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L20及其受体CCR6与消化系肿瘤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伟 张靖 朱金水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4032-4035,共4页
趋化因子是一种小的结构相关的趋化性细胞因子,不仅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趋化因子CCL20是趋化因子CC家族中的一员,趋化因子受体CCR6是目前发现的CCL20唯一受体。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趋化因子CCL20及其... 趋化因子是一种小的结构相关的趋化性细胞因子,不仅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趋化因子CCL20是趋化因子CC家族中的一员,趋化因子受体CCR6是目前发现的CCL20唯一受体。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与消化系肿瘤密切相关。然而,人们对CCL20及其受体CCR6在消化系肿瘤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认识。本文就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在消化系肿瘤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CCL20及其受体CCR6成为消化系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L20 CCR6 食管癌 胃癌 肝细胞肝癌 胰腺癌 结直肠癌
下载PDF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洪静 陈金联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5,共8页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近年发展迅速.核磁共振技术、各种色谱质谱技术以及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和联用,使得代谢组学在肿瘤学方面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消化道恶性肿瘤作为人类最常见的一类肿瘤,由于患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近年发展迅速.核磁共振技术、各种色谱质谱技术以及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和联用,使得代谢组学在肿瘤学方面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消化道恶性肿瘤作为人类最常见的一类肿瘤,由于患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临床发现时多已为进展期,化疗毒性反应严重,病死率高.当前代谢组学作为肿瘤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能从代谢的角度整体分析疾病,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已初显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代谢组学各类技术方法及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质谱 毛细管电泳 消化道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支架在消化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范慧宁 陈尼维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359-1361,共3页
近年来,支架在消化道狭窄治疗中取得了广泛应用。但具体应用指征,术后并发症及支架对预后影响尚有争议,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关键词 支架 消化道狭窄 应用
下载PDF
m^(6)A甲基化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性
4
作者 陈朝宇 张靖 朱金水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1124,共4页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ine,m^(6)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化学修饰,调节mRNA的剪接、表达、降解和翻译,并在细胞分化、发育和代谢等各种细胞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最新证据表明,m^(6)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ine,m^(6)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化学修饰,调节mRNA的剪接、表达、降解和翻译,并在细胞分化、发育和代谢等各种细胞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最新证据表明,m^(6)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本文主要就m^(6)A甲基化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甲基化 消化道肿瘤 生长 转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IL-6、IL-8、IL-10水平影响 被引量:51
5
作者 朱金水 朱励 +2 位作者 余小虎 俞华芳 达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L 6、IL 8、IL 10水平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IL 6、IL 8、IL 10水平。结果 :肝纤维化病人的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 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L 6、IL 8、IL 10水平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IL 6、IL 8、IL 10水平。结果 :肝纤维化病人的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 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采用氧化苦参碱治疗 3月后肝功能好转者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IL 6、IL 8、IL 10水平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相关 ,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白介素-6 白介素-8 白介素-10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四种介入治疗成形术的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4 位作者 杨仁杰 陈维雄 陈尼维 尚克中 庄奇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暂时性贲门支架加增加直径的球囊导管成形术8例;直径递增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7例)15例(D组)。C、D组术后3~5d由胃镜取出支架。4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时间6~138个月。结果A组80例共进行152次扩张,平均每例1.9次。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43.8%、反流27.5%、出血10.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2.5%、56.3%、85.5%、89.1%、92.6%、100%。B组8例,安放裸支架5枚和部分覆膜抗反流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5/8、反流5/8、出血3/8、肉芽组织增生3/8;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8、4/8、5/8、4/8。C组135例,安放部分覆膜支架13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39.3%、反流21.5%、出血17.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7.4%、8.7%、12.9%、23.9%、42.1%、66.7%。D组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73.3%、反流40.0%、出血40.0%;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12.5%、20.0%、27.3%、28.6%。4种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中的首选方法;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为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介入治疗 成形术 随访
下载PDF
