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与青少年体育行为互动影响研究——健康信念的中介作用
1
作者 孙浩 李丁 +2 位作者 于晓梅 阎晋虎 张业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3,共14页
目的:探讨新媒介环境下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青少年健康信念与青少年体育行为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方法:以14~24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58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SPSS和SmartPL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LSSEM和PLS-MGA分析。结果:1)体育... 目的:探讨新媒介环境下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青少年健康信念与青少年体育行为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方法:以14~24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58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SPSS和SmartPL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LSSEM和PLS-MGA分析。结果:1)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与青少年健康信念相互促进;2)青少年健康信念与体育行为相互促进;3)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与青少年体育行为相互促进;4)青少年健康信念在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与体育行为的双向互动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直接作用更强;5)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对青少年健康信念和体育行为的影响在性别和年龄层面上具有一致性。结论:1)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与青少年健康信念和体育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其中健康信息传递、自我效能提升和体育价值认知是关键影响维度;2)青少年健康信念在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与体育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直接传播和行为促进仍是主要驱动力;3)体育社交媒体健康传播通过健康信念与体育行为的双向互动,形成了自我增强的传播闭环,显著推动了健康传播和体育行为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社交媒体 健康传播 青少年 健康信念 体育行为
下载PDF
基于体育健康传播视角的肥胖社会传染机制与纾解路径
2
作者 李怡舟 李有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7,70,共10页
肥胖的社会传染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厘清肥胖社会传染的发生机制十分必要。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构肥胖社会传染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1)肥胖的社会传染最初发生于以家庭环境为代表的生活网络,子女在与父母共享相同的物质、社会... 肥胖的社会传染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厘清肥胖社会传染的发生机制十分必要。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构肥胖社会传染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1)肥胖的社会传染最初发生于以家庭环境为代表的生活网络,子女在与父母共享相同的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基础上,模仿父母行为、接受父母认知,进而形成肥胖的代际传染;2)肥胖者因受现实社会价值、规范、标准的规训,容易陷入互联网拟态环境的信息茧房,在与茧房中的他者互动时,容易放松对致胖行为的警惕,导致肥胖的次级群体传染;3)肥胖者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出现自我认知的转变,通过自我传播说服自己做出非本意的选择,导致“免疫力”的下降,进而加剧肥胖。基于体育健康传播的视角,提出肥胖社会传染的纾解路径:1)发挥体育健康传播的具身性,传播者与受众可以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完成信息的传递,使肥胖者获得更明确的体育参与动机,提升减肥效果;2)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肥胖者通过频繁接触体育健康相关信息,逐渐形成健康的价值认同,进而松动、甚至破除致胖的信息茧房;3)基于体育运动进阶性所提供的自我效能,受众能在自我互动中坚定减肥的信心,并将体育健康信息传播给群体中的他者,完成体育健康的人际传播与社会面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社会传染 体育健康传播
下载PDF
体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本土实践与反思
3
作者 赵馨 张业安 +3 位作者 于晓梅 阎晋虎 胡明 郭歌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33,共8页
以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村BA和村超为例,探讨体旅融合背景下媒介传播对乡村体育文化的建构过程以及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本土实践。研究发现,乡村体育文化具有创新乡村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增强乡村经济活力、满足乡民健康生活需求等... 以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村BA和村超为例,探讨体旅融合背景下媒介传播对乡村体育文化的建构过程以及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本土实践。研究发现,乡村体育文化具有创新乡村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增强乡村经济活力、满足乡民健康生活需求等多元价值;媒介主要通过实现空间跃升、构筑体育社群和凝聚集体情感对乡村体育文化进行建构。中国村赛的传播通过主流媒体视角与村民视角相融合、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全媒体打造和“体育+乡土”符号的意义延伸三个方面反映体旅融合下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本土实践。当前,在中国特色乡村文化背景下探寻中国特色乡村体育发展和体育文化传播之路,应警惕资本裹挟,融合乡土性和竞技性;防止过度娱乐化,关照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问题;避免内容同质化,讲好中国乡村体育故事。未来,在乡村体育文化传播内驱力的推动下,中国村赛的研究还需动态持续推进,体旅融合研究中的地区差异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问题需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体育文化传播 村BA 村超 体旅融合
