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术式的第二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部关节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雷 寿奎水 +3 位作者 芮永军 李向荣 孔友谊 张全荣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的第二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掌指关节不同缺损的疗效。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1987年起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四种术式修复手部关节缺损 :(1)跖趾全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 10例 ;(2 )带关节囊的近节趾骨基底...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的第二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掌指关节不同缺损的疗效。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1987年起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四种术式修复手部关节缺损 :(1)跖趾全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 10例 ;(2 )带关节囊的近节趾骨基底部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远端缺损 4例 ;(3)趾间关节移植重建近指关节 5例 ;(4)带趾间关节的复合组织移植治疗带近指关节的复合组织缺损 4例。术后均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 .5年 ,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 ,优 10例 ,良 7例 ,中 4例 ,差 2例。带关节囊近节趾骨基底部移植的疗效最佳 ;趾间关节移植次之 ;而跖趾全关节移植、带趾间关节的复合组织移植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移植 趾关节 骨移植 关节成形术
原文传递
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芮永军 徐建光 +1 位作者 顾玉东 寿奎水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阐述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成活机制 ,以及它与筋膜蒂、静脉蒂岛状皮瓣三者的关系。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 ,根据以筋膜、静脉、皮神经三者相互组合为蒂 ,设计出 7组不同类型的皮瓣 ,每组 3只。应用放射性核素9... 目的 阐述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成活机制 ,以及它与筋膜蒂、静脉蒂岛状皮瓣三者的关系。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 ,根据以筋膜、静脉、皮神经三者相互组合为蒂 ,设计出 7组不同类型的皮瓣 ,每组 3只。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O-4 和99mTc -MAA来测定皮瓣的动脉供血和毛细血管静脉回流情况 ,以及与皮瓣成活的关系。结果 单纯以筋膜、静脉、皮神经为蒂的岛状皮瓣全部坏死。D组皮瓣 (蒂部组织为小隐静脉和筋膜组织 )成活率为 [(6 8.5 1± 5 .41) % , x±s ,下同 ] ,E组皮瓣(蒂部组织为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 )成活率为 (94.2 4± 3 .2 2 ) %。F组皮瓣 (蒂部组织为筋膜组织 ,含腓肠神经无小隐静脉 )成活率为 (73 .41± 6 .12 ) %。G组皮瓣 (蒂部组织为筋膜组织 ,含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 )成活率为 (98.5 4± 1.12 ) %。放射性核素99mTcO-4 检测结果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较单纯的筋膜蒂、静脉蒂有充分的动脉供血。包含浅静脉的皮瓣中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99mTco-4 清除率最快。结论 神经旁组织因含有与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 ,其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对皮瓣提供动脉供血 ;浅静脉对皮瓣提供血液回流 ,使皮瓣血液循环更为通畅。神经旁带少量 (0 .2cm)筋膜组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筋膜蒂 带蒂岛状皮瓣 皮社会营养血管
原文传递
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德松 方有生 +2 位作者 陈琳 薛锋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近 6年来收治的 2 4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病史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在肩外展起始 30°时 ,冈上、下肌肌力明显下降 ;同时双上肢在伸直位、肩关节前屈 90°位 ,交叉于胸前时可诱发肩... 目的 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近 6年来收治的 2 4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病史进行分析 ,发现患者在肩外展起始 30°时 ,冈上、下肌肌力明显下降 ;同时双上肢在伸直位、肩关节前屈 90°位 ,交叉于胸前时可诱发肩胛部疼痛 ;此两点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特殊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肩胛上神经慢性损伤。 2 1例于肩胛切迹处痛点作局部封闭治疗。 3例手术治疗 ,切断肩胛横韧带。结果 保守疗法中 7例失访 ,14例获 6个月以上的随访 ,有效率达 5 7.14 % ,其中 3例因无效后期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6例 ,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 ,症状完全消失 ,但肌萎缩均无明显改善 ,未发现有复发者。结论 颈肩痛患者系肩胛上神经卡压引起并不罕见 ,一旦确诊 ,可先于肩胛切迹处压痛点处作封闭治疗 ;如无显著效果 ,或出现明显肌萎缩者 ,应采取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卡压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神经压缩综合征
原文传递