康复新对小鼠结肠炎细胞因子表达量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路明 陆允敏 +2 位作者 於健 朱东胜 陈维雄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研究康复新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康复新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以恶唑酮灌肠造模。3 d后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 目的研究康复新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康复新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以恶唑酮灌肠造模。3 d后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给药培养之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4、IL-5、IFN-γ和TNF-α。结果①模型组的LPMC和PBMC中的IL-4、IL-5、IFN-γ和TNF-α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康复新组的各指标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康复新组的LPMC中的IFN-γ表达量以及PBMC中的IL-4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康复新具有调节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新 恶唑酮 结肠炎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益生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姚惠香 陈维雄 +2 位作者 陈玮 朱金水 孙群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健康宣教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培菲康口服(840 mg/次,2次/d),对照组不予药物治疗,干预过程为3个月。观察干预前...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健康宣教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培菲康口服(840 mg/次,2次/d),对照组不予药物治疗,干预过程为3个月。观察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的变化,运用超声直方图技术进行干预前后肝脏脂肪定量分析。结果治疗组干预后肝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能改善NAFLD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减轻肝脏损伤及脂肪沉积,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益生菌 肠道微生态
下载PDF
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11
9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4 位作者 杨仁杰 陈维雄 陈尼维 庄奇新 尚克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探讨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方法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根据暂时性贲门支架直径分为3组,其中20 mm组(A组)30例;25 mm组(B组)30例;30 mm组(C组)75例。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放...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探讨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方法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根据暂时性贲门支架直径分为3组,其中20 mm组(A组)30例;25 mm组(B组)30例;30 mm组(C组)75例。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放置135枚暂时性贲门支架。支架放置后3~5 d,采用内镜取出。所有支架安放和取出成功率100%,无操作死亡。结果3组介入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差异都有显著性(P<0.01)。A组随访半年、1、3、5、8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6/30(20.0%)、6/30(20.0%)、5/22(22.7%)、6/16(37.5%)、5/9和3/3;B组随访大于等于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4/30(13.3%)、4/30(13.3%)、3/23(13.0%)、4/18 (22.2%)、5/11(45.5%)和3/4;C组随访大于等于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0/75(0%)、1/66(1.5%)、4/48(8.3%)、6/33(18.2%)、6/18(33.3%)和2/5。结论30 mm直径作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暂时性支架成形术中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支架 成形术 随访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余小虎 朱金水 +1 位作者 朱祖明 朱励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治疗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细胞因子IL-2、IL-10、IFN-γ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及饲以10%酒精的方法,使Wistar大鼠产生肝纤维化,纤维化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为自然恢复组(R组)和氧化苦参碱治...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治疗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细胞因子IL-2、IL-10、IFN-γ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及饲以10%酒精的方法,使Wistar大鼠产生肝纤维化,纤维化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为自然恢复组(R组)和氧化苦参碱治疗组(T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IL-2、IL-10、IFN-γ的水平。结果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IL-10含量明显增高,而IL-2与IFN-γ则明显下降;氧化苦参碱治疗9周后,在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的同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异常亦明显纠正。结论氧化苦参碱逆转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免疫调节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氧化苦参碱 白介素2 白介素10 γ干扰素 大鼠
下载PDF
T辅助细胞亚群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中的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金来 陈金联 +4 位作者 陈明祥 洪静 陈维雄 朱金水 陈尼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962-1968,共7页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和Treg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正常喂养1wk后,随机分为正常组(n=20)和高脂饮食组(n=20).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和Treg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正常喂养1wk后,随机分为正常组(n=20)和高脂饮食组(n=20).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第8、16周分批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脏TNF-a、IFN-γ、IL-4和Foxp3的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饮食8wk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明显,无明显炎症改变,IFN-γ、IL-4在肝脏的基因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TNF-α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Foxp3 mRNA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降低(ct值:26.12±0.69 vs 24.22±0.62,P<0.05).高脂饮食16wk大鼠脂肪肝明显,炎症明显,IFN-γ和TNF-α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ct值:24.52±0.87 vs 29.94±1.44,24.31±1.13 vs 28.88±1.95,均P<0.05),IL-4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Foxp3基因表达较正常组和高脂饮食8wk时均显著降低(ct值:32.57±1.54 vs 24.29±1.08,26.12±0.69,P<0.05).