下载PDF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下挖掘上海数字体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4
作者 冷晓雯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本文结合政策工具、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对18篇上海数字体育发展政策文本进行界定分析、框架构建和编码归类。结合当下研究新热点,在框架构建的Y维度进行创新,纳入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维度进行二维分析。研究表明:政... 本文结合政策工具、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对18篇上海数字体育发展政策文本进行界定分析、框架构建和编码归类。结合当下研究新热点,在框架构建的Y维度进行创新,纳入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维度进行二维分析。研究表明:政策工具的使用分配不均,内部使用差异明显;新质生产力维度呈现差异化特征,有待提升其蓄力水平。建议:合理配置政策工具使用占比,优化政策工具内外部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上海数字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工具 数字体育 新质生产力 政策分析 二维分析
下载PDF
体育媒介传播的转向与未来:从符号传播回归具身传播 被引量:7
5
作者 于晓梅 张业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8,32,共7页
符号传播是体育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但其固有的“离身性”特点使其在智能技术加持下的新的体育媒介传播实践中,对于体育核心知识的传播存在困境。体育符号传播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其“显明性”与体育技能知识的“默会性”特点产生张力... 符号传播是体育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但其固有的“离身性”特点使其在智能技术加持下的新的体育媒介传播实践中,对于体育核心知识的传播存在困境。体育符号传播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其“显明性”与体育技能知识的“默会性”特点产生张力,“意识主体”层面的沟通难以满足体育精神“身体主体”的传播需求,形成的“话语实践”与体育意义“身体实践”传播需求存在矛盾。从身体现象学出发,认为身体是体育运动原初经验的来源,是体育认知的主体以及能够沟通他者亲历体育的意义。基于身体属性的体育具身传播能实现体育内容深层次传播,弥补体育媒介传播场景中体育符号传播的“断裂”,优化体育传播效果。继而从媒介、内容、主体间性方面提出未来体育媒介传播的发展路径:从以符号为媒向以身体为介过渡;从传播体育知识到挖掘体育经验;从以“主体”为中心到重视传播场域中的“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媒介传播 符号传播 具身传播 体育传播
下载PDF
“变”与“不变”:村落体育主体性之辩证思考——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伟艳 郎勇春 郑国华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理论框架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的“变”与“不变”。认为:村落体育百年嬗变历经了村民作为意识主体、参与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之“变”,同时,蕴含党... 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理论框架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的“变”与“不变”。认为:村落体育百年嬗变历经了村民作为意识主体、参与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之“变”,同时,蕴含党领导下的体育发展为人民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满足村民主体性实践需要的宗旨“不变”。提出:构建人民主体的理念,把握人民主体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存在论,是坚守党领导下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的纵向理路延伸;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保障村民主体地位与村落发展的协同、村落体育中“人”的目的性与制度建设的统一是于“不变”中主动应“变”的横向路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体育 体育主体性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主体 辩证统一
下载PDF
人机交互情景下的体育健康传播:受众风险与疏解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阎晋虎 于晓梅 +1 位作者 张业安 孙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4,共8页
体育健康传播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具有深远意义。在渐入数字文明时代之际,人机交互在增进技术红利、用户赋权的同时,其融于体育健康传播实践可能带来一定受众风险:以语言模型倚重生... 体育健康传播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具有深远意义。在渐入数字文明时代之际,人机交互在增进技术红利、用户赋权的同时,其融于体育健康传播实践可能带来一定受众风险:以语言模型倚重生成符号传播,弱化体育默会知识传授,遮蔽受众身体认知实践;以深度学习模拟神经网络结构,阻碍体育情感体验互动,助长受众情感异化倾向;以机器算法强化迭代数据分析,消弭体育精神文化赓续,加剧受众道德失范危机;以元宇宙超现实建构虚拟空间,桎梏体育现实意义交流,诱发受众认知含混隐患。为此,倡导以身体共在回归体育健康传播具身实践,以个体共情促进体育健康传播情感交流,以主体共律内化体育健康传播道德律令,以群体共识构建体育健康传播意见市场,以此达成通过体育健康传播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健康传播 人机交互 受众分析
下载PDF
