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特征及三年随访
1
作者 张郦 张云飞 +5 位作者 刘占文 李婷 季海峰 刘丽 薛连学 陈兴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随访。结果基线时,在Cz点,患儿组比对照组单独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0±13.02)ms vs.(86.02±11.10)ms,P<0.01],患儿组比对照组弱刺激+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1±20.02)ms vs.(84.01±17.02)ms,P<0.01]、波幅增高[(47.01±21.00)μV vs.(39.00±12.01)μV,P<0.01],患儿组PPI比值低于对照组(43.02%±37.21%vs.66.00%±32.01%,P<0.01)。未发现患儿组PPI各指标与PANSS量表总分、各因子分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患儿组在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检测,Cz点惊跳反射波幅、PPI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PPI存在异常,随访提示PPI变异可能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属性标志,此初步结论有待于临床中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感觉门控 前脉冲抑制 生物学标记 随访 潜伏期 波幅
下载PDF
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凡 黄海婧 +8 位作者 陈依明 周霓 黄秦特 吕洞宾 吴政霖 杨惟杰 张梦珂 刘凤菊 洪武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分析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双相障碍(BD)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5年在本中心门诊和住院治疗的BD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应用心境障碍问卷(MDQ)对入组者症状进行评估,根据既往是否曾被误诊,将入组者分为误诊... 目的:分析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双相障碍(BD)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5年在本中心门诊和住院治疗的BD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应用心境障碍问卷(MDQ)对入组者症状进行评估,根据既往是否曾被误诊,将入组者分为误诊组及首诊即确诊组;分析误诊的影响因素及本次发作入院前用药规范程度。结果:共104例患者入组,首诊确诊组23例,误诊组81例。误诊为抑郁障碍44例,焦虑障碍3例,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障碍合并焦虑障碍1例,抑郁障碍合并精神分裂症6例,抑郁障碍合并焦虑障碍及精神分裂症1例,其他精神障碍10例。误诊组MDQ评分明显高于首诊确诊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误诊的相关影响因素是MDQ中的第1项“您感到非常好或非常开心,这种特别开心、兴奋而带来麻烦”阳性、抑郁发作次数、轻躁狂发作次数(P<0.05或P<0.01);本次“抑郁发作”患者中47.8%用药不符合治疗指南,影响本次情绪发作治疗用药规范程度的因素是“最近一次发作极性”、“抑郁发作次数”和“躁狂发作次数”(P均<0.05)。结论:BD较容易被误诊为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MDQ中第1项阳性、抑郁发作次数、轻躁狂发作次数与误诊为抑郁障碍相关;抑郁发作的患者更易受到不符合指南的治疗方案;应用MDQ筛查有助于降低误诊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心境障碍问卷 误诊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左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3
作者 丁燕 岳玲 +5 位作者 王静华 郭茜 严峰 肖世富 洪波 李冠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5期997-1001,共5页
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探索左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 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探索左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住院的AD患者45例,年龄6085岁,符合简明精神状况量表(MMSE):224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13分;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4分;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8分。采用随机、双盲、伪刺激对照的临床实验设计,将患者分为rTMS干预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每天治疗1次,持续约22 min左右,每周5次,4周,共20次,最终完成实验的患者28例(真刺激组13例,伪刺激组1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基线期和4周干预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结果干预后,真刺激组的神经精神症状量表(NPI)、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及柯恩-曼斯菲尔德激越情绪行为量表(CMAI)的减分高于伪刺激组,分别为(28.85±8.23)vs(8.20±6.79)、(12.85±7.76)vs(7.07±4.57)、(16.31±6.68)vs(9.47±6.8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真刺激组的NPI量表妄想、激越、情绪不稳和异常行为4个因子减分高于伪刺激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真刺激组抗精神病药物日剂量增量低于伪刺激组(9 vs 5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真刺激组不良反应为短暂的头皮发紧2例和轻度头痛1例,伪刺激组为短暂的头皮发紧1例和面部肌肉收缩感1例,2组患者均能耐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左前额叶高频rTMS可能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行为症状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农村地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一体化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及分档服务内容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云淑 马宁 +6 位作者 马弘 陈经纬 管丽丽 朱金燕 谢斌 于欣 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674-2679,共6页
目的分析样本地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剖析其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医院社区一体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所需的人员资质、来源、配置标准及分档服务内容。方法 2009年7月,采用现场调查、深入访谈、文献复习法总结... 目的分析样本地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剖析其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医院社区一体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所需的人员资质、来源、配置标准及分档服务内容。方法 2009年7月,采用现场调查、深入访谈、文献复习法总结国内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人力资源现况,形成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标准技术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设计方案,之后在河北地区的省、市、县、乡、村级进行人员配置并进行培训,对105例不稳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标准技术流程进行为期6个月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治疗。因缺乏市和县级精神卫生机构,省级同时担负了市和县级职责。采用工作分析法记录各岗位人员的服务项目及工作时间,计算全职当量人数(EFT,以工作8 h/d为EFT 1人),并分别计算医院和社区提供不同服务和频率时所需的EFT。结果 (1)社区精神病管理涉及的岗位有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职业治疗师,在农村可由受过培训的执业/助理医师、社康护士、村医及村干部等协助工作。(2)医院社区提供分档服务,根据提供服务的内容和频率不同,精神卫生服务分为基础、中、高3个配置标准。(3)参与管理治疗的工作人员共117人,折合EFT=17.02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应为EFT 14.18人/10万人口。根据提供服务的内容和频率不同,得出基础配置、中档配置、高档配置标准分别为每10万人口EFT为9.17(医院∶社区=3.80∶5.37)、14.18(医院∶社区=4.50∶9.68)、20.51(医院∶社区=4.80∶15.71)人。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管理治疗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和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基础精神卫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人力资源 配置标准 分档服务 河北省 农村 全职当量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精神科药物干预2例报告 被引量:15
5
