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1
作者 俞屹东 曹馨丹 +1 位作者 叶丹 蒋希冀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113-115,共3页
COVID-19的暴发促使规划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在响应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韧性。绿地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健康要素,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以及提供应急场所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虽然城市绿地建设的缘起与公共卫... COVID-19的暴发促使规划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在响应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韧性。绿地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健康要素,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以及提供应急场所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虽然城市绿地建设的缘起与公共卫生问题紧密相关,但近几十年关注重点已转向非传染疾病,对绿地防疫抗疫作用的研究关注不足。因此,文章聚焦城市绿地系统,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案例和文献,明晰了城市绿地具备“综合防疫”和“应急响应”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分析指出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应对疫情方面现存理念、布局和设施配置缺失等多层面问题。最后,综合提出相应规划策略:(1)强调防疫抗疫目标并加强与防灾规划的协同;(2)重视城市绿地布局的系统性,增加纳入防疫相关指标;(3)构建与15分钟生活圈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和防疫抗疫综合绿地功能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 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策略 综合防疫 应急响应
下载PDF
基于“淀村共生”的环村生态缓冲区治理优化研究--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
2
作者 刘来玉 吴承照 刘晓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5期103-111,共9页
文章聚焦当前自然保护地与属地乡村“共生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对缓冲区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思辨和演绎,提出了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概念。通过对“干扰—保护”的断裂点分析识别出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范围,依托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 文章聚焦当前自然保护地与属地乡村“共生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对缓冲区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思辨和演绎,提出了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概念。通过对“干扰—保护”的断裂点分析识别出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范围,依托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需求特征构建“双维度、六要素”的分析评价模型,借助聚类分析法实现对缓冲区的特征分类,最终形成了环村生态缓冲治理优化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的“共生治理”提供一定的补充思考和方法探索。进一步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鸟类栖息地保护和芦苇生长衰退是白洋淀“共生治理”的关键要素,研究显示白洋淀淀村“共生治理”的基本单元多涉及若干乡村聚落的连片村域空间。最后提出“淀村共生”的分类引导策略和管控治理措施,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治理及生态整治提供了优化方向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区理论 环村生态缓冲区 评价模型 淀村共生 白洋淀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县改区”型市辖区非城市化空间的管控探索——以玉林市福绵区为例
3
作者 陈诗飏 刘晓 +2 位作者 张梦 黎慧 吴子君 《《规划师》论丛》 2021年第1期88-95,共8页
市辖区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隐藏的关键层级,其不但是设区市发挥其对下辖各县统筹引领职能的核心承载,也是市与乡镇两级行政层级之间、总规与控规两级规划之间的连接层级。市辖区常规被认为是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核心,然... 市辖区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隐藏的关键层级,其不但是设区市发挥其对下辖各县统筹引领职能的核心承载,也是市与乡镇两级行政层级之间、总规与控规两级规划之间的连接层级。市辖区常规被认为是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核心,然而在全域全要素的规划原则下,其城市建成区外的非城市化空间的管控问题愈发重要。数据表明,全国经济实力前60位的城市中建成区的面积仅占市辖区总面积的10%,有大量的非城市化空间长期处于城市化的管理体系下,这种情况在以“县(市)改区”形式成立的市辖区内尤为突出。尽管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郊野单元的探索,但两地的实情(数据基础、管理水平等)并不具备代表性,在全国352个“县改区”型市辖区中也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回顾,梳理了“县改区”型市辖区的历史阶段;其次,从管理体制、资源配置、资源保护三个方面总结了“县改区”型市辖区空间管控的问题核心,并提出新的管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再次,本文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以玉林市福绵区为例,提出以价值评估体系为基础,因地制宜构建郊野管控体系的方法;最后,对空间管控体系和机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县改区” 市辖区 非城市化空间 价值评估 管控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