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C-1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妮龙 李莉 +1 位作者 丁罡 张火俊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536-2541,共6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近年来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粘蛋白(mucin 1,MUC-1,CA15-3)是一种高度糖化的跨膜蛋白,在正常和恶性上皮细胞中被检测到,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近年来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粘蛋白(mucin 1,MUC-1,CA15-3)是一种高度糖化的跨膜蛋白,在正常和恶性上皮细胞中被检测到,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血清MUC-1粘蛋白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UC-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1 癌症诊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毒性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疼痛相关神经肽Substance P改变肿瘤细胞组分的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2
作者 杨超 朱朕 +7 位作者 李静 孙运恒 欧阳雪岩 王佳唯 黄骞 丁罡 王耀晟 姜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79-3584,共6页
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以来,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对于疼痛症状的控制仍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疼痛促进肿瘤的作用机制也尚未得到全面的解析。Substance P(SP)作为介导疼痛的神经肽在癌痛患者血清中高表达。通过同步辐射... 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以来,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对于疼痛症状的控制仍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疼痛促进肿瘤的作用机制也尚未得到全面的解析。Substance P(SP)作为介导疼痛的神经肽在癌痛患者血清中高表达。通过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对SP刺激后的肿瘤细胞进行红外光谱采集分析,以期揭示疼痛促进肿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 MCF-7及肺癌细胞系A549, SPCA-1中,反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酰胺Ⅰ在1 655 cm^-1附近的吸收峰发生蓝移,说明SP刺激肿瘤细胞可能引起肿瘤细胞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在MDA-MB-231和A549细胞系中,光谱1 500~1 600 cm^-1波段和1 600~1 700 cm^-1中酰胺Ⅰ吸收峰和酰胺Ⅱ吸收峰也显著下降,说明在这两种细胞系中,肿瘤细胞的蛋白质表达也出现明显降低。A549细胞系中,光谱1 070~1 090cm^-1区段和1 230~1 250cm^-1中磷酸二酯基团的正反伸缩振动峰位蓝移,表明疼痛介质SP刺激A549细胞系还影响了该细胞系核酸的结构,提示SP可能引起肿瘤细胞抑癌基因的损伤及癌基因的激活。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通过对单一肿瘤细胞的光谱成像分析,揭示了持续性疼痛症状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能是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蛋白质及核酸的结构实现的。光谱学结果显示,疼痛等不良症状的存在,疼痛相关物质的释放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内蛋白质结构和表达及肿瘤细胞核酸变化,对肿瘤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提示在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更需重视对周边症状的对症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 P物质 乳腺癌 肺癌
下载PDF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ER、PR、Her-2表达的差异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英 陈峰 +1 位作者 倪国英 丁罡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索ER、PR、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内表达的差异,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用IHC方法对44例有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灶或者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标本配对进行ER、PR、Her-2检测,然后分别计算二者表型的表达率以... 目的:探索ER、PR、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内表达的差异,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用IHC方法对44例有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灶或者局部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标本配对进行ER、PR、Her-2检测,然后分别计算二者表型的表达率以及变化率,并根据原发灶及转移灶ER、PR、Her-2表达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用于临床治疗。结果:44例乳腺癌组织的ER、PR、Her-2在原发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61.4%、18.2%,而在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9%、63.6%、9.1%,三者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ER、PR、Her-2在原发灶与转移灶间的总变化率分别为:25.0%(11例)、27.3%(12例)、9.1%(4例)。44例乳腺癌患者中,内分泌治疗增加12例,占比27.3%。结论:由于ER、PR、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间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复发转移灶的受体再检查是必要的,并根据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受体表达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原发灶 转移灶 ER PR HER-2 差异表达
下载PDF
骨髓活检塑胶包埋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叶成林 姚永华 +1 位作者 陈真 贾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采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lycol-methacrylate,GMA)塑胶包埋技术结合巨核细胞免疫标记方法在诊断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骨髓活检GMA塑...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采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lycol-methacrylate,GMA)塑胶包埋技术结合巨核细胞免疫标记方法在诊断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骨髓活检GMA塑胶包埋及巨核细胞免疫标记技术,对47例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8例患者被诊断为MDS,其中3例为MDS伴单系病态造血(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single lineage dysplasia,MDS-SLD),1例为5q-综合征,4例为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MLD)。8例MDS患者的巨核细胞标志物均为阳性,其中6例的骨髓可见清晰的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s,ALIP)现象,且有3例患者检测到染色体异常。结论:采用骨髓活检塑胶包埋技术,细胞形态可清晰显示,有助于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MDS的诊断,有助于MDS的明确诊断及辅助分型;巨核细胞免疫标记有助于医师辨认小、微巨核细胞等特征性的巨核系病态造血表现,由此可以鉴别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MDS,故2种方法结合在诊断MDS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活检 塑胶包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粘蛋白1串联重复区自身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癌症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妮龙 戴立言 +3 位作者 边超 丁罡 李莉 张火俊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1期3379-3382,共4页
目的:探讨粘蛋白1(mucin 1,MUC-1)的串联重复区(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自身抗体检测在癌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粘蛋白1分子中的串联重复区作为检测靶标,构建间接ELISA法检测体系,检测若干健康人群血清和192例各类癌... 目的:探讨粘蛋白1(mucin 1,MUC-1)的串联重复区(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自身抗体检测在癌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粘蛋白1分子中的串联重复区作为检测靶标,构建间接ELISA法检测体系,检测若干健康人群血清和192例各类癌症患者血清中的抗VNTR自身抗体。结果: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癌症检出灵敏度达76. 1%,特异性达93. 8%。结论:检测MUC-1蛋白的VNTR抗体具有癌症临床诊断意义,可以成为血清MUC-1蛋白检测夹心ELISA方法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在癌症临床诊断中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1 串联重复区 自身抗体 ELISA 癌症诊断
下载PDF