结论:高脂饮食大鼠肝脏Foxp3和Treg表达减少可能是高脂饮食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IFN-γ和TNF-α的联合作用加重了肝脏的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TH1/TH2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白介素-4 叉头蛋白3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惠香 陈维雄 +2 位作者 陈玮 朱金水 孙群 《胃肠病学》 2011年第2期86-89,共4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且缺乏有效治愈手段。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健...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且缺乏有效治愈手段。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另三组以噁唑酮诱导实验性结肠炎,随后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溶液(模型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苷组)或予柳氮磺砒啶(SASP)灌胃(SASP组)7 d。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蛋白质印记法检测结肠黏膜NF-κB、STAT3活化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MPO活性以及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中活化NF-κB p65、STAT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甘草酸苷组和SASP组则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甘草酸苷组与SASP组间仅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活动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结肠炎 溃疡性 信号转导 NF-ΚB STAT3转录因子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小虎 朱金水 +3 位作者 朱祖明 俞华芳 朱励 沈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80只Wistar大鼠 ,随机挑选72只给予皮下注射 5 0 %四氯化碳及以 10 %酒精替代饮用水 ,其余 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N组 ) ,8周后造模组中随机处死 16只 (M...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80只Wistar大鼠 ,随机挑选72只给予皮下注射 5 0 %四氯化碳及以 10 %酒精替代饮用水 ,其余 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N组 ) ,8周后造模组中随机处死 16只 (M组 )证实肝纤维化形成 ,剩下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成二组 ,分别给予氧化苦参碱腹腔注射 (T组 ,10 0mg·kg-1·d-1)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R组 ,10mg·kg-1·d-1) ,疗程为 9周 ,实验结束时全部大鼠采血后处死 ,分别行HE染色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采用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 ,SSS)、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1水平、Masson染色法评估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百分比。 结果 氧化苦参碱组 (T组 )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自然恢复组 (R组 )明显减轻 ( 7.5 4± 2 .2vs10 .44± 3 .0 ,P <0 .0 5 ) ,两组大鼠肝组织中胶原面积密度差异显著( 10 .4± 3 .0vs 16.8± 3 .5 ,P <0 .0 5 ) ;T组血清转氨酶显著高于R组 (P <0 .0 5 ) ,M组大鼠肝组织TGFβ1的表达较N组明显升高( 12 5 .2± 2 2 .7vs 3 0 .5± 9.5 ,P <0 .0 1) ,氧化苦参碱治疗后肝组织TGFβ1明显减少 (P <0 .0 1)。 结论 氧化苦参碱具有明显的逆转肝纤维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肝组织 鼠肝 大鼠 抗肝纤维化作用 病理学研究 β1 表达 染色法 水平
下载PDF
雷贝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14
作者 孙群 姚惠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360,共6页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波利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治疗伴有抑郁和焦虑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NERD依据临床症状结合胃镜进行诊断,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Q)方法进行记录,抑郁和焦虑采用综合医...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波利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治疗伴有抑郁和焦虑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NERD依据临床症状结合胃镜进行诊断,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Q)方法进行记录,抑郁和焦虑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90例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n=30)、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n=30)和雷贝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n=30),治疗共进行6周,疗效评价采用症状积分。结果雷贝拉唑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单独应用,对NERD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组在治疗后第1、2、4和6周对烧心和胸痛的缓解,雷贝拉唑比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略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治疗反酸优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两药联用能更好地缓解NERD的症状,显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雷贝拉唑组(33.33%)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16.67%)(P<0.01);两药联用总有效率为100%,亦明显高于雷贝拉唑组(76.67%)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63.33%)(P<0.01)。结论雷贝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伴有抑郁或焦虑的NERD有较佳的治疗效果,提示抑郁或焦虑状态影响NERD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胃食管反流病 抑郁与焦虑
下载PDF
肝脏脂肪酸在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中的代谢 被引量:7
15
作者 陆金来 陈金联 +4 位作者 陈明祥 洪静 陈维雄 朱金水 陈尼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728-1733,共6页