作者 琚明亮 徐庆年 +2 位作者 龙彬 王振 郭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伴发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的病例特征及精神科干预策略,以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ASD的识别和诊疗认识。方法报告2例在隔离状态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ASD的病例,结合文献...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伴发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的病例特征及精神科干预策略,以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ASD的识别和诊疗认识。方法报告2例在隔离状态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ASD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精神科干预过程。结果2例患者在隔离状态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出现ASD,2例患者均无自知力,不配合治疗,同时有情绪激动、冲动或纠缠行为,严重影响隔离病房诊疗秩序,并增加工作人员感染风险。其中1例因有明显焦虑、悲观、绝望表现,短期使用小剂量奥氮平合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很快缓解;另1例老年患者除情绪症状外,有被害妄想症状,在持续小剂量奥氮平治疗约5 d后,情绪症状改善,妄想症状消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ASD不仅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症状,还会出现冲动、消极行为,临床上应高度警惕,需要精神科干预时,应灵活应用指南,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选择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应激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 抗抑郁药物 心理干预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文政 石莹莹 +1 位作者 于欣 蒲城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8-1462,1466,共6页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2例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57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急性...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2例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57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急性期组)和3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高危组)。采用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沟槽钉板测验、连线测验A、颜色连线测验Ⅱ、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范畴流利测验、斯特鲁色词测验、符号编码测验、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价3组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结果·在所有神经认知测验中,高危组沟槽钉板测验非利手精细动作(39.47±12.30)受损最为明显,超高危组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图形记忆(38.75±8.21)和沟槽钉板测验利手精细动作(36.45±8.52)受损更为明显,急性期组沟槽钉板测验利手精细动作(32.04±10.55)、沟槽钉板测验非利手精细动作(28.82±10.78)、颜色连线测验Ⅱ(32.06±14.99)受损更为明显。3组间比较,除了范畴流利测验、斯特鲁单词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超高危组在所有认知变量中的得分都是介于高危组和急性期组之间的。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超高危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各有特点,不同神经认知功能领域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疾病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超高危患者在神经认知领域存在广泛和显著的损害,其程度介于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 超高危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7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伴2型糖尿病抗氧化酶与空腹血糖的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徐阿红 介勇 +4 位作者 罗碧明 薛志强 汪作为 林萍 易正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第10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2型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氧化酶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伴2型糖尿病患者67例(受试组),健康对照组59例(正常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空腹血糖(FBG)、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 目的:探讨伴有2型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氧化酶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伴2型糖尿病患者67例(受试组),健康对照组59例(正常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空腹血糖(FBG)、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及空腹血糖(FBG)与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的相关性。结果:1受试组空腹血糖(FBG)较正常对照组升高(t=18.92,P=0.000),受试组过氧化氢酶(CAT)较正常对照组降低(t=-3.54,P=0.000);受试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较正常对照组降低(t=-4.28,P=0.000);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受试组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与空腹血糖(FBG)存在负相关(r=-0.66,-0.74;P=0.000)。结论:精神分裂症伴2型糖尿病患者抗氧化酶降低,存在氧化应激;抗氧化酶的水平与空腹血糖存在负相关,氧化应激可能参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糖代谢异常的中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2型糖尿病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空腹血糖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下载PDF
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月梅 陶凤瑛 贾守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1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情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老年抑郁量表(GDS)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3所精神卫生中心的100例老年精神分... 目的:调查上海市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情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老年抑郁量表(GDS)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3所精神卫生中心的10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7份。结果:87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社会功能均分为(25.52±9.70)分;有78例(89.7%)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障碍(SSPI总分≤38),其中重度18例,中度38例,轻度22例;多元性回归分析发现,抑郁程度、文体活动及与亲友联系是患者总体社会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严重影响其心理社会康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包括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和亲友联系少、文体活动参与程度低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对患者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 老年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24
11
作者 赵静波 季建林 +7 位作者 程文红 张岚 王玲 孙丽华 周晓琴 杨海波 付深省 宋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9-233,241,共6页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结果:76.2%的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66.2%的人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职称、从业年限、平均每周咨询实践的时间等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或P<0.01),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职称越低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结论: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较多存在胜任专业工作困难的感受,以及负性情绪体验,对于咨询过程中的某些伦理问题概念判断比较模糊。提示在今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培训中有必要增加专业训练、统一伦理规范,定期接受督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专业能力 情感能力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致代谢紊乱相关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琳 胡卫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46-347,共2页
