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跖骨头下籽骨形态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旭 朱越蜂 +3 位作者 顾湘杰 陈飞雁 黄加张 何勇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 调查跖骨下籽骨变异种类与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 2 0 0 1年 8月 19日至 2 0 0 2年 8月18日所拍摄的 4 38足部正、斜位X线片 ,观察并记录籽骨形态的变化。结果 籽骨异常 39足。其中籽骨缺如 7足 ,占 17.95 % (胫腓侧全部... 目的 调查跖骨下籽骨变异种类与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 2 0 0 1年 8月 19日至 2 0 0 2年 8月18日所拍摄的 4 38足部正、斜位X线片 ,观察并记录籽骨形态的变化。结果 籽骨异常 39足。其中籽骨缺如 7足 ,占 17.95 % (胫腓侧全部缺如 4足 ,单纯胫侧缺如 3足 )。双分籽骨 31足 ,占 79.4 8%。纵裂 1足 ,余为横裂。胫腓侧籽骨均为双分籽骨 1足 ,占 2 .5 6 % ,单纯腓侧籽骨双分 2足 ,占 5 .13% ,单纯胫侧双分籽骨 2 7足 ,占 74 .36 %。三分籽骨 1足 ,占 2 .5 6 % ,单纯胫侧籽骨发育不良 1足 ,占 2 .5 6 %。结论 正常情况下 ,跖骨头下籽骨存在一定比例的形态学变化 ,对于籽骨功能紊乱要全面检查分析、仔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形态 骨头 单纯 斜位 正常 异种 情况 目的 拍摄
下载PDF
后路腰椎滑脱手术失效原因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戴士峰 周建伟 张军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4期299-300,共2页
关键词 失效原因探讨 内固定手术 腰椎滑脱 后路 复位内固定 腰椎滑税 内固定失效 临床医生 手术后 并发症
下载PDF
腰椎人工椎间盘与髓核假体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志杰 姜建元 +1 位作者 马昕 吕飞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642-1644,共3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临床研究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髓核假体 病变节段 椎间盘假体 内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全身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报告
4
作者 田生杰 姜建元 +3 位作者 马昕 吕飞舟 王旭 黄刚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2-612,614,共2页
关键词 全身骨化性肌炎 遗传性 临床病例报道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66例老年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49
5
作者 季云瀚 马昕 +3 位作者 王旭 黄加张 张超 陈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探讨有效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依据Lauge—Hansen分型,对66例60岁以上老年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20例,女46例;...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探讨有效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依据Lauge—Hansen分型,对66例60岁以上老年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60~89岁,平均67.4岁;旋后-外旋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37例,Ⅳ度18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和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评估。[结果]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伤口延迟愈合9例;2例轻度腓骨肌腱疼痛;1例内踝骨折延迟愈合;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AOFAS疼痛评分(34.3±5.1)分,功能活动评分(41.4±6.9)分,后足排列(10.0±0.0)分,总分(83.6±6.3)分。[结论]手术治疗老年性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并发症少,是治疗的首选。但因骨质疏松、软组织条件差,手术难度增大。提高手术技巧,在确切固定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手术过程更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老年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基于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解剖学研究的TLIF操作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洪立 杨升达 +4 位作者 姜建元 吕飞舟 马晓生 夏新雷 王立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neurography,MRN)测量腰骶神经根及毗邻结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腰椎各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问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2名(男、女各6... 目的通过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neurography,MRN)测量腰骶神经根及毗邻结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腰椎各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问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2名(男、女各6名)正常健康志愿者,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仪行腰骶神经根扫描,通过Osirix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并测量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矢状面夹角,上、下相邻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神经根间距。