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 被引量:7
1
作者 朱俊娟 陆峥 +7 位作者 蔡军 施慎逊 季建林 朱荣申 史以珏 蒋有倩 王崇顺 丁有菊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6期339-342,共4页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和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情况及对抑郁症的治疗模式和临床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来自上海市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的抑郁...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和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情况及对抑郁症的治疗模式和临床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来自上海市9所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的抑郁症患者47例,分为专科医师组20 例和非专科医师组27例,在入组时、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 (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修订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自编的药物依从性评估等量表的评定。结果 (1)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显著高于非专科医师组(X2=12.68,P<0.01)。(2)专科医师组对抑郁症的治疗疗效优于非专科医师组(X2=7.16,P<0.01),两者在治疗后第8周及第12周HAMD、HAMA总分减分率上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在治疗第12周时SF-36各因子分均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结论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中专科医师在对抑郁症的识别、治疗疗效上优于非专科医师;非专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及诊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的卫生管理体系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综合性医院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君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辛立敏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误诊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5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4 位作者 杨甫德 张索远 王君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被引量:44
6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王君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状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8
7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2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非典型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使用 被引量:45
9
作者 司天梅 方贻儒 +19 位作者 李涛 许秀峰 郝伟 徐一峰 贾福军 李惠春 杨甫德 刘铁榜 梅其一 宁玉萍 施慎逊 王高华 王向群 许毅 陆峥 张宁 于欣 赵靖平 李凌江 江开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4-640,共7页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风险;作为增效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对其他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失眠、焦虑和性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最近新上市了口崩片剂型,为适合该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服药途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作用机制 抑郁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方法:对"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中626例符合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并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300...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方法:对"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中626例符合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并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300例)和无自杀风险组(326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结果:自杀风险组起病年龄明显小于无自杀风险组(t=-4.390,P=0.032),出现抑郁发作频繁(χ~2=8.036,P=0.005)、伴非典型症状(χ~2=4.586,P=0.032)、伴精神病性症状(χ~2=15.580,P<0.001)、症状晨重暮轻(χ~2=4.501,P=0.034)、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χ~2=33.105,P<0.001)的比率明显高于无自杀风险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病性症状(OR=2.38,P<0.001)、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51,P<0.001)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相关(P均<0.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风险因素
下载PDF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升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楠 苏亮 +2 位作者 江学锋 赵翠 陆峥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升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4周末随机分配为研究组(利培酮+阿立哌唑)和对照组(利培酮)各30例,观察至8周末。在基线、第4周末、第8周末监测两组患者的泌乳...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升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4周末随机分配为研究组(利培酮+阿立哌唑)和对照组(利培酮)各30例,观察至8周末。在基线、第4周末、第8周末监测两组患者的泌乳素(PRL)水平,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UKU不良反应量表评估。结果使用利培酮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PR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第8周末研究组PRL水平与自身相比显著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间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多见的不良反应有男性乳房发育、乏力、思睡、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震颤,但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可导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RL增加,合并使用阿立哌唑可显著降低利培酮所致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RL增高,但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阿立哌唑 利培酮 泌乳素
原文传递
