作者 王建东 毕春 邓国英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年第10期78-82,共5页
针对微创下盆骨三钉钉棒内固定效果问题,设计了正向与逆向建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了与实际盆骨结构相符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三钉钉棒内固定技术,建立了固定物植入后整体模型,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固定方... 针对微创下盆骨三钉钉棒内固定效果问题,设计了正向与逆向建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了与实际盆骨结构相符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三钉钉棒内固定技术,建立了固定物植入后整体模型,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固定方式能够恢复盆骨力学传递特性,并且能保证正常站立位置下盆骨断裂面位移量在3.74μm以内,有利于骨骼恢复,研究设计的技术路线为验证新型骨科手术固定效果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骨 逆向建模 三钉钉棒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与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8
13
作者 伍凯 林健 +1 位作者 黄建华 王秋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5-832,共8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35例(36侧)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7例,女8例。18例(19侧)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35例(36侧)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7例,女8例。18例(19侧)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组),17例(17侧)采用经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影像学评价包括Bshler角及Gissane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survey,SF-36)。结果微创组术后随访平均(14.6±2.36)个月,传统组(18.3±2.3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微创组和传统组B6hler角及Gissane角的术后值及末次随访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AOFAS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为(84.74±8.14)分,(1.68±0.95)分和(89.36±4.69)分;传统组AOFAS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为(82.06±10.95)分,(1.94±1.43)分和(86.71±5.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无血肿形成、皮缘坏死、伤15裂开及骨髓炎等切口问题发生,距下关节僵硬3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侧。传统组发生切口并发症2侧(1侧血肿形成,1侧伤口裂开),距下关节僵硬8侧,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侧。结论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骨折可以取得与经外侧“L”型切口相似的疗效,但前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固定术 术后相关并发症
原文传递
3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前环经皮内固定支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谦 周峰 +3 位作者 邓国英 张菲 王秋根 王建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7-1072,共6页
目的探讨3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前环经皮内固定支架(ASIF)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38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6~74岁[(41.5±5.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8例,重... 目的探讨3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前环经皮内固定支架(ASIF)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38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6~74岁[(41.5±5.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8例,重物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骨折按Tile分型:B1型5例,B2型29例,B3型4例。患者均采用3钉椎弓根螺钉系统行ASIF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Majeed评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8例均获得随访6.5-13.5个月,平均10.5个月。术中出血量为(30.8±7.1)ml,手术时间为(51.5±9.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0±3.1)d。34例术后双侧髋关节屈曲超过95°,24例术后1.5个月可深蹲。术后无骨不连、延迟愈合、浅表或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尿道、生殖系统的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一过性股外侧皮神经刺激症状。Majeed评分:优32例(84%),良6例(16%)。结论采用3钉椎弓根螺钉系统ASIF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非甾体抗炎药在骨科手术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孙搏 林英 +5 位作者 张晶璟 李洁 高君伟 李晓宇 范国荣 刘皋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4期2655-2659,共5页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的超前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入院行骨科手术的各类骨折患者。记录每名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骨折类型和部位,手术和麻醉方式,镇痛治疗方案,术前和术后...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的超前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入院行骨科手术的各类骨折患者。记录每名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骨折类型和部位,手术和麻醉方式,镇痛治疗方案,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心理评分,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名行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组(n=115)和对照组(n=126),超前镇痛组术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为帕瑞昔布、塞来昔布)进行镇痛,对照组术前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两组术前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 h、12 h、48 h、72 h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非甾体抗炎药超前镇痛运用于骨科手术中,能够有效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超前镇痛 骨科手术 疼痛评分 心理评分
原文传递
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剑宏 吴腾飞 +2 位作者 王丹 王秋根 吴晓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7-282,共6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表现为“向下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4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岁(19~68岁);左侧8例,右侧16例。此24例患者肩关... 目的探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表现为“向下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4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岁(19~68岁);左侧8例,右侧16例。此24例患者肩关节正位X线片均表现为大结节骨折与肱骨头之间的关系接近正常,大结节骨折向肱骨干侧移位,其下缘与肱骨干外侧皮质最上缘之间出现重叠,定义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24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了解大结节骨折移位方向及是否合并肱骨解剖颈骨折。结果10例患者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发现轻微移位的解剖颈骨折。CT检查结果发现23例患者存在解剖颈骨折;22例患者肱骨大结节向后移位,2例患者向后下移位。影像学测量显示:向后移位距离平均为(10.5±4.5)mm。肱骨头和肱骨干之间的移位程度平均为(2.54±1,5)min,颈干角平均为147.2°±9.2°;肱骨头与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平均为(10.8±3.4)mm,大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之间的重叠程度平均为(12.5±5.9)mm。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结节向下移位程度与肱骨头顶点.大结节顶点之间的距离无相关性(P〉0.05),与颈干角有相关性(P〈0.05)。结论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表现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的实质为向后移位的大结节骨折在正位X线片上的重叠影。向后方移位的大结节骨折伴轻微移位的解剖颈骨折是肱骨近端外翻压缩骨折的一种表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高度提示存在隐匿性或轻微移位肱骨颈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放射摄影术 骨折 压缩性