结果12名志愿者L1-L5神经根通过MRN技术均获得良好显像。L1~L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矢状面夹角呈逐渐变小趋势;而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椎弓根间距则变化规律不明显。与TLIF术中操作空间密切相关的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男、女分别为(8.99±0.88)mm~(10.72±1.01)mm和(7.76±0.46)mm~(8.54±0.65)mm,大多数受试者各节段均〈10mm,且女性数据明显小于男性。同节段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以上解剖学测量,进行TLIF操作时对上位神经根具有一定骚扰,对某些患者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脊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晨 王旭 马昕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28,共6页
踝关节不稳的患者中40%存在不同程度的三角韧带损伤,并且三角韧带对踝关节稳定起重要作用。三角韧带损伤分为急性与慢性损伤两类,两者在损伤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急性三角韧带损伤主要由外踝骨折造成,特别是Lauge—Han... 踝关节不稳的患者中40%存在不同程度的三角韧带损伤,并且三角韧带对踝关节稳定起重要作用。三角韧带损伤分为急性与慢性损伤两类,两者在损伤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急性三角韧带损伤主要由外踝骨折造成,特别是Lauge—Hansen分型中的旋后一外旋型损伤。慢性三角韧带损伤主要是慢性内踝不稳及平足引起的慢性三角韧带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韧带损伤 踝关节不稳 慢性损伤 诊疗 关节稳定 治疗方式 损伤机制 外踝骨折
原文传递
跨膝关节后纵隔入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桂鉴超 王黎明 +6 位作者 张昊伟 黄河 方勇刚 刘灵峰 范素红 顾湘杰 王旭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106-1110,共5页
目的探讨跨膝关节后纵隔入路(ATS)的建立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具新鲜防腐膝关节标本进行后纵隔的大体解剖,65例行后室关节镜镜下观察,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骨性关节炎、后室游离体或异物、后交叉韧带(PCL)损... 目的探讨跨膝关节后纵隔入路(ATS)的建立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具新鲜防腐膝关节标本进行后纵隔的大体解剖,65例行后室关节镜镜下观察,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骨性关节炎、后室游离体或异物、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或撕脱骨折、半月板后角损伤、不明原因关节肿痛积液、剥脱性骨软骨炎、化脓性关节炎、痛风。2002年1月—2005年6月,我们共采用ATS入路进行关节镜检查和治疗22例。先建立前外侧入路,关节镜监视下建立后外侧入路。同法建立前内侧与后内侧入路。把关节镜置于后内侧入路,从前内侧入路进入刨刀逐步刨除PCL表面的滑膜组织,再把关节镜置于前内侧入路,从后内侧入路引入钝头转换棒,指向PCL后缘中份处的后纵隔,向外侧轻柔地推顶后纵隔。把关节镜置于后外侧入路,镜视下引导穿出钝头转换棒建立ATS。结果后纵隔位于膝关节后室正中,在矢状面上呈幕布状,在横断面上呈三明治样结构。关节镜下见后纵隔表面被覆盖滑膜组织。22例均成功建立ATS入路,占同期膝关节后室治疗的34%(22/65)。行膝关节后室滑膜切除术7例,游离体取出6例,PCL重建术4例,PCL撕脱骨折复位固定2例。骨性关节炎6例中,分别行镜下软骨成形、炎性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术。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所有病例临床随访4~45个月,平均20个月,9例患者仍有轻微疼痛或关节肿胀,2例患者疼痛剧烈,已推荐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余11例患者未见关节肿痛症状复发。结论ATS入路在镜下视野无盲区,能够跨后纵隔进行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诊治膝关节后室疾病的方法。从内侧向外侧建立ATS比较可靠,后交叉韧带可以作为建立ATS时的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后交叉韧带 重建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斜向透视引导后外侧胸椎椎体穿刺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马昕 姜建元 +3 位作者 耿雷 刘施巍 吕飞舟 黄煌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斜向透视定位引导后外侧胸椎椎体穿刺的安全范围及操作方法。方法将5具干燥胸椎椎骨标本(T1-T12)椎弓根腰部以铅丝捆扎,从前后位0°开始不断加大管球的倾斜角度进行X线透视。拆除铅丝后再按上述角... 目的探讨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斜向透视定位引导后外侧胸椎椎体穿刺的安全范围及操作方法。方法将5具干燥胸椎椎骨标本(T1-T12)椎弓根腰部以铅丝捆扎,从前后位0°开始不断加大管球的倾斜角度进行X线透视。拆除铅丝后再按上述角度进行透视。观察椎弓根内壁能否作为胸椎管内壁的边缘标志,测量椎弓根内壁投影出现周围骨结构投影干扰时的透视管球倾斜角(α角)。取1具新鲜躯干标本,按照α角斜向透视定位,引导后外侧入路胸椎体穿刺操作。结果随透视倾斜角度增大,椎弓根内壁仍有清晰的投影,胸椎横突投影内移,逐渐与椎弓根投影重叠。从T1-T12,α角分别为57°±5.2°、47°±4.5°、40°±2.7°、37°±2.7°、36°±2.2°,35°±3.3°、34°±3.5°、33°±3.8°、32°±3.8°、30°±4.6°、22°±4.8°、17°±5.4°,其中T4-T10 α角角度跨度较小。透视角度超过α角时横突投影开始超过椎弓根内壁投影,形成影像干扰,此时椎弓根内壁投影失去安全参考意义。穿刺过程中,将透视管球倾斜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α角),以椎弓根内壁投影作为参照,穿刺进针点向外避开椎弓根内壁投影,内聚方向平行于透视管球的倾斜角度,侧位透视确定穿刺针尾倾角度,沿此方向可将穿刺针准确地穿刺至胸椎体中央略偏前部位。结论以α角为透视管球倾斜角度的安全范围,以椎弓根内壁投影为参照,斜向透视引导后外侧胸椎椎体穿刺是一种可行的单侧胸椎椎体穿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脊椎穿刺 X线透视检查