目的:探索脂肪酸代谢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正常喂养1wk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n=7).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第16周分... 目的:探索脂肪酸代谢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正常喂养1wk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n=7).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第16周分别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ECF衍生GC/MS技术分析NASH大鼠与正常大鼠肝组织脂肪酸代谢的变化,并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观察代谢产物信息.结果:高脂饮食组大鼠脂肪肝病变程度均为+++,均达到脂肪肝诊断标准,且炎症明显.NASH和正常组大鼠肝组织代谢组形态具有明显差异.高脂饮食大鼠NASH肝脏与正常组相比较,存在明显的脂肪酸谱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除正十二烷酸降低0.56,其余脂肪酸均显著升高(P<0.05),硬脂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二十烷酸、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分别升高5.42、4.10、11.56、5.86、1.89、1.82、8.00和2.44倍,且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升高.结论:NASH大鼠肝脏存在明显的脂肪酸代谢变化,肝细胞内各类脂肪酸聚积、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失衡和正十二烷酸降低可能对脂肪肝炎症发生、肝损伤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下载PDF
水飞蓟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小虎 朱金水 +2 位作者 邱夏地 顾国妹 施建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分析水飞蓟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8例,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给予水飞蓟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24例服用水飞蓟素及维生素C片治疗,疗程均为4~6月.治疗前后测定各组患者血... 目的分析水飞蓟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8例,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给予水飞蓟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24例服用水飞蓟素及维生素C片治疗,疗程均为4~6月.治疗前后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血脂(TG、TC、LDL-C及HDL-C)、血清TNFα、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及肝/脾CT比值,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均明显降低,其中尤以试验组降低明显(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脂水平均显著改善;试验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于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均明显下降,尤以试验组下降明显(P<0.01);同时试验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显著升高(P<0.01).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水飞蓟素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且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水飞蓟素 二甲双胍 肥胖 二甲双胍治疗 肥胖型 联合 临床研究 胰岛素抵抗指数 脂肪肝患者
下载PDF
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和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金水 余小虎 +4 位作者 俞华芳 沈波 朱励 李沁 孙群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IL 8)、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6 0例肝功...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IL 8)、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6 0例肝功能减退的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IL 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采用口服氧化苦参碱治疗 3个月后肝功能减退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IL 10水平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3个月后肝功能恢复组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 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纤维化患者预后有关 ,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肝纤维化 预后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白细胞介素 氧化苦参碱
下载PDF
川芎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1α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维雄 陈金联 +2 位作者 陈尼维 金涌 达炜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2期166-167,176,共3页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27例UC患者,其中轻中度患者13例,重度患者14例。其中轻中度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SASP组(n=6)与S...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27例UC患者,其中轻中度患者13例,重度患者14例。其中轻中度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SASP组(n=6)与SASP组(n=7),重度患者分为川芎嗪+激素组(n=7)与激素组(n=7)。疗程为10d。治疗前、后用放免法测定血浆TXB2及6-keto-PGF1α含量,并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病理学评分的变化。结果:川芎嗪组与SASP或激素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DAI和病理学评分明显改善;且血浆TXB2、TXB2/6-keto-PGF1α明显下降(P<0.01);6-keto-PGF1α明显上升(P<0.01)。结论:川芎嗪能抗血小板、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UC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溃疡性结肠炎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肝纤维化大鼠免疫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小虎 朱金水 +1 位作者 朱祖明 俞华芳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5-265,共1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肝纤维化大鼠 免疫性 四氯化碳诱导 细胞因子变化 慢性肝损伤 病理特征 发病机理 免疫相关 免疫紊乱 肝组织
下载PDF
白杨黄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强 王红建 +4 位作者 王小银 朱金水 达炜 孙群 郭花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探讨白杨黄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白杨黄素及60Co γ射线联合应用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溴化乙碇(EB)荧光染色和TUNEL法... 目的:探讨白杨黄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白杨黄素及60Co γ射线联合应用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溴化乙碇(EB)荧光染色和TUNEL法分别检测白杨黄素与60Co γ射线联合应用后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Westen-blot检测与细胞凋亡调控相关的蛋白Caspase-3、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白杨黄素能够明显增强60Coγ射线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克隆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增强60Co γ射线导致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白杨黄素能够上调60Co γ射线处理过后人胃癌SGC7901细胞内活性Caspase的表达,下调细胞内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结论:对于胃癌细胞系SGC7901,白杨黄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放射增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白杨黄素 放疗增敏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