原文传递
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建华 伍凯 +1 位作者 林健 王秋根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改良跗骨窦切口,使用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了2012-03/2013-04月收治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38例患者,男32例,女6例)。其中18例跟骨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另外20例... 目的探讨经改良跗骨窦切口,使用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了2012-03/2013-04月收治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38例患者,男32例,女6例)。其中18例跟骨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F3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另外20例跟骨采用传统经外侧扩大L型切口入路,切开复位锁定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测量Bhler角及Gissane角改善情况,并记录软组织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组17例跟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微创组,Bhler角及Gissane角改善值为(15.39±8.11)°和(8.84±12.24)°,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84.23±7.97,优良率82.4%。无切口问题发生,1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9%)。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合适的骨折类型,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F3接骨板技术可以作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跗骨窦切口
原文传递
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14
18
作者 樊健 张鑫 +3 位作者 毛也然 郭秀武 袁锋 谢仁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 探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治疗的合理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医院骨科2014年4月—2016年5月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16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损伤均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且合并... 目的 探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治疗的合理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医院骨科2014年4月—2016年5月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16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损伤均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且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7~74(44.1±17.4)岁;按AO/OTA分型,B2型2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4例,C3型4例.均采用微创切口结合腕关节镜辅助复位关节内外骨折、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腕骨间韧带、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等内固定,根据腕关节镜下关节面平整度及下尺桡关节面骨性匹配度等情况进行骨折复位调整、软骨清理及缺损处微骨折等处理.术后2周内观察创面愈合及患腕软组织情况;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愈合、腕骨间排列、下尺桡关节匹配、内固定情况等,并行腕关节疼痛VAS;术后12个月除观察上述指标外,还对患者的前臂旋转范围、握力及上肢功能(DASH)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15~72(32.1±9.2)个月.术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均有效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腕骨间排列及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患腕关节无明显疼痛;其中1例患者背侧1枚克氏针松动部分退出于术后2.5个月取出,余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先前1例克氏针松动患者腕部出现轻中度疼痛,其握力及腕关节功能较对侧明显下降,影像学提示关节面局部塌陷呈创伤性关节炎改变;余15例患者患腕无明显疼痛,腕骨间排列及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影像学无骨关节炎表现,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良好,DASH上肢功能平均评分为(11.3±3.5)分.结论 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表现为高暴力所致的关节面等骨结构合并一种或几种周围组织的严重损伤;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能微创、全面、精准地诊治损伤组织,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关节镜 腕损伤
原文传递
医疗科普活动对医患关系影响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邓国英 李立 +4 位作者 陈锦远 汪方 曾祥森 王秋根 林英 《社区医学杂志》 2018年第20期1529-1531,共3页
目的知识背景差异及在医疗活动中不同身份,使得医患双方相互理解较难,易产生分歧引发医患矛盾。在有效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协调医院管理之外,医疗科普活动是缓解医患矛盾最有潜力的途径。本研究旨在探讨医疗科普活动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影... 目的知识背景差异及在医疗活动中不同身份,使得医患双方相互理解较难,易产生分歧引发医患矛盾。在有效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协调医院管理之外,医疗科普活动是缓解医患矛盾最有潜力的途径。本研究旨在探讨医疗科普活动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影响,初步建立延续性良好、可行性佳及效果显著科普活动项目。方法 2016-01-01-2017-01-01组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专科医生为核心的科普队伍,借助已有的科普平台对上海市松江区普通群众进行医疗常识和疾病常识的科普教育。使用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分别收集科普讲座前后听众对医患关系、医患矛盾的认知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科普讲座后,被调查者对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责任划分比例为(32.3±5.17)%,低于科普前的(39.3±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7,P<0.001;被调查者对医患关系、沟通和医院制度评价为(69.9±14.27)分,高于科普前的(59.6±13.5)分,t=-7.668,P<0.001。经过医生的科普宣教,被调查者对医患关系(χ2=22.826,P<0.001)、医生的平常沟通(χ2=10.084,P=0.002)和医院制度评价(χ2=18.070,P<0.001)有所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医疗科普活动,可以促进互信、增进了解,起到明显改善群众对医生群体的观念,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医患矛盾 医患沟通 科普活动
原文传递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祝加学 陆雄伟 +3 位作者 沈尊理 秦金保 王洋 金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5期834-838,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化学诱导的方法,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许旺细胞,为组织工程神经寻找一种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原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P3),以1×103/cm2接种于培养瓶中,待细胞长至亚... 目的:探讨通过化学诱导的方法,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许旺细胞,为组织工程神经寻找一种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原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P3),以1×103/cm2接种于培养瓶中,待细胞长至亚融合状态,吸弃培养液,加入含β-巯基乙醇的培养液预诱导24 h。然后,加入含有全反式维甲酸的培养液进一步诱导72 h。最后,加入含有胶质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液,作用两周。对诱导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免疫荧光及RT-PCR法,进行形态观察和表型鉴定。结果:经过上述诱导过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由开始时的扁平、片状、多极,类似成纤维细胞状,逐渐变为长梭形,双极或三极,类似许旺细胞。同时,表达许旺细胞特异性标志S-100、P75;而且S100,P75的m RNA水平也明显上调,并且可以观测到GFAP的m RNA条带。结论:化学诱导法,可以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有望为组织工程神经提供一种新的许旺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类许旺细胞 诱导 胶质细胞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