奥运会作为城市交往的媒介:体育赛事融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巴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盛 路珏 《体育科研》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是一部展现全球城市变迁的历史。本文聚焦奥运会为城市赋能的多元价值,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筹办为个案,为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等产生的综合效应提供分析框架。巴黎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推动体育赛...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是一部展现全球城市变迁的历史。本文聚焦奥运会为城市赋能的多元价值,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筹办为个案,为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等产生的综合效应提供分析框架。巴黎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推动体育赛事融入生产、生活和生态,促进城市生产与更新,活跃市民生活与社群发展,助力赛事融入生态与人文遗产保护,展现了奥运会以赛营城、以赛聚人、以赛传承的发展新动向,为奥运助力可沟通城市建设,推动举办城市与奥运共生共荣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奥运会 可沟通城市 城市传播
下载PDF
数字具身:体育电子游戏中的身体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剑锋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体育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物的肉身之外,还拥有技术的身体,身体的观念被彻底重构,身体正由肉身走向虚拟。在体育电子游戏中,运动的身体被虚拟的技术身体取代。引入身体理论和“后人类”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 体育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物的肉身之外,还拥有技术的身体,身体的观念被彻底重构,身体正由肉身走向虚拟。在体育电子游戏中,运动的身体被虚拟的技术身体取代。引入身体理论和“后人类”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电子游戏中身体的在场问题进行探讨,对“后人类”时代的体育进行思考。认为,在体育电子游戏中,虚拟的技术身体成为在场的数字具身,而生物的肉身被悬置,体育由身体的活动走向纯粹的信息,由生物的肉身走向虚拟的数字身体,由肉身的在场走向虚拟的在场。这使体育被更深刻地裹挟进入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纯粹的信息世界。“后人类”时代,纯粹信息化的体育排除了人类肉身,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算法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具身 在场 电子游戏 后人类
下载PDF
跨理论模型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溢歆 韩雪霏 赵纪梅 《体育教育学刊》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引入跨理论模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运动参与特征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跨理论模型将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心理和行为改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分重点对学生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均衡决策、变化... 引入跨理论模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运动参与特征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跨理论模型将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心理和行为改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分重点对学生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均衡决策、变化过程、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前期的公体课通过运动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德育意识;中期课程通过重复性的体育技能训练,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自我效能;后期课程通过强化运动习惯,最终实现在运动实践中增强体质、磨砺意志、健全人格的终身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跨理论模型 高校公共体育课 体育教育 终身教育
下载PDF
体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人文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路云亭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3,90,共7页
采用文化学的通用方法,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体育元素及其学理特性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体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实践作用、理论价值及特殊的人文学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体育具有促进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展示国家良好形象、建立... 采用文化学的通用方法,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体育元素及其学理特性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体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实践作用、理论价值及特殊的人文学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体育具有促进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展示国家良好形象、建立文化自信等多维度价值。而身体性、文明性、融通性的理念,让“一带一路”和体育人文交流成为尊重文明差异与倡导共同繁荣、超越文明隔阂与建立共同价值、消弭文明冲突和实现平等竞争的良好平台。“一带一路”以互惠互鉴为核心,体育文化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体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开展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来看,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主体构件,而体育交流则是其中极具活力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体育功能 文明理念 体育实践
下载PDF
智慧教育视阈下新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路径探究--评《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
12