MiniPDX模型在晚期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贾麟 陈漪雯 +2 位作者 姜昊声 华红伟 丁罡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0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MiniPDX模型在指导晚期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国际医学中心2017年6月~2019年5月明确诊断为晚期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住院患者共30例,按照1∶1随机分成MiniPDX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既往均至少... 目的探讨MiniPDX模型在指导晚期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国际医学中心2017年6月~2019年5月明确诊断为晚期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住院患者共30例,按照1∶1随机分成MiniPDX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既往均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出现复发或疾病进展后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iniPDX组抽取患者胸水建立MiniPDX模型,对相关治疗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研究结果用于指导该组患者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经验性治疗。对两组疾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进行比较。结果MiniPDX组较对照组ORR和DCR均有提高,OS及PFS均有所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或P<0.01)。结论MiniPDX模型在指导晚期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MiniPDX 客观缓解率 总生存期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癌性疼痛,肿瘤患者的严重威胁 被引量:5
7
作者 欧阳雪岩 杨超 +5 位作者 朱朕 李静 孙运恒 丁罡 吉永华 姜峰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3-349,共7页
癌性疼痛严重困扰着肿瘤患者及其家庭。有临床研究表明,疼痛或可成为促进肿瘤进程的危险因素。神经系统与肿瘤间存在诸多共享调控分子和途径,如多种神经递质、神经源性细胞因子等,为疼痛影响肿瘤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本文分别从... 癌性疼痛严重困扰着肿瘤患者及其家庭。有临床研究表明,疼痛或可成为促进肿瘤进程的危险因素。神经系统与肿瘤间存在诸多共享调控分子和途径,如多种神经递质、神经源性细胞因子等,为疼痛影响肿瘤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本文分别从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系统性调控,及外周神经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局部性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疼痛加剧肿瘤的可能机制,以期揭示癌性疼痛的临床危害及抗痛在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肿瘤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
原文传递
癌痛患者外周血中致痛因子表达与癌痛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徐菊娣 姜峰 +4 位作者 廖志军 胡薇薇 黄骞 刘合代 丁罡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12期1432-143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肿瘤癌痛患者外周血中相关致痛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关键致痛因子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与癌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收住入院的伴癌无痛患者(A组)53例,肿瘤轻度疼痛患者(B组)53例...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肿瘤癌痛患者外周血中相关致痛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关键致痛因子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与癌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收住入院的伴癌无痛患者(A组)53例,肿瘤轻度疼痛患者(B组)53例,肿瘤中重度疼痛患者(C组)25例,应用蛋白芯片分次测定3组患者及中重度疼痛患者抗癌痛治疗后(D组)血清中致痛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运用人类细胞因子抗体芯片Human Cytokine Array C59检测4组患者血浆内疼痛相关的细胞因子变化。运用Volcano Plot对4组芯片检测结果进行两两比较,检测差异性的细胞因子。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差异蛋白在4个时期的表达变化趋势。采用聚类分析检测差异性的细胞因子,探测样本中相似蛋白的表达谱,对目的因子功能进一步的判别和分类。结论SPSS 18.0统计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提示IL-2、IL-7、TNF-β、MIF、GM-CSF和TGF-β1细胞因子在癌痛维持和加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IL-2、MCP-4、Ckβ8-1和Fractalkine细胞因子对癌痛减缓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免疫调节因子IL-2在癌痛的维持、加重以及减缓中均发生了显著改变。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治疗状态,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可能有效的缓解癌痛,提高顽固性癌痛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癌痛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肺黏液表皮样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贾麟 姜昊声 +3 位作者 陈漪雯 华红伟 姚峪岚 丁罡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4-571,共8页
目的:提高对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的认识,并探讨PME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高级别PME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PME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 目的:提高对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的认识,并探讨PME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高级别PME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PME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PMEC较罕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极易与其他类型肺癌相混淆。本例患者经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为高级别PMEC;患者同时并发恶性胸腔积液及骨转移,驱动基因为阴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阳性。采用迷你人源性肿瘤移植动物模型(mini-patient-derived xenograft,mini-PDX)技术进行药物筛选后,根据筛选结果行相应的化疗结合免疫治疗,患者获得部分缓解,无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目前已存活24个月。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确诊PMEC的有效方法,患者的预后与分期、手术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高级别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结论:PMEC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通过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获得确诊,化疗结合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黏液表皮样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预后
原文传递
靶向治疗联合伊立替康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NF-кB和NES1及CEA表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于雷 贾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8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联合伊立替康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NF-кB、NES1和CEA表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收治的89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伊立...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联合伊立替康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NF-кB、NES1和CEA表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收治的89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靶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CA242)、核转录因子(NF-κB)和正常上皮细胞特异性-1(NES1)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199、CEA和CA242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降低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F-κB和NES1表达水平均提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胃肠道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靶向治疗+伊立替康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伊立替康 胃肿瘤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