喹硫平与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严峰 姚培芬 +3 位作者 陆峥 武春艳 沈婷 李清伟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3年第10期597-600,共4页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丙戊酸钠治疗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至2009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因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丙戊酸钠组,两组分别接受喹硫平(一日400~800mg)与丙...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丙戊酸钠治疗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至2009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因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丙戊酸钠组,两组分别接受喹硫平(一日400~800mg)与丙戊酸钠缓释片(一日500~1500mg),治疗4周,以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种药物均能有效缓解躁狂发作,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喹硫平组起效较丙戊酸钠组快,治疗l周喹硫平组患者症状即获得有效缓解。喹硫平组不良事件病例数较丙戊酸钠组少,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期治疗中,喹硫平比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硫平 丙戊酸钠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急性发作
原文传递
综合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威 李春波 +2 位作者 陈优 成燕 吴文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 探索综合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中短期干预效果.方法 对上海市某街道社区70岁以上MCI老年人(干预组46例,对照组35例)进行12周(共24次)的综合认知训练.分别于基线、干预结束、干预后1年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 目的 探索综合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中短期干预效果.方法 对上海市某街道社区70岁以上MCI老年人(干预组46例,对照组35例)进行12周(共24次)的综合认知训练.分别于基线、干预结束、干预后1年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NTBE)及自制健康问卷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 (1)基线:干预组NTBE中语义联系项优于对照组(t=2.13,P=0.037),词汇流畅蔬菜测验项低于对照组(t=-2.25,P=0.038),其他测验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年随访组内比较:干预组NTBE推理测验(t=-2.70,P=0.010)等16项提高,2项下降(均P<0.05).对照组NTBE语义联系(t=-2.27,P=0.013)等9项提高,5项下降(均P<0.05).(3)1年随访组间比较:干预组NTBE推理测验(F=16.80,P=0.000)等5项优于对照组(均P<0.05).(4)3次随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NTBE推理测验(F=5.16,P=0.01)等4项分测验存在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 综合认知训练对MCI部分认知领域有改善作用,其中推理能力有效性可持续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干预性研究 认知疗法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林 刘艳红 +15 位作者 郑启文 项玉涛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9-343,共5页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氟西汀治疗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骆艳丽 张明园 +3 位作者 吴文源 李春波 姚军 李清伟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氟西汀治疗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80例PSPD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40例,分别服用氟西汀胶囊(20mg/d)和安慰剂胶囊(1粒/d)8周,研究者和患者双盲。调查人组前后直接... 目的初步探索氟西汀治疗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80例PSPD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40例,分别服用氟西汀胶囊(20mg/d)和安慰剂胶囊(1粒/d)8周,研究者和患者双盲。调查人组前后直接医疗成本,计算两组患者人组前后共4个月的成本与效果比值。结果(1)氟西汀组有效率为40%,安慰剂组有效率为8%。(2)氟西汀组和安慰剂组成本与效果比值分别为0.53万元(5345元)和1.83万元(18345元)。(3)敏感度分析,氟西汀组和安慰剂组的成本与效果比值分别为0.40万元(4033元)和1.22万元(12188元)。结论应用氟西汀治疗PSPD的成本与效果比值较低,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氟西汀 经济学 药学 费用效益分析 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原文传递
肺栓塞患者的机体和心理康复 被引量:1
16
作者 申远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年第5期275-277,共3页
关键词 心理康复 肺栓塞 20世纪90年代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 机体 患者 A型行为 心理行为干预 焦虑抑郁状态
原文传递
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7
作者 陈发展 陆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9-571,共3页
性身份识别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是指强烈而持久的跨性别身份认同和对既定性别身份的长期不适感。对GID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哈利本杰明国际性心境协会性身份识别障碍关怀指南第... 性身份识别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是指强烈而持久的跨性别身份认同和对既定性别身份的长期不适感。对GID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哈利本杰明国际性心境协会性身份识别障碍关怀指南第六版(The Harry Benjamin International Gender Dysphoria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Care Fo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Sixth Version,HBIGDA's SOC—VI,2001)的有关标准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识别 治疗 VERSION 身份认同 统计手册 精神障碍 CARE
原文传递
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红 陈林 +13 位作者 吉振鹏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00-804,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306例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焦虑症状,分为伴焦虑症状...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306例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焦虑症状,分为伴焦虑症状组(200例),和不伴焦虑症状组(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不伴焦虑症状组相比,伴焦虑症状组年龄偏小[(35.10±11.09)岁]、首次发病年龄小[(27.93±10.04)岁]、男性多见(t=4.603,P〈0.05)、平均既往发病次数多[(3.21±3.77)次]、发作频繁(t=17.328,P〈0.05)、有诱因起病(t=14.859,P〈0.05)、发作有周期性或季节性(t=8.300,P〈0.05)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诱因起病(OR=2.315)、发作频繁(OR=10.852)与双相障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相关(P〈0.05)。结论有诱因起病、发作频繁可能是双相障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焦虑症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