作者 肖菁菁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3-I0004,共2页
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下的教育变革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一切可能。在智慧教育视阈下,新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路径究竟如何?这是当前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这一问题上,由王金伟、徐艳撰写的《人工... 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下的教育变革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一切可能。在智慧教育视阈下,新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路径究竟如何?这是当前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这一问题上,由王金伟、徐艳撰写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源与流、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表现。该书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业界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案例借鉴,对新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育 新闻人才培养 路径探究 新闻学界 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时代 教育变革 视阈下
下载PDF
竞技公平与性别包容的张力与调和——论国际体育赛事性别检测的历史嬗变、当代困境及未来趋势
13
作者 熊欢 沈国芳 黄晓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共12页
国际体育赛事性别检测经历了非正式控制期、强制性检测期、有条件取消期以及隐蔽性检测期,检测方法经历了从早期简单体检到染色体检测,再到当前睾酮水平分析的显著变革。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认知的变化,也揭示了体育规则在面... 国际体育赛事性别检测经历了非正式控制期、强制性检测期、有条件取消期以及隐蔽性检测期,检测方法经历了从早期简单体检到染色体检测,再到当前睾酮水平分析的显著变革。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认知的变化,也揭示了体育规则在面临伦理、科技、法律和社会文化挑战时的张力及自我调节。保持竞技公平的同时,尊重每位运动员的权利和尊严,是体育竞赛性别检测的核心原则,也是国际体育组织推动性别平等和多元包容的重要探索。预见未来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会继续突破传统竞技思维的限制,将体育视为推动社会平等和人权进步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导向下,性别检测将更注重在包容性与公平性之间寻求平衡,深入融合法律和人权考量,强调个案分析和标准制定的民主化过程,积极参与跨国合作和推动标准化,并加强性别教育及知识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检测 竞技公平 性别包容 跨性别运动员 性别发育差异
下载PDF
回归现实与身体:数字时代体育运动的意义与具身路径
14
作者 曹苏方 张业安 于晓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37,共7页
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虽丰富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但逐渐使个体陷入现实与虚拟隔阂、精神与肉体剥离、数字劳动异化身体的困境。具身视域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基于现实并强调身体活动的社会存在,愈发凸显出其在促进... 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虽丰富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但逐渐使个体陷入现实与虚拟隔阂、精神与肉体剥离、数字劳动异化身体的困境。具身视域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基于现实并强调身体活动的社会存在,愈发凸显出其在促进个体摆脱上述困境中的意义:身体资本的有效转化,体育运动助推个体回归现实;回归生物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本体,体育运动耦合肉身与精神;重归身体劳动,体育运动消弭数字空间对身体的异化。基于此,结合体育具身属性,提出数字时代体育运动促进个体回归现实与身体的实现路径:通过体育仪式传播达成共鸣与共情,构建良好的“情绪态存在”;强调体育运动中的身心一体,消弭“机器态身体”;搭建体育场域中的人际互动场景,形塑“沟通态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体育运动 现实 身体 具身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社会学的演变与未来展望:从理论、方法到实践的综合回顾
15
作者 熊欢 朱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基于文献研究,综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未来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体育社会学经历了从引进与建设阶段到快速成长,再到学科自省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研究主题日益深入、多元化且具体化,尤其聚焦于群众体... 基于文献研究,综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未来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体育社会学经历了从引进与建设阶段到快速成长,再到学科自省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研究主题日益深入、多元化且具体化,尤其聚焦于群众体育、体育与发展、体育与政治等关键领域。这不仅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体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也突显了对特定群体、社会问题及管理体制的深刻关注。理论视角方面,从早期以马克思主义和功能主义为基础的分析,演进至中期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的融合应用,并展现出学科交叉的显著特征。研究方法呈现出由早期的量化研究向质性研究方法转变的多样化趋势。展望未来,中国体育社会学应深入结合理论与实践,凸显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均衡发展。同时,在体育学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科技应用、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入探索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推动体育学科的繁荣与进步,为更广泛的学术知识领域贡献其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育社会学 发展历程 学科自省 理论视角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社交媒体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16