原文传递
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昕 王旭 +2 位作者 刘施巍 桂鉴超 顾湘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拇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拇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跖骨 关节融合术
原文传递
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魏亦兵 王思群 +1 位作者 夏军 黄煌渊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跖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经验。方法2000年5月~2005年1月共收治13例跖骨骨折病例,其中4例为第五跖骨骨折(2例为骨干骨折,2例为基底部骨折),3例为跖跗关节骨折脱位,1例为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全部患者中有4例为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跖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经验。方法2000年5月~2005年1月共收治13例跖骨骨折病例,其中4例为第五跖骨骨折(2例为骨干骨折,2例为基底部骨折),3例为跖跗关节骨折脱位,1例为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全部患者中有4例为开放性骨折。手术方法包括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钢板、加压螺钉、微型外固定支架等固定。术后石膏固定6~12周,平均8周。随访骨折愈合和负重行走情况。结果13例患者术后随访2~4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4周。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针道感染。所有患者站立及行走时无明显足底疼痛。结论解剖复位是跖骨骨折疗效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多孔钽金属棒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晶晟 夏军 魏亦兵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073-1076,共4页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它的病因包括酗酒、激素应用、创伤、血液系统病、放射治疗以及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等。在美国估计每...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它的病因包括酗酒、激素应用、创伤、血液系统病、放射治疗以及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等。在美国估计每年有10000~30000人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中5%~10%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年轻患者还将面临着人工关节翻修的问题,因此如何延缓或阻止其病程发展是推迟关节置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坏死 放射治疗 人工关节置换术 金属棒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多孔 关节功能障碍 股骨头血供
原文传递
钳压式足趾(手指)专用牵引器的牵引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逸秋 桂鉴超 +6 位作者 王黎明 徐燕 顾湘杰 马昕 王旭 陈广林 汪青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6-248,共3页
关节镜技术在临床上二已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除应用于膝关竹,髋火节等大关节疾病的诊治外,还逐渐被应用于其他小关节,如跖趾炎节、掌指天节、指间关节等,由于这些小关节间隙非常狭小,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小,不仅容易发生关节面软骨损... 关节镜技术在临床上二已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除应用于膝关竹,髋火节等大关节疾病的诊治外,还逐渐被应用于其他小关节,如跖趾炎节、掌指天节、指间关节等,由于这些小关节间隙非常狭小,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小,不仅容易发生关节面软骨损伤.还会导致手术不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器 手指 足趾 关节镜技术 关节疾病 指间关节 关节间隙 软骨损伤
原文传递
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准确性的验证 被引量:3
14
作者 胥正锋 接健 +3 位作者 夏新雷 谭德炎 卢建熙 吕飞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验证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准确性,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男性(30~52岁,平均年龄37.7岁)新鲜尸体,排除先天畸形,创伤,肿瘤及明显退行性变,取其头颈部标本。在颈椎生理曲度下,螺旋CT扫描标本,... [目的]验证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准确性,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男性(30~52岁,平均年龄37.7岁)新鲜尸体,排除先天畸形,创伤,肿瘤及明显退行性变,取其头颈部标本。在颈椎生理曲度下,螺旋CT扫描标本,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的前后径,左右径,正中矢状面上的前缘,中点及后缘的高度。将颈椎标本固定于相同的生理曲度。