臂丛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2 位作者 徐建光 施达仁 陆洪珍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194-197,共4页
目的 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对象 ,研究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规律 ,并探讨细胞凋亡在失神经萎缩骨骼肌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0例住院手术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术中切取不同部位的失神经骨骼肌 80块 ,按肌肉部位分为A、B两组 ,两... 目的 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对象 ,研究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规律 ,并探讨细胞凋亡在失神经萎缩骨骼肌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0例住院手术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术中切取不同部位的失神经骨骼肌 80块 ,按肌肉部位分为A、B两组 ,两组又各分为伤后 1、2、3、4~ 5、6~ 11和 12~ 2 4个月共 6个时间组。A组 :手内在肌 (小指展肌 ) 34块。B组 :大肌肉 (肱二头肌 ) 46块。每块肌肉分别作HE染色、Masson染色和凋亡细胞核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随损伤时间的延长 ,肌细胞萎缩愈加明显。各时间组相比 ,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2 )失神经骨骼肌中染成绿色的胶原纤维增多 ,早期增生并不明显 ,失神经支配 1年以上肌肉中的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显著。不同时间组间胶原纤维与骨骼肌细胞面积比的差异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同一时间组内A、B两组肌细胞面积比的差异 ,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正常的骨骼肌细胞鲜见凋亡细胞核 ,失神经骨骼肌随伤后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核数量的增加 ,在小指展肌中的上升速度较肱二头肌快。结论 不同的肌肉在失神经支配后肌萎缩的肌纤维截面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相似 ,胶原纤维的增生只在晚期才成为影响神经修复手术疗效的原因之一。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损伤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氨哮素延缓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朝晖 田涛 +1 位作者 金惠铭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 探讨氨哮素对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延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一侧臂丛神经损伤模型 ,按术后服药的不同分成两组。 (1)氨哮素组 :术后灌服氨哮素 (10mg/kg·d-1) ,6只大鼠。 (2 )对照组 :术后灌服等量蒸馏水 ,7... 目的 探讨氨哮素对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延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一侧臂丛神经损伤模型 ,按术后服药的不同分成两组。 (1)氨哮素组 :术后灌服氨哮素 (10mg/kg·d-1) ,6只大鼠。 (2 )对照组 :术后灌服等量蒸馏水 ,7只大鼠。术后 6周取两组手术侧的肱二头肌 ,观察萎缩肌肉的肌湿重、总蛋白含量的变化 ;用TUNEL法检测凋亡肌细胞的百分率 ,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萎缩时Fas、Caspase 8、P 2 1的表达。结果  (1)氨哮素组 :失神经侧的臂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失神经侧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5 .49,P <0 .0 1)。肌湿重和总蛋白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t =7.5 4,P <0 .0 1;t =3 .81,P <0 .0 5 )。 (2 )肌细胞凋亡率 :氨哮素组 :萎缩肌肉内肌细胞的凋亡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8.0 0 ,P <0 .0 1)。 (3)氨哮素组的Fas、Caspase 8表达明显降低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7.6 7,P <0 .0 1;t =5 .37,P <0 .0 1) ,P 2 1表达明显增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6 .86 ,P <0 .0 1)。结论 氨哮素对防治臂丛神经损伤后的骨骼肌萎缩有一定的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骨骼肌萎缩 氨哮素 治疗
原文传递
龙津降纤酶对小血管吻合口内皮细胞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种振岳 劳杰 +4 位作者 李继峰 顾玉东 徐建光 虞聪 陈晓翔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目的 研究龙津降纤酶对小血管吻合口内皮细胞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颈总动脉切断后作端端吻合的模型。根据用药的不同分为龙津降纤酶组、肝素钠组和对照组 3组 ,每组 10只大鼠。根据取材时间 ,3组各分为术后 15min、3 0min、1h... 目的 研究龙津降纤酶对小血管吻合口内皮细胞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颈总动脉切断后作端端吻合的模型。根据用药的不同分为龙津降纤酶组、肝素钠组和对照组 3组 ,每组 10只大鼠。根据取材时间 ,3组各分为术后 15min、3 0min、1h、2 4h和 7d共 5组。样本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吻合口内皮细胞的修复过程。结果 龙津降纤酶组血管吻合口的针孔与缝线表面无明显血小板的堆聚 ,内皮细胞生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但与肝素钠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意义 ( x±s)。结论 龙津降纤酶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 肝素 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