作者 孙浩 蔡宜静 +3 位作者 阎晋虎 于晓梅 曹苏方 张业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0,共12页
目的: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行为生成与保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混合方法揭示社交媒体(社交分享和社交竞争)、社交自我效能感、自我呈现与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关系,以及社交媒体影响青... 目的: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行为生成与保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混合方法揭示社交媒体(社交分享和社交竞争)、社交自我效能感、自我呈现与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关系,以及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体育行为的机制。结果:社交分享和社交竞争对青少年体育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交自我效能感在社交分享、社交竞争与青少年体育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自我呈现在社交分享、社交竞争与青少年体育行为之间未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社交媒体通过社交互动和运动打卡影响青少年的体育态度和认知,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结论:社交媒体不仅塑造用户个人身体认知,还影响用户对传播对象的身体认知以及对体育行为的态度,其通过具身媒介、身体规训、技术工具和信息反馈等开放式闭环作用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青少年 体育行为 影响机制 混合方法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的体育地理学释义
17
作者 路云亭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61-67,共7页
“一带一路”包括陆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体系,其学理性意义指向为地理学。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学理念体现在人对地理方位的感知、探测和考量层面,而其外在的意义则在于游走、旅行、运输、迁徙层面。其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及其... “一带一路”包括陆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体系,其学理性意义指向为地理学。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学理念体现在人对地理方位的感知、探测和考量层面,而其外在的意义则在于游走、旅行、运输、迁徙层面。其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及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申请、举办、展示过程很相似,皆充满了交流、传播、移徙等元素和多元竞争精神。从体育地理学的视角切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意义与价值。海外贸易一向带有探险性质,“一带一路”也不例外,并融合了优化生态环境的诉求。体育源于自然,且与地形、地貌、水文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这构建出“一带一路”的现代体育学意义。在探险心理的促动下,体育与贸易始可真实地实现融合。体育的核心意义在于身体学,中层意义在于管理学,高层意义在于文化学,而“一带一路”中的体育元素则同时指向于地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体育地理学 现代体育 生态文明 贸易空间
下载PDF
悬浮美学——大体育观视野下的足球定义
18
作者 路云亭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5期1-9,23,共10页
大体育观建立在现代学科重组的结构性运动过程中。大体育观不再将体育当作人类中心论的议题,转而将其设立在宇宙起源、天体运动、地球演进的宏大叙事中。人类经历过浮游生物、爬行动物以及树栖动物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悬浮性,并保留着对... 大体育观建立在现代学科重组的结构性运动过程中。大体育观不再将体育当作人类中心论的议题,转而将其设立在宇宙起源、天体运动、地球演进的宏大叙事中。人类经历过浮游生物、爬行动物以及树栖动物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悬浮性,并保留着对悬浮球体的好奇心。圆形球体是宇宙物体的基本形貌,极易激发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图式。出于基因记忆的惯性,圆形物体支撑起人类的想象性权利。足球和大体育观的融汇点在于人类诗意化的叙事领域。足球是一种简约的球体物质,在诗化语境中极易被人认为是天体的象征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育观 足球定义 悬浮美学 自然进化 想象力
下载PDF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认识基础
19
作者 周莹 潘桃铃 陈利和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6期103-106,共4页
体育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维度,特定时代的体育发展是当时时代整体社会发展的全息缩影。基于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认识基础进行阐释。研究认为,中国特色体育道路的发展和延续,既需要制度的保障... 体育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维度,特定时代的体育发展是当时时代整体社会发展的全息缩影。基于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认识基础进行阐释。研究认为,中国特色体育道路的发展和延续,既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文化理论的支撑与引领。故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应包含文化发展主体论、道路选择完善论、制度保障现代论、理论引领中心论4个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中国体育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主体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八角笼中》:身体叙事下的新主流体育电影
20
作者 蒋宇希 《数码影像时代》 2024年第7期0154-0156,共3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