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颈椎标本,刮除干净各间隙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在间隙内灌注硅胶,待硅胶凝固后,松开外固定支架,取出硅胶模型,修剪模型边缘至光滑。应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创作硅胶模型的三维图像。测量其各项径线。[结果]将CT扫描的测量值与硅胶模型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P值范围为0.058~0.893,均大于0.05,CT扫描与硅胶模型的测量值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螺旋CT测量颈椎椎体间隙结果准确,可以作为测量较大样本量颈椎标本的可信方法。硅胶塑形法与螺旋CT扫描法相结合,能更好地为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仿生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研发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隙 测量 螺旋CT 硅胶塑形
原文传递
足中部截肢技术与疗效分析
15
作者 马昕 姜建元 +2 位作者 黄煌渊 周建伟 夏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90-592,共3页
目的总结足中部截肢技术,分析疗效,探讨肌腱平衡在足中部截肢的重要性.方法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本组行创伤性足中部截肢,包括经跖骨基底和Lisfranc截肢共26例.手术强调骨残端无须经过关节,断端需修整圆滑并形成一定的弧形.四根趾长... 目的总结足中部截肢技术,分析疗效,探讨肌腱平衡在足中部截肢的重要性.方法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本组行创伤性足中部截肢,包括经跖骨基底和Lisfranc截肢共26例.手术强调骨残端无须经过关节,断端需修整圆滑并形成一定的弧形.四根趾长伸肌腱留取足够长度,相互编织形成两股,分别在骨残端原肌腱方向上钻骨洞,并适当外移,肌腱残端穿越骨洞固定,重建肌腱止点.胫前肌腱骨止点如不能保留,也应保留足够长度,于骨残端前方重建肌腱止点.如果舟状骨不能保留则放弃足中部截肢.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4.5年,共15例,均无足下垂现象,踝背伸能达到或超过0°,其中4例残端有痛性胼胝,1例残端有皮肤轻度溃疡,其余效果满意.结论足中部截肢时,应考虑到不同截肢水平导致的肌力失衡,若能针对性地重建足踝的肌力平衡和良好的残端处理带来的足底生物力学平衡,将能明显减少足中部截肢的不良后果,获得较好的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 创伤性 治疗
原文传递
严重多发伤患者髋臼骨折的治疗
16
作者 李宏杰 张文斌 +2 位作者 江敞 周建伟 顾湘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54-655,共2页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明显增多,目前对于多发伤中四肢骨折的治疗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但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髋臼骨折的治疗却少有研究。笔者对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髋臼骨折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患者 髋臼骨折 治疗 高能量损伤 四肢骨折 建筑业 交通业
原文传递
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丽槐 黄钢勇 +3 位作者 吴建国 魏亦兵 王思群 夏军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62-67,共6页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80例)。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并随访术后两年以上,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围手术期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随访6~49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24个月及以上患者138例,随访率90.8%。骨折组术前血沉为(26.575±6.292)mm/H,骨病组为(16.743±4.235)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3,P<0.01)。骨折组术后血沉为(40.424±17.566)mm/H,骨病组为(36.643±11.836)m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28.402±4.103)mg/L,骨病组为(5.666±1.69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3,P<0.001)。骨折组术后C反应蛋白为(75.405±18.345)mg/L,骨病组为(48.062±12.4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12,P<0.05)。骨折组术前D-二聚体为(1.613±0.833)mg/L,骨病组为(0.784±0.1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骨折组术后D-二聚体为(3.200±1.106)mg/L,骨病组为(2.852±1.41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随访显示两组均无假体周围感染病例,骨折组2例下肢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病组为1例,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骨折组术后两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6)分,骨病组为(86±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经术前仔细筛查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增高并不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率和血栓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沉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栓塞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