综述非经典抗精神病药致代谢紊乱的相关机制。
关键词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血脂 血糖 体质量
下载PDF
感觉门控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亮 施慎逊 +1 位作者 王继军 王立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52-354,共3页
感觉门控是反映大脑抑制功能的一种脑电生理指标,本文对感觉门控的动物模型及感觉门控在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感觉门控 P50
下载PDF
住院精神疾病病人出走意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郑慧芳 陆萍 金凤莲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7期1721-1722,共2页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病人的出走意念,寻找相关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出院当日的男、女精神疾病病人各5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0例住院精神疾病病人中有出走意念57例,其中59.6%是被强制入院,他们对疾病毫无自知力...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病人的出走意念,寻找相关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出院当日的男、女精神疾病病人各5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0例住院精神疾病病人中有出走意念57例,其中59.6%是被强制入院,他们对疾病毫无自知力,不愿意接受住院治疗,尤其在入院后的2周内有89.5%病人频繁出现出走意念,70.2%病人认为外出途中最容易实施出走行为。有出走意念者与无出走意念者相比,其性别、年龄、总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送住院精神疾病病人外出检查、治疗时,尤其对入院时间在2周内、病程短或者年轻的男性病人,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病人的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出走意念 出走时机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静波 程文红 +6 位作者 付深省 张岚 王玲 孙丽华 周晓琴 杨海波 季建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中比较多见的是朋友关系。对于"为朋友、学生、被督导者、雇员提供咨询/治疗"是否符合伦理要求,从业者的伦理判断不一致,存在较明显的争议。性别、咨询年限、职称、参加的培训类型、是否合并用药和有处方权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双重关系的主要因素。结论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与来访者建立非性的双重关系现象并不少见,对于咨询过程中是否能与来访者建立双重关系的伦理判断比较模糊。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培训中有必要增加专业训练、统一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双重关系
下载PDF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骨折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5
17
作者 党金 《上海护理》 2008年第5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精神障碍 骨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冠军 肖世富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4期270-274,共5页
当Alzheimer医师于1907年报道首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时就注意到患者除记忆、语言和学习困难等认知功能损害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激越或攻击等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是AD以及其他痴呆类型常见的临... 当Alzheimer医师于1907年报道首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时就注意到患者除记忆、语言和学习困难等认知功能损害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激越或攻击等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是AD以及其他痴呆类型常见的临床表现,曾使用非认知症状(noncognitive symptoms)、痴呆的神经精神症状(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dementia,NP)等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行为症状 药物治疗
下载PDF
新冠肺炎心理援助热线咨询上海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芳 穆新华 +2 位作者 张蕾 程文红 仇剑崟 《心理学通讯》 2020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了解大众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应激反应特点和状况,为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对上海援鄂热线志愿者团队的热线接通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团队电话咨询内容文本记录进行质性分析探索来电诉求、常见心理反应和应... 目的:了解大众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应激反应特点和状况,为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对上海援鄂热线志愿者团队的热线接通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团队电话咨询内容文本记录进行质性分析探索来电诉求、常见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等。结果:2020年2月4日至3月8日期间,总计热线有效接通1 082次。来电求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疫情引发的各种应激反应和困境,占文本记录来电中的49.6%,其中焦虑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情绪反应中的56.1%,周边疫情较重、家人感染或有家人因感染逝世者或高暴露风险者具有更高和更复杂的应激反应。在疫情早期,民众需求以担心感染为主,随着居家隔离的持续和疫情的逐渐控制,担心感染的情况有所改善,常期居家隔离的副作用如情绪烦闷、经济压力等问题开始增多。结论:疫情对民众的生活和心理均有重要影响,在疫情期间或结束后,可能都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激反应 心理热线
下载PDF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防控隔离观察人员的精神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庆伟 费惠慧 +4 位作者 高存友 丛恩朝 李莉 张燕华 杨志磊 《常州实用医学》 2021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防控期间隔离观察人员的精神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精神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年2月8日-4月23日在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1个隔离点接受隔离观察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 目的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防控期间隔离观察人员的精神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精神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年2月8日-4月23日在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1个隔离点接受隔离观察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隔离观察人员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入组隔离观察人员共1568人,其中SCL-90筛查阳性者586人,占37.4%。筛查阳性者中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和其它(失眠)等症状的占比分别为13.8%、11.3%、9.8%、10.5%、42.6%、6.3%、9.6%、7.2%、0.8%和13.8%。与国内常模比较,隔离观察人员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分析昱示,女性、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被动入住、诉求次数等变量进入回归方程(P<0.01)。结论接受隔离观察的人员确实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反应最为显著,女性、健康状况差者、有未成年儿女一起接受隔离观察者、被动接受隔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疫情防控 隔离观察